《康巴情歌:藏区黄金梦,淘金沙的故事》
第18节

作者: 仁者山168
收藏本书TXT下载
  众人登上高高的石头阶梯进入寺庙大门,马上被建筑的恢宏气势震撼了。“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等等只在书上看过的字眼,就活脱脱出现在面前。
  “大家看,寺里到处都是龙,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有蟠龙、苍龙、蛟龙、云龙、金龙、黄龙、白龙、飞龙、螭龙等,总共刚好是一万条,这儿就像是座龙宫。”张建华记起上次导游讲过的一些东西,赶紧拿出来教给拉姆和几位同学。“这座大悲殿里的千手观音有九米多高,是用一根巨大楠木雕刻成的。她有多少只手知道吧?别数了,你们一天也数不清楚的,我直接给答案算了:一千零四只!”

  “这么多手,难怪叫‘千手观音’呐。”拉姆虔诚地在观音前面的垫子上跪拜了三次,然后站起来给旁边的功德箱里投了一些零钱。
  日期:2016-06-10 02:39:00

  “庙里的壁画更值得看看,用金线描绘,涂的是矿物颜料,几百年了都没有变色、褪色。据说是明代的原作,这在全国都不多见。”张建华指着大殿里面的壁画,兴致勃勃地讲解着。“有人说这里其实是宫殿,后来才改成寺庙的。开始修的时候,请的就是修建紫禁城的几个工匠主持建造起来的。当年主政龙州的土官王玺为自己建的宫殿,结果皇上得知以后把他斩首了,最后才改成了寺庙。当然这只是传说罢了。”

  大家纷纷点香拜佛的时候,柳心怡把张建华拉到一边,问他和拉姆考虑的怎么样了。“让她自己决定吧,我没有任何意见。”张建华叫过拉姆,“你想好没有?去不去北京?”
  “我不想去,我只上到初中毕业,没有多少文化,做不了什么大事。谢谢你,柳姐姐。”拉姆很平静地说,看来她已经考虑好了。
  “多好的机会呀?别人想去都去不了,你还不去?”张建华有点惋惜,但也无可奈何。
  “没关系,那就不勉强了,以后再说吧。”柳心怡也很无奈,摊开双手晃了晃。
  “大家来看这个。”老班长王胜急急地招呼起来,已经散开在各个地方的同学都凑过去,也不知道他发现了什么。

  原来他让大家看的是一座巨大的木质转轮经藏。八角形的转轮有十几米高,直径六七米,占了很大一片地方。看着是四层,其实有七层。下面大,上面小,由藏轴、藏针、梁枋框架、板壁和天宫楼阁构成,寓意为七级浮屠。有一个说法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可能指得就是这样的佛塔吧。
  “这座转轮塔结构复杂、制作精美,几百年了还可以轻松转动,像这样古老的宝塔,全国有好几座,但只有这一个完好如初,还能转得动。”张建华这样讲给大家时,引得旁边的人都连连惊叹。
  迈过类似天安门前面的金水桥,他们走出寺院。回头再看的时候,真有点依依不舍的感觉。
  日期:2016-06-10 16:08:00

  成 都 印 象 一
  在江油,王胜他们把张建华和拉姆送到火车站,然后就打道回西安了。张建华带着拉姆,买到了时间最近的一趟火车车票,回到了已经离开三个多月的成都。
  他的服装店,在九月份就清理完存货,退了店面。不过,他租的房子还在,里面还是他去丹巴出发时的样子。
  他把盖在家具上、床上的报纸收起来,擦洗打扫了一番,换上了一套干净的被罩和单子。
  外面,天已经黑了,他感觉肚子有点饿,于是带着拉姆走出家门。
  “你回来啦?”刚一下楼,迎面就碰到楼上住的一位大嫂。“这位妹妹是谁啊?”
  “她是拉姆。拉姆,这是李大姐。”以前,这位李姐给张建华介绍过一个女朋友,只见了一面,就没有下文了,至今张建华也不清楚怎么了,也不好多问。

  成都最有名的几家小吃是 “赖汤圆”、“钟水饺”、 “夫妻肺片”、“龙抄手”等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名头不是吹出来的。张建华带拉姆去的是春熙路北口,太平洋百货对面的夫妻肺片老店,它的隔壁挨着赖汤圆。
  “你自己选,喜欢吃什么看那个大牌子。”张建华每次接待外地过来的亲友,都会领到这边,来尝尝正宗的成都味道。
  日期:2016-06-10 20:25:00
  “我不知道哪个好,你选吧。你喜欢吃的我就喜欢。”拉姆本性自然,没有太多心机,是一眼就能看透的很单纯的一个人,在也是打动张建华的地方。
  这里很多种菜是现成的,看上了直接拿就行了。招牌菜“夫妻肺片”当然少不了, 又要了几样看着就不错的拌菜,一人又要了一碗抄手。成都的抄手,应该和南方的馄饨是一样的东西,叫法不同罢了。
  吃过饭,他们走过一道天桥,到了街对面的春熙路上。这里,是成都最繁华、热闹的商业区之一,店铺众多,各大品牌都设了专卖店,有点类似于上海的南京路。
  拉姆的衣服很简单朴素,在丹巴不觉得什么,走在成都的大街上,就有些不那么合适了。在一个服装店里,他们花了一个多小时,终于选好了两身套装。古话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拉姆穿上合身的时装出来,让人眼前一亮,几乎不敢认了。这哪里像三十岁的样子,分明只有二十出头一点嘛。
  东面离春熙路不远,是一座鼎鼎有名的寺庙——大慈寺。去印度留学十几年的玄奘,也就是人们说的唐代大海归唐僧,曾经在这里修行过。学成回国后就在长安的大慈恩寺大雁塔里翻译佛经,最后在白鹿原上的兴教寺圆寂了。
  张建华和拉姆来到大慈寺门口看了一下,太晚了,已经闭寺了。
  与古老的庄严的庙宇相对应,寺院南面,现代化气息浓郁的太古里,就完全是另一番模样了。
  灯红酒绿,烛光摇曳,许多间酒吧、茶楼、餐厅,给喜欢热闹的人提供了享受夜生活的地方。张建华带拉姆选了一家安静的茶坊,临窗坐下。这里没有藏茶,张建华要了一壶红茶。其实不是为了喝茶,他只不过想让拉姆熟悉熟悉成都,感受一下现代都市生活的味道。
  日期:2016-06-10 22:42:00
  成都印象 二
  成都,都说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张建华在成都前后生活了十几年,最大的感受是成都的气候适中:冬天不那么冷,夏天不那么热。另外,成都的人,没有北方那么性格刚猛,也没有南方那么心思多多,难以捉摸。其实,最重要的是,这里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从父母那儿论,他们都是成都出生、长大的,只是后来因为工作原因才移居北方罢了。所以,他应该算半个成都人。前几年,父亲有一次生病住院,夜里失眠,陪床的张建华听了许多父亲小时候的故事:在文殊院里玩,在府南河里游,在春熙路上转……几十年前的事情,父亲竟然记得清清楚楚。

  第二天一早,张建华带着拉姆来到武侯祠大街。这里有著名的武侯祠博物馆,有热闹的锦里旅游古街区,还有就是有很多藏族朋友都生活在这一带。
  武侯祠,里面本来是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的衣冠冢,附近不远还有一个地名叫衣冠庙。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叫武侯祠了,当然是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