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30节

作者: Wubeifa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是为了活命,张璁和桂萼发挥出自己全部的潜能,一马当先跑出奉天门,到了内金水桥这。接下来往哪跑?考验大智慧的时候到了,跑错了可能就要命丧黄泉。
  继续往南向午门跑吗?昏招,绝对的昏招。午门前面有端门,端门前面还有承天门(今天安门),等终于跑出承天门了,你以为前面是天安门广场吗?错,要知道这是明朝,皇城还没有被拆掉,就算你拼了老命跑出承天门,出现在你面前的还是一条笔直的大道,你打眼一看,四周还是红色的高墙,而大明门在前面远处向你招手。
  这样的长跑,张璁和桂萼是绝对不能够胜任的,毕竟不是练长跑出身的,非被逮住不可,逮住就是个死。没错,午门和承天门这不能打死人,但没说不能抓人啊,把你抓回去到左顺门那再打死不就结了。
  日期:2016-12-09 14:03:21
  张璁和桂萼肯定是早就在家里规划了无数次逃跑路线的。因此二人从奉天门一出来,就直接来了一招向死而生,不是要在左顺门打死我们吗,二人偏就一个左拐,往左顺门跑,跑出左顺门再继续往东往东华门跑。跑出东华门就出了紫禁城,再往东跑出东安门就出了皇城。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明代皇城图,看看从奉天殿跑到东安门出皇城和从奉天殿跑到大明门出皇城的差距有多大。张璁等人起码节约了一半的路程。
  最最要紧的是,出了东安门就是大臣们的私宅。明代大臣为了上朝方便,普遍都住在现在东西长安街一带,否则天天不知道几点就得爬起来。而最最最要紧的是,刚好有个人的私宅就在那附近。这人就叫郭勋。
  郭勋是何许人也,张璁、桂萼怎么就会选择他家作为避难所?郭勋有如下几种身份:
  第一,郭勋是功臣世家,前面我说过大明这时总共只有6家国公,而除了国公,地位最高的功臣就是那些个侯爷们了。郭勋的爵位是武定侯,承袭的是他祖宗郭英的爵位。郭英何许人也?那是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的亲信将领,战功赫赫,并且成功逃过了朱元璋晚年的屠刀;

  第二,郭勋时任提督京营,京营简单来说就是负责守卫京城的军队,其地位类似于汉朝的北军,是禁军的两个组成部分之一。郭勋以功臣世家的身份掌握京师防务,这可算是位高又权重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郭勋早就是嘉靖的人了。这一点最为重要,而现在一般说到这段历史的人经常倒因为果,说因为张璁等人逃到郭勋家了,郭勋看准嘉靖要信用这两位,所以才把这两人保护起来,并且厚厚地结交。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日期:2016-12-09 17:44:37
  那么多人,张璁为何偏偏挑郭勋家?仅仅因为郭勋位高权重吗?显然不是,如果郭勋是反对议礼派的,那张璁等人跑到他家去就是自投罗网,郭勋越位高权重,他俩死得越快。根本不是郭勋看俩人躲到自己家来了才顺势去结交,而是郭勋早就被嘉靖、张璁等人视作是自己的有力支持者。
  不管是明里还是暗里,郭勋都肯定不止一次像嘉靖表达了忠心。首先,郭勋是嘉靖从湖北安陆到北京的保驾之臣。而据《实录》记载,嘉靖元年三月,嘉靖就命郭勋提督京营,当月再命郭勋参与给兴献帝上尊号的祭祀典礼。嘉靖二年正月,嘉靖的奶奶寿安皇太后的谥号祭祀大典也由郭勋参与。在议礼期间,凡是和尊号有关的祭告天地的典礼都有郭勋的身影。

  是巧合而已吗?功臣贵戚这么多,一个武定侯凭什么独独获得嘉靖的青睐,让他做了提督京营?如果没有郭勋一贯的表忠心,嘉靖何至于把他提到如此重要的位子。张璁自然知道郭勋是嘉靖的亲信,是断断不会出卖自己的,所以才跑进去了郭勋家。而郭勋一看张璁跑来了,自然大喜,郭勋就是铁了心跟皇帝的,像他这样的功臣世家只有紧跟皇帝才能走康庄大道。
  不管怎么说,张璁二人上演了一出精彩无比的虎口脱险,成功地从朝臣们手里逃出生天,避免了被活活打死的悲惨命运。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无论多忙,都要加强体育锻炼。跑得快与慢,在某些关键时刻就是生与死的问题。
  日期:2016-12-09 21:23:13
  逃出生天的张桂二人,依靠着郭勋的保护,暂时没有了性命之忧。但好日子没过几天,危险再次来临。不能在左顺门半合法地打死你,那就找借口完全合法地打死你。科道官员接连上奏要求嘉靖处置席书和张、桂二人,嘉靖不理会。
  礼科都给事中张翀充分发挥活学活用的精神,从制度内部找突破口,极其聪明地运用起了明代赋予都给事中的查漏补缺的权力。皇帝不理会?那大概是太忙了,漏了嘛。既然皇帝这么忙,没办法全部处理这些奏章,那我作为礼科的都给事中,理应为君父分劳,尽我拾遗补阙的职责。
  于是,张翀居然就把群臣的奏章给转发到刑部去,让刑部拟定张璁等人的罪然后上报。刑部尚书赵鉴跟张翀私底下说:“一旦皇上下旨让我们查,那就直接结果了他俩。”,《明史》和《本末》的记载稍有不同,但大致都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大臣们觉得这个途径可能可以把张璁、桂萼给弄死呢?因为很多中国帝制时代的很多大臣都是这么给弄死的。中国在帝制时代一直有一个政治规矩,就是天子不能直接干预刑狱之事,这个规矩在明代以前大部分时候还是比较良好地被遵守的。中国的士大夫们为了限制皇帝的权力,借着老天的名义提出了种种说法,刑狱之事有干天和,天子如此尊贵,不该亲自处理这样的事物。
  日期:2016-12-10 11:39:23
  这当然是臣下对皇权的一种限制,是一种保证帝制时代司法相对独立的制度。但在某些时候也造成了权臣或者酷吏的横行。由于天子不能亲理刑狱,所以一旦一个官员被交付给法司审查,那这个戴罪的官员与皇帝之间就很难再有直接沟通的可能。法司一般指三法司,历代都有,在明清两代是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
  由于天子不能亲理刑狱,纾尊降贵跑到大狱里去更是不可能。因此,权臣或者酷吏就可以钻这个空档,对下狱待审的官员罗织罪名,屈打成招,篡改甚至捏造口供。著名的狄仁杰同志就差点被来俊臣坑死在这个上头,而同样著名的李斯同志就被更著名的赵高同志给坑死在这上头。
  所以一旦大臣下狱,这里头可以做的文章就很大了。上面说的两位都是前代的事情,这里再举一个明代的例子,就在嘉靖朝,不多久以后。前面说到的这个庇护了张璁的郭勋同志,言行不敬惹怒了嘉靖,作死把自己给作到大狱里去了。
  但嘉靖平息怒气之后,念起郭勋当年给自己护驾和在大礼议中挺身而出维护自己的功劳,想要赦免他。但郭勋把当时的首辅夏言给得罪狠了,夏言是个有仇必报的人,性格刚硬,于是他授意刑部不管嘉靖如何明示暗示,每一次法司会审讨论之后呈递上去的处理结果都说要重重处置郭勋,嘉靖一概不同意,而刑部一概装作不懂皇帝的意思,继续变着花样地要求处理郭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