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37节

作者: Wubeif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17 13:48:17
  崇祯上台之后,阉党覆灭,东林党短暂抬头,但崇祯鉴于前朝党争的酷烈,对于任何形式和内容的朋党都深感厌恶,虽然停止迫害东林党人,但东林党也再无往日盛景。随着新皇帝的上台,“后东林时期”的党争再次异化。
  在崇祯治下,因为深知崇祯厌恶朋党,而且崇祯杀起大臣来也从不留情,所以无论是宦官还是首辅,都揣摩上意,以不结党之名邀宠,却又以结党之实固权。为什么?盖因此时的明朝政治生态已经恶劣到不结党就难以立足的地步。
  皇帝不喜结党,大臣却不能不结党。后东林党时期的党争转为半地下,表面上的酷烈和东林时期已难以相比。而且此时国家的首要矛盾已经转移,辽事、流民、财政等其他问题成为困扰整个崇祯朝的首要问题,党争难以再兴起大的波澜。但明面上的波澜没有,私底下的破坏却从未消失。明代的党争之破坏力经久不衰,在南明和清初都还余音不绝。
  好了,关于党争的大背景介绍到此为止,希望有助于大家对下面开始的漫长讲述有一个总揽性的了解。下面开始细细讲述“前东林时期”党争的第一个阶段:夏言、严嵩之争。
  日期:2016-12-18 15:04:36
  第四章 党争:夏、严之争(2)

  这一章,我们将保留前面一章的主角:世宗陛下。再新增几位主角,领衔的是两个江西人:夏言、严嵩。
  严嵩的名气很大,经常被拿来与各种奸臣并列,和蔡京、贾似道等长期稳定出现在各大奸臣榜。夏言的名气则稍微小一点,对明史了解不多的人可能就没怎么听过他的名字。
  夏言和严嵩都是江西人,夏言是江西贵溪人,严嵩是江西分宜人,所以是老乡。江西人在宋、明两代读书和做官是有点逆天的。所谓唐宋八大家里面宋代有六位,江西占了三个,剩余三个就是四川的苏东坡父子,江西籍的宰辅大臣在宋代也是多如牛毛。这种情形延续到了明代,万历之前的江西籍高官非常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江西人考试比较厉害,得以纷纷入翰林,明代正式的第一任内阁首辅解缙就是江西人,第二任首辅胡广还是江西人。而随着杨士奇这位江西人成为明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掌握大权的内阁首辅,江西士子由读书而科举,由科举而翰林,由翰林而殿阁大学士的仕途就走得更为畅通了。

  在交通不便,人们普遍安土重迁的古代,在外碰到老乡那是很亲切的,官场也经常讲究同乡情谊,要是一个县出来的那就更要好好攀攀关系了。所以在这些阁老前辈的带动下,加上江西士子自己读书争气,就出现了明朝上半叶江西人纷纷做到高官乃至首辅的局面。在夏言之前,江西籍的首辅大约可以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后又出现夏言、严嵩这两位首辅。但很有意思的是,在严嵩之后,江西人就再无出任首辅的记录。这当然不是巧合而已。

  我们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但这句话也看用在谁身上。严嵩碰到夏言时是两眼泪汪汪,但夏言碰到严嵩就不尽然了。
  日期:2016-12-18 18:02:51
  现在我们知道,夏言比严嵩要早任首辅,但其实论年资,严嵩比夏言要高得多。首先,严嵩比夏言还大两岁,其次,严嵩在弘治十八年就中了进士,而夏言是正德十二年的进士,严嵩比夏言中进士要早足足十二年。严嵩进翰林院的时候,夏言还在头悬梁锥刺股呢。再次,严嵩科举的名次很高,他考中的是二甲第二。一甲只有三个,所以二甲第二就等于是这一科的第五了。而夏言三十五岁好不容易考中了进士,名次是三甲第三,也就是个“同进士出身”而已。

  这样一比,严嵩完胜夏言。按常理而言,怎么着严嵩也要混得比夏言好吧?起步早,起点高,很好混啊。但结果,严嵩就是混得比夏言要惨。
  人常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是极有道理的。严嵩二十多岁就中了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正德二年又授翰林院编修,为当时的首辅李东阳所嘉赏,前途可谓一片光明。但是,正当大展宏图之时,严嵩却称病隐退回乡了。严嵩这一次的隐退归乡对于评价严嵩而言非常重要,我们有必要把这件事搞清楚。针对严嵩隐退一事,有两个不大清楚的问题,第一,为什么隐退;第二,隐退了多久,为什么这么久?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第一个问题,严嵩为什么隐退?三十岁左右的人正当拼搏事业的时候,进取心本就极强,更何况严嵩这种从小被父亲教育要读书做官、出人头地的人呢?好不容易混到前途光明的一天,怎么会突然归乡?
  《明史》的严嵩本传只是说 他“移疾归”,没有任何细节。所以有人说严嵩大病一场,不得不归乡,这是不对的。“移疾”二字的意思是“以疾为由”,也就是所谓“称病”。“称病”和真的生了病当然是有区别的。比如说我们可以称病不去上班,但实际上却跟女友出去看电影了。所以认为严嵩是真的生了一场大病,病得没法继续工作了,只能回乡休养,这种说法肯定是不对的。
  日期:2016-12-19 00:35:07
  由于严嵩的母亲刚好在这一时期去世了,所以又有一种说法是严嵩是因为丁忧、守母丧所以归乡。甚至有说法说严嵩是因为母亲去世过于悲痛导致生了一场大病,因此提出归乡。这两种说法我认为都有问题,与“移疾归”的记载不能够吻合。

  为什么呢?盖因丁忧是头等大事,朝廷官员的父母或者祖父母去世之后,都必须解职回乡,这是历代都有的朝廷制度,极少例外。如果严嵩是因为母亲去世了要回去守丧,那他辞职的理由绝对不能是“疾”,而必须是“丁忧”,否则就是匿丧不报,要被严厉处分。即使严嵩真的过于悲痛生了场大病,他的辞官理由还是必须是“丁忧”,因为“丁忧”事大,生病事小,不可能不提丁忧而以生病作为辞官的理由。

  但严嵩的母亲又确实去世了,他也确实回去守丧了,那为什么要说他是 “移疾归”
  呢,而不说“丁忧归”呢?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严嵩先以生病为由打了辞职报告,不久之后就刚好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也就是说,严嵩本来就已经决定要辞官,恰好碰上母亲去世,所以走得更为名正言顺。因此,严嵩隐退的真实原因并非是母亲去世,而是其他。那是什么原因呢?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严嵩看到当时朝中奸佞当道,因为不想与这些人同流合污,所以决定辞官归乡。如果是这样的话,年轻时候的严嵩还是很有正义感的,是一个比较正直和有理想的年轻翰林,与老年严嵩的形象差别非常大。因此,不少人就开始感叹于严嵩年轻时候的正直与年老时候的奸佞。一个人的品格当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巨大的变化,早年正直的人晚年也很可能变得无耻。汪精卫早年也是个热血青年,后来却沦为卖国贼。不管为他翻案的人怎么翻,也都不能不承认晚年的汪精卫和年轻时候的汪精卫有云泥之别。

  但真是这样吗?年轻的严嵩单纯因为不想与奸佞为伍而毅然辞官吗?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