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的光阴》
第53节

作者: 邹克纯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安载道咧嘴笑道:“只要你温主任多多支持我们,那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温德安也笑道:“支持,支持,当然支持。”

  日期:2016-12-09 08:25:34
  安载道问道:“温主任,娃儿们的情况我还不大了解,今年分来的知青年龄跨度大吗?”
  温德安搔着头,支支吾吾:“年龄……年龄就那样吧,好像……好像都是些高中初中学生……”
  “男女比例是多少?”
  “比例?……女生多些吧?……”
  “有特殊情况的吗?”

  “好像也没发现有什么特殊情况……”
  这一问三不知,安载道有点不高兴了,不由语含嘲讽:“温主任,你可真是个太平县的太平官!”
  这话让温德安有些尴尬,不过他依然温言商量道:“要不,安书记自己看看娃儿们的档案?”
  安载道皱了皱眉头:“那就这样吧,我自己看看档案。”
  温德安急忙转过身去,把今年分到太平云坝的知青档案翻了出来。
  知青们抵达太平县城已是黄昏时分。
  城里各家旅馆一下子被塞得满荡荡的。云坝的知青全都安排住在了红星旅馆。这旅馆是一座四层楼的建筑,是当时整个太平县最高的一座楼房。
  刚刚来到这座大巴山深处的小城,小子丫头们充满了十足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将行李往房间里一甩,便三五成群地溜出旅馆,在太平城里瞎转悠。
  小城也不知是何年何月修建,饱经岁月风雨的侵蚀,街道房屋已变得十分陈旧。小城之小更是令知青们深感意外,就只有两条十字交叉的街道,再加上半条河街。路面都铺着宽不到一丈的青石板,路两边排列着清一色的一楼一底穿斗式青瓦木楼。十字路口处矗立着一座简陋至极的石碑,上面写着八个大字:黎家驹烈士纪念碑。
  沿街底层虽是一间紧挨一间的木板门铺面,但只有逢场天才热闹。今天不逢场,路上行人稀少,铺面也门前冷落车马稀,只间或有一个妇女坐在门前纳鞋底,十分宁静。

  太平的城里人和乡下人区别不甚明显。许多老乡的头上都裹着一条长长的头帕,男人多裹白布,女人多裹青布,有的人则头顶一顶巨大的斗笠,装束很是惹眼。一些老乡还背着一种底小口大的竹编背篼,形状像个喇叭,听老乡们称它叫“花篮”。男人的花篮里多半装着蔬菜、粮食或者油盐酱醋茶什么的,有些女人的花篮里则背着小孩。花篮里的娃儿或趴在花篮沿上东张西望,或小脑袋仄楞着耷拉在花篮外边打瞌睡。

  老乡们似乎很贫穷,衣着或者很破烂或者疤重疤,不少人甚至打着赤脚。那些打赤脚的人前脚掌都很宽大,十个脚趾头张开,这大概是他们长期赤脚走山路导致脚变了形,脚趾如此张开方能稳稳地抓住地面。
  从重庆来的年轻人走在县城街上,只听得老乡们满口“哦儿、嗯哪”的乡音不绝于耳,更觉格外特出。
  一辆牛车过来了,赶牛的老大爷一手执着牛鞭,一手扛着一根叶子烟杆。奇怪的是,烟杆竟比他人还长,更稀奇的是老大爷打着赤脚,拉车的牛倒穿着草鞋。丁可儿、江桃桃和小壳钻三个人本来童心未泯,一见此景大感好玩,嘻嘻哈哈地就凑了过去。胖姐也瞪大了铃铛眼,看看人脚又看看牛脚,捧腹大笑起来。陶胖歪着头瞅瞅这风景,更是大表惊讶:“咦,‘出门遇见人咬狗,搬起狗来打石头’,这回还真应了《颠倒歌》了!”

