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31节

作者: Wubeifa
收藏本书TXT下载
  绞刑不行,那杀头呢?杀头也不行,那杀头加抄家流放呢?反正说破了天去就是不放,而嘉靖竟然也就真没有办法把郭勋给放出来。因此,郭勋在牢里头杀也杀不得,放也不让放,拖了一年多,居然就给活活地拖死在牢里了。
  看到这里,我们能够再次体会到中国帝制社会实际上是个讲究制度的社会,只不过总是在制度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不得不给皇权留有模糊空间。碰上昏暴的皇帝,他如果真的直接命人闯入大狱把郭勋接走,臣下也无可奈何。但大部分情况下,大部分皇帝还是能够尊重这些制度的存在,毕竟他们知道这些制度才是保证他们家能够长久坐稳帝位的切实保障。
  日期:2016-12-10 13:08:12
  朝臣们打算把张璁、桂萼等人阴死在大牢里,《本末》记载说“帝廉知之”,帝当然是说嘉靖,“廉知之”就是通过查访而得知,“廉”字在文言文中本有“察”的意思。这也说明嘉靖时期厂卫的盛行,基本上朝臣们当中任何公开的舆论和私下的勾连都不能逃过皇帝的耳目,得知内情的嘉靖自然不会中圈套。于是官员们再次上演接连上疏的戏码,然而毫无作用。
  接下来,大礼议事件也就随着天气的日渐酷热而迎来了最高丨潮丨。大约夏天的人火气更大一些,在冬天可以忍耐的事情,在夏天点火就着。
  嘉靖三年六月十八,张璁和桂萼再次上疏议礼,且洋洋洒洒一说就说了礼官们十三件欺妄大事,要求嘉靖立刻予以纠正,并且说:“这么多人的意见怎么可能刚好都一样,这一定是朋党!”,正式发起了大反击。虽然嘉靖把奏疏留中,但实际上却采纳了张璁的建议,决定要更改此前拟定的关于“本生皇考”和“本生母”的诏令。
  嘉靖连连派遣司礼监太监到内阁晓谕,命内阁把诏命上的“本生”二字全部去掉,此时的内阁首辅已是毛纪,蒋冕在当年的五月就已经上疏求去。毛纪一路跟着杨廷和、蒋冕,在内阁待了十几年的时间,当然也贯彻杨廷和、蒋冕的一贯路线,坚决不同意去掉“本生”二字。
  嘉靖大怒,再次驾临平台召见内阁大学士,当面斥责毛纪说:“赶紧给我改了它!你们这帮人目中无君,难道还想让我也无父吗!”,无君无父在中国古代可说是罪大恶极,嘉靖直接指责内阁诸臣无君,这话已经接近说你们这帮人是要谋反了。这顶大帽子扣下来,毛纪等人惊惶无以应对,只能叩头说绝无此意。
  日期:2016-12-11 13:21:33
  把内阁震住之后,嘉靖再次独断,召集群臣,直接下达诏命给礼部说:“就按我说的办,把我妈的尊号前面那本生两个字去掉,今后就叫圣母章圣皇太后”。朝臣们的怒火就此被点燃。吏部左侍郎何孟春尤为激愤,熬夜通宵写了一封奏疏,针对张璁的十三件欺妄指控一条条地予以反驳。
  这里交代一下当时的官员队伍。就在几天前,吏部尚书乔宇已在气愤之下上疏辞职,嘉靖连一次慰留都没有就允许他退休。至此,反对议礼的三大核心:杨廷和、毛澄、乔宇,已经全部离开。吏部此时没有尚书,以左侍郎最尊,因此何孟春实际上此时就是吏部的代言人。而礼部尚书汪俊五月也已辞职,嘉靖想让议礼派的席书当礼部尚书,被群臣以席书还在江南赈灾为由给拦住了,所以礼部也是左侍郎朱希周代掌礼部事。由于吏部是六部之首,所以何孟春当仁不让,有代百官发声的义务。

  而礼部左侍郎朱希周由于职责所在,也偕同礼部郎中进谏。有了这几位做示范,百官群情汹涌,六部各司、翰林、詹事、六科给事中、十三道监察御史、大理寺诸卿丞、行人等几乎所有两京的主要官员都上疏反对嘉靖的诏命。面对迎面而来的乱拳,嘉靖早就练就了金钟罩铁布衫,一概留中不发,不批不骂不同意,就是不理。百官一拳头打在棉花上,简直要憋出内伤。
  憋出内伤的群臣自然不能善罢甘休。这么大热的天,如果火气不能及时发泄出来,连屁股上恐怕都要长疮。发泄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日期:2016-12-11 14:34:57
  嘉靖三年七月十五,前面我提到过,初一上朝叫朔朝,十五上朝叫望朝,朔望两朝是每个月人来得最齐,也最有仪式感的两次大朝会。平时生病的,有事的,这两天也都得跑来参加朝会。七月十五这一天,天气晴朗,没有发大水也没有地震,朝臣们只要还能走路喘气的都来到了奉天殿,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嘉靖根本没把这一天当成这么特殊日子,每月两次大朝,不过是虚应故事,跪拜完毕之后随便说几句就可以散了。岂知这一天即将载入史册。这边厢鸣鞭,圣驾刚离开,那边厢东风就吹起来了。
  请大家注意,从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绝对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事先就已经通过气的,有骨干分子,有核心团队,还有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这个细节是不少人都忽略了的,第一忽略了这一天是望朝之日;第二忽略了此事所呈现出来的组织性和计划性,而把大礼议的最高丨潮丨当作是朝臣们临时组织的抗议活动,这是错误的。
  趁着人聚齐了,代掌吏部事务的左侍郎何孟春振臂一呼,大喊一声,道:“诸位慢走!皇上执意孤行,我等上奏统统不理睬。难道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吗?就在宪宗朝,百官聚集文华门痛哭陈情,为慈懿皇太后争取葬礼应有的规格,宪宗最终还不是听从了!这是本朝先辈们的光辉壮举,我们为什么不能效法!”
  日期:2016-12-11 17:53:26

  事都需要有个挑头的,尤其是群体性的事件,往往就缺一个挑头的。只要有一个人振臂一呼,那结果往往就是云集响应。何孟春刚说完,朝臣们就炸开了锅,轰然称是,当然这里面定然有事先通过气的人在其中鼓动,现在俗称为托儿,在售楼部经常可以看到这类人。
  众人纷纭之时,翰林院修撰杨慎喊出了一句明代最为著名的口号:“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
  杨慎无愧为杨慎,这样一句口号喊出来,连时隔500年的我们都霎时觉得要热血沸腾。它真正体现了当时明朝士大夫所拥有的气节和国家责任感。不管他们为之奋斗抗争的东西在今天看来是否有意义,都不能够抹杀他们对于理想和信念的坚持。这样的坚持在任何时代都是具有崇高价值的。可惜的是,这样的气节和责任感在此后120年里,由于士大夫内部的长期内耗和皇权的持续高压,到明亡之时已经所剩不多。

  翰林院修撰是正六品官员,单就品级而言,那在高官如云的北京城基本等同于一个屁。那杨慎是谁,凭什么可以在这样百官云集的时候以意见领袖的身份发声,成为与代掌吏部事务的吏部左侍郎何孟春并肩的骨干分子?杨慎的底气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他是翰林院修撰。虽然只是正六品小官,但翰林院修撰却是清贵之职,首先贵在出身,其次贵在前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