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完全没有想到看起来年龄不大的导游小曾居然能够说出这样一段颇有深厚历史知识功底的话语。原以为她不过就是一个导游,最多知道一些与游山玩水有关的知识,作为老君山的导游,最多也就是从表皮上了解一些有关老子的基本常识吧了,没想到小曾居然还出语不凡,这不能不使小王对小曾另眼相看。尽管小王也在想,不能仅凭这样一段话就下结论。不过导游小曾的这番话,却让小王觉得说得很有道理。但对于老子,说实在的,小王知道的也并不多,尽管在高中和大学学历史时学了一些,但毕竟都只是一些简单的知识,属于表皮的东西,而缺乏对老子和老子思想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于是,他诚意地对小曾说:“曾导,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老子的一些基本情况?”
由于这一段路上除了植物还是植物,没有更多的风景,听了小曾刚才说的一番话,大家都觉得很有启发,听小王对小曾这样一说,都觉得确实对老子了解不多,也都希望借此机会增加一些有关老子的知识。特别是董部长,尽管已经是市委组织部的领导了,但并不是职务有多高,知识就有多深。由于董部长仅是一个读完高中后就参加工作,并且受现代东思想的影响非常深的老同志,在思想深处一直就认为道教是宗教,是迷信的东西,自己作为一个党员,不仅完全没有必要去信这样,在思想上还应该自觉地抵制。要不是去年换届自己在仕途上遇到的突如其来的挫折,并且不少朋友反复在自己耳边讲去一趟老君山,即使没有收获,也不会有什么失落等等话语,他是根本不可能想到还要去信这些所谓的迷信的。因此,对于老子,他可以说是完全缺乏了解。实际上就是今天上老君山,他的思想上也还是有一些疑惑,道教为什么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对于刚才小曾讲到的一些内容,一方面他也觉得很有道理,另一方面也希望再多了解一些有关老子的东西,但碍于自己的身份,又不好说,听小王这样一说,自己也非常赞成,于是也对小曾说:“就是,小曾,你就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小曾知道给他说这个话的人是今天最大的领导,因此,听董部长也这样说,就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那我就尽我所知给各位领导介绍一下,有不对的地方还就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般世人大多数人都叫他老子,神话里称他为太上老君。”小曾接着说道。“老子的生卒年代至今说法不一,大多认为他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太清宫镇。传说他身材高大,长耳大目,宽额头,厚嘴唇。他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年轻和中年时曾经两次专门到周都洛阳去拜访并求学于老子,向他请教周朝的礼仪。后来老子见周王室日益衰落,便离开了国都洛阳。在西去的途中于函谷关著述了《道德经》上下篇,然后骑青牛出关,来到我们这座老君山。但因为这里比较偏僻,在几千年前那种只能靠人走马驮的年代,能够从洛阳到函谷关,再来到我们山南这里,知道的人当然就越来越少了,再加上我们这个地方的人那个时候并不知道老子在洛阳时就已经是名人了,因此,老子到这里来后也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自然,当初的洛阳人也不知道老子到哪里去了。这样,不少史书
上都说其不知所终,这也是正常的事了。传说中老子活了七百多岁,也有说他活了三百多岁的,还有人说他就没有死,至今还活着的。其实这些都是当时人或后来人的癔想。这也说明老子当时的名气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崇拜某个人,就总希望他能够长命百岁,正如历史上人们喊皇帝为万岁一样,实际上谁能够万岁呢?百岁都不得了了!”
小曾的这一段话,使董部长深有感触,因此,他静静地点了点头。当然其他人并没有注意到。董部长点头,有两层意思:一是认为小曾刚才的比喻有道理。二是感觉小曾这个小女子很不错,年纪轻轻的,却能够通过常人知晓的道理来让人觉得他说的事可信。
“不过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说他活了一百二十多岁。这个年龄,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了。因此,就是现在人们都还在以老子的长寿为标准,只要一说到长寿老人,第一个想到的就会是他。”小曾继续说道:“据文献记载:老子的父亲叫老佐。公元前571年,因楚国起兵伐宋, 时任司马的老佐挺身而出向宋平王请命御敌,并携带家眷随军以示忠心,结果老佐被楚兵放暗箭射死,其时已怀有七月身孕的老佐夫人正处宋营军帐,老佐阵亡,溃军如潮,身边的两个侍女、十数家将和数十侍卫急忙驾车保护老夫人奔逃,当逃到了陈国的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时,老佐夫人身边已只剩一名家将和两个奴婢。由于悲痛和焦虑,再加上逃难途中的颠沛,老佐夫人早产了,这个早产的男婴,便是老佐之子──老子。史书上记载那时是农历2月15日。史书上说:老子降生时,‘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老夫人因见其双耳长大,便为儿子起了个单名‘
聃’,也就是耳朵长大的意思。所以后来人们大都把老子称为老聃。但是,由于老瑞士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亲邻们见他天生模样虎头虎脑,人们常呼之曰‘小狸儿’,意思是说他像‘小老虎’。慢慢地这个‘狸儿’的小名就被人们叫开了,而‘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的小名‘狸儿’便传成了他的大名‘李耳’,并且一代一代地传将了下来。”
不知谁说了一句:“啊!原来老子和老子的‘李耳’之名是这样来的。”
“据说这是史书上说的——当然我没有去看过史书。”小曾继续说着:“还有传说中说的。”
“那传说又是如何说的呢?”常卫林问道。
“传说老子的真身乃太上老君,生于天皇氏之初,通晓天然之理,在仙界被称为万法之师。老君虽历代都有所显化,但始终没有得到诞生的机会。遂和光同尘藉以临凡传立世教。他先命玄妙玉女降凡做了天水尹氏之女。之后,他从太清仙境分神化气,寄胎到玄妙玉女腹中。玉女得胎之后,容颜常少,神气安闲。她所居住的地方,六气和平,众恶不侵,冬无凝寒,夏无酷暑,常有祥光覆映左右,五行之兽守卫堂前。这样经过了80年,有一天,玉女梦见天开数丈,一群真人捧日而出,旁边玄云缭绕。玉女醒后,起身来到涡水园中。此时正值旭日初升,玉女站在李树上,手扳树枝,对日凝望良久。慢慢地,只见日精渐渐变小,从天空坠下,化做流星,如五色彩珠飞到口边,玉女捧住吞到口中。忽然从左肋下诞生一小儿。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渡一切动植众生’。他又指着旁边的李树说:‘
日期:2015-12-23 06:50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