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猴》
第8节

作者: qwgxsyyxyx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然,“新红卫兵”也没蹦跶几天,就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典的“新事物”与“新出现的旧事物”命题一样,“上山下乡”运动一开始,便一起被轰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了。
  顺便说一句,之所以修本尤姓修、而马道成姓马,转折点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各造反派混战时,修永忠的名字被对手拿来做文章,“修”就行了吧,还“永忠”,连起来就是“永远忠于修正主义”,和那个混蛋老子修本尤一丘之貉。修永忠一气之下,干脆改姓马,“永远忠于马克思主义”,这总没的说了吧……
  “文化***”末期,确切说是在那次著名的“云南知青暴动”事件后不久,相关政策出现松动和微调,“整顿”中逐渐复出修本尤的与石求真,通过关系以招工的名义将已经改名的马永忠和石未未调回。又过了几年,二人先后考上大学,都是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专业,一个是自动化控制,一个是高压输变电,毕业后又几乎同一时间走上仕途。
  这一时期的马永忠与石未未,虽不似当初“街头政治”年代中那样动辄“血溅五步之内”,但也始终暗自相互较劲,常常是“按下葫芦起了瓢”,今天刚刚听说马永忠受到提拔,明天石未未就接到了升迁调令……

  马永忠先是在某省属企业当了一段时间技术员,在当时,这是技术派官僚最常见的起点,算是混个“工人阶级出身”,不能从一开始就脱离人民群众嘛。当然,他是不可能长期在车间里跟老大哥们为伍的,没过多久就被调入厂办,后又来到市工业局,一直累迁至局丨党丨委副书记、总工程师。工业局随之也装不下他了,修本尤离休前,马永忠成为天朝市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后又扶正,几年前最终以市委副秘书长衔光荣致仕。

  比较而言,石未未的官路似乎更单纯一些。本科毕业后,他留在大学任教,先是搞本专业,后在教务处及丨党丨委任职,升任副书记后不久,被调到市委党校,在党史教研室短暂担任主任并很快成为副校长,十年后在常务副校长任上退休。
  乍看上去,石未未的仕途似乎要比马永忠黯淡得多,“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啃书本能有什么出息,跟石求真的党史研究室差不多,掀不起什么大风浪。
  若真这么想,那便不仅大错且乎特错了。遥想当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黄埔创建陆军官校,亟需物色一位既老成又干练之人担任校长。那时候,国民党众多元老们也是不愿意去孤岛上当“孩子王”,唯独蒋介石慧眼,将这个看似没什么起色的买卖接了下来。当时的蒋某人,已经官居大元帅大本营总参谋长之职,相当于上将,而黄埔校长只是个中将,即使不算降职使用,多少也有些屈尊的味道,但他却毫不在乎,宁可暂时不要枪杆子,也要当这个校长,“宁舍十顿饭,不舍二人转”。

  后来的事实证明,蒋介石这笔看似不怎么划算的风险投资,用一本万利形容怕是都嫌不足。担任黄埔校长之前,蒋在国民党高层别说前十,前三十都未必能排得进,军界中更是根基浅薄。然而,短短几年校长当下来,国民党已堪堪变色,国军更是成了黄埔系的家天下,想不独裁都难。
  细细想来,石未未的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与当年蒋介石的黄埔校长之职相比,还真有些神似。蒋当校长时,黄埔还有个“总理”(孙中山),以及“党代表”(廖仲恺),名曰校长,其实也就是个“常务副”。反观市委党校,校长之职依惯例由常委中排名第三的专职副书记兼任,人家的工作重心在市里,通常没工夫过问党校日常事务。石未未这个“常务副”,反倒能够称孤道寡……
  “远看像座庙,近看是党校,没有和尚没有道,一群腐败分子在深造”。玩笑归玩笑,官场上的人,怕是没有一个敢真正看低了这座像庙的党校,甚而有些既敬且畏。翻开领导干部的履历,只要够一定级别,恐怕没有任何一人会缺少党校学习的背景,即使他根本就不是***员(和行政学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都说党校学术水平低,是“文凭印刷机”,这话或许有几分道理,但请别忘了,人家印刷的可是这个国家中含金量最高的文凭,几乎可以等同于委任状。

  蒋介石依靠黄埔的师生之谊在党内军内培植出盘根错节的嫡系人马,身为天朝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的石未未也能做得到,甚至更容易。黄埔学生,尤其是最初几期,刚入师门时都还只是毛头小子,毕业后也得从排长、连长慢慢爬起。可党校就不同了,动不动就“厅局级干部进修班”,最损也是个“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要么是在职的大员,要么是前程无可限量的“第三梯队”。且无论级别多高、资格多老、贡献多大、背景多深、后台多硬,到了这里,至少在名义上都是学生。中国可是个自古讲究师道尊严的国家,“天地君亲师”,即使不用手背后,尾巴还是得夹起来的。

  事实上,不管来此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管期满后的前程如何,是飞黄腾达还是王小二过年,从没听说有谁在党校学习期间乱说乱动的。高级别领导们,一个赛一个地谦虚,生怕高声大嗓落人口实,对老师则极尽毕恭毕敬之能事,显得自己比任何人都尊师重道,没有半点官威官谱,连官步官肚都收敛了不少。等待提拔的中青年干部更是一步不敢踏错,一纸期末鉴定,亦或只是鉴定中的一个措辞差异,都可能对他们的前途产生潜移默化却无法估量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正因如此,石未未这个乍看上去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的党校常务副校长,在天朝政坛的分量,甚至可以与市委组织部长一较高下。毕竟,二者追本溯源本就一脉相承,都是手握“官票”的人,只不过一个是“现货”、一个是“期货”,后者虽具有不确定性,但却是保证金交易,“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杠杆化工具,至少也能套期保值,左右不赔。
  如今的天朝市官场上,几乎所有大小官员,都与石未未具有或直接或间接的师生关系,虽然只是名义上的、但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小而化之的一个职务,大而化之的一个政权,说到底。不就是个“名”么?而这一切,也成为石未未以及后来的女婿丁心一在天朝政坛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组织基础”。

  石未未这张人脉网,想想都觉得可怕,虽然轻易不会动用,但只要愿意,他可以随时拨通全市任何一位领导干部的电话,刚刚报上名头,甚至只需简单打个招呼,听筒那边会立即传来一声甜甜的“校长”。尽管不用像国军将领见到蒋介石时一样立正敬礼,但那份尊重却是由衷的,甚至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即使如今石未未已经退居二线,即使这些学生中相当部分人的地位早已或者本就高于他,但校长永远是校长,甚至和胜负都没有关系,详情可参考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格兰特与罗伯特·李将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