  日期:2016-12-09 09:22:41
  打个屁的功夫,众人已经围着县城转了一圈,来到了一条绕城流过的小河边上。汪鹄翀询问了过路的老乡,才知道这条河名叫后河。后河汇入州河,州河汇入渠江,渠江汇入嘉陵江,最后嘉陵江在重庆汇入了长江。这后河虽然仅有十来米宽,很浅,但却水流清澈,蜿蜒秀丽。河中央还有两头水牛正在嬉水,更平添了几分情趣。大家七嘴八舌地说道:“这里风景真不错,就在这儿玩会儿吧。”小壳钻、丁可儿和胖姐几个人忙着捡薄石片打水漂,肖天鸣取出画板来选了个角度开始写生,胡萍萍呼唤着黑子独自到一边去了,众人则散落着坐在河边的石头上闲聊。

  肖天鸣握着画笔一边饶有兴致地眺目四望,一边问道:“鹄翀,你看看那边的吊脚楼,比你家的怎样?”
  几个年轻人顺着肖天鸣的手指看过去,见不远处有一条短短的河街,沿街都修着吊脚楼,清澈的河水便从鳞次栉比的楼下潺潺流过。有一个人正站在吊脚楼的栏杆边,垂下一个吊桶来,直接在河里打水,还有一个人居然正在窗前垂着钓鱼杆钓鱼。
  卓立啧啧称赞道:“难得难得,完全就是一幅田园山水画,太美了。”
  孔思远也禁不住自言自语吟道:“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陈安生感慨道:“以后在这里生活也好,这山山水水宁宁静静,大巴山老乡淡淡然然,不像在重庆城里你斗我我斗你的,还真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孔思远不以为然地摇摇头:“嗯,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老孔,你这话可有点政治问题。”一个人冷不丁在旁边插言道,“这是上山下乡,不是缴捐税服劳役,小心人家给你扣帽子!”
  孔思远转脸一看,莫华抱着双手眯缝着眼睛站在身旁。
  莫华动辄上纲上线的指责让肖天鸣很反感,他停下画笔,顶撞莫华道:“动不动扣帽子,你是帽子工厂的呀?”
  肖天健也斥责道:“哼,危言耸听。要说扣帽子,凭你这八旗子弟在两路口说的那些话,头上也满可以扣几顶!”
  莫华正欲对肖天健反唇相稽,却听见一个人在远处向众人打招呼。大家扭头一看,一个中年汉子正挥着手走过来。那人的脸和手都显出烈日暴晒、风雨磨砺的粗犷痕迹,跟刚才见过的一些大巴山农民很相似,只是他那蓝布中山装、黄布挎包和手提雨伞的装束,又让人猜想他可能是一个干部。
  那中年汉子走过来,随和地在年轻人身边一坐,笑吟吟地问道:“同学们,你们是重庆知识青年吧?”
  他平易近人的态度一下子就把这些年轻人的距离拉近了。
  肖天健答道:“大伯,我们都是重庆知青,刚到达太平,到处看一看。”
  “都知道自己分在哪个区了吗?”
  “这些人都分在云坝区。”
  “嗯,很好很好……我想,你们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小城,一定感到很新鲜。”
  卓娅说:“大伯,太平城给我们的印象真好,就是没法仔细了解这座城市的情况。”
  中年汉子微笑着说:“这太平城就在大巴山里也只能算是个小城,方圆不足一华里,人口只有两千多。从前老乡们流传过一首民谣:‘好个太平县,走拢才看见,大堂打板子,四门都听见。’”
  没想到这个农民模样的干部还挺有文化,知青们不知不觉间开始喜欢起这位“大伯”来。
  “大伯”继续说:“大家别看太平城小,它可是四川陕西两省边陲的一扇重要门户。太平东邻城口,西连平昌、通江,南接万源、宣汉,北抵陕西镇巴,历来是大巴山里的一个交通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得了个‘秦川锁钥’的美称。太平虽小也有它自己的文化积淀,城东天马山顶的文星塔就是一座清代建筑,城北驼山顶上还有一座徐公亭,相传是为了纪念那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三国名士徐庶修建的,说他晚年就在太平修道成的仙。这里还是当年红四方面军开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