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19节

作者: Wubeif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1-30 19:18:48
  正德十四年二月,朱厚照给自己再加“太师”,成了“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朱寿”,除了称王之外已经达到了臣子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可他本人就是皇帝,所以此事让人觉得有些啼笑皆非。要说江彬这个人真的是个纯粹的祸害,眼看着北边玩腻了,又撺掇着武宗南下。于是,三月,武宗就有了南巡之意。忍了两年的朝臣们终于爆发了。从正德十二年开始,武宗就开始四处乱跑,每年在北京的时间都少得可怜。正德十四年正月刚回到北京,这才三月就又打算下江南了。朝臣们对武宗的荒唐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

  写到这里,武宗的一生基本上已经没什么太多可需要说的了,从他三月动心思要下江南到八月他离开北京,中间尚有两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叙说,但也暂且作一个停顿。因为等他武宗成功下江南之后,所剩下的就是正德下江南之类的戏说可供作谈资而已了,而等他回到京城,他的生命也就快走到尽头了。这里毕竟不是写小说,正德下江南那些风月趣事不是我要展开说的。所以到这里,我想花点时间和大家一起好好分析、总结一下正德后期的作为,以及以杨廷和为首的朝臣们的举措。

  武宗真正从一个飞鹰走狗、喜好田猎的顽劣少年变成一个无可救药的荒唐天子,其分水岭应该是正德七年江彬的受宠。武宗在位十六年先后宠幸过这么一些人,第一拨是以刘瑾为首的八虎,第二拨是以钱宁为代表的佞幸,第三拨是以江彬为代表的边将兼佞幸。这三拨人可以说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日期:2016-11-30 20:24:08
  所谓八虎,都是武宗作太子时期的东宫太监,在他们受宠时期,武宗的玩乐基本上集中在飞鹰走狗、百戏、玩角色扮演(在宫内开店铺,自己扮作富商)等等。这些事虽然不符合中国传统圣天子的养成要求,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而且八虎像我前面提过的,都还能够执掌职事,所谓贪贿也好,骄横也罢,都还在可控的层面,国家并无倾覆之忧。
  一旦钱宁受宠,武宗的作为就变得很黄很暴力了,不仅仅是玩乐而已,而是淫乐了。钱宁本人骄横无比,又交接藩王。但钱宁时期,武宗的一些胡乱作为还是局限于京城内。
  等到江彬受宠,武宗的作为就变得荒唐至极了。在江彬的勾引之下,武宗在最后的几年四处游荡,我们前面提到过多次他跑去宣府,而且往往一跑就是数月。到正德十四年,他的终极游荡就是在江南整整晃荡了一年多。现在很多为武宗翻案的人喜欢说,四处游荡有问题吗?作为皇帝巡视边境有问题吗?作为皇帝跑去江南也算是视察全国各地的工作,有问题吗?当然大有问题。
  皇帝出巡不像我们出差,买张高铁票自己打车或者开车就去车站,顶天了到地方有个老友或者对方单位派个人来接一下。皇帝只要一离开皇宫,可以说每走一步都是踩在银子上。御驾是讲究排场的,出皇城就有出皇城的排场,出京城就有出京城的排场,不论等级如何,起码人数都是乌央乌央的。皇帝到哪儿都必须隆重接待,又隆重欢送,而且要耗费大量的资费来供养他。如果武宗只是在京城内晃一晃,那也还好。但在正德十二年之后,武宗的活动基本上都在外省。每动一次,都必然是白花花的银子流水价淌出去。《红楼梦》里赵嬷嬷跟王熙凤描绘当年贾府接驾的花费,说:“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跟淌海水似的。”,这样的形容是曹雪芹根据自家接康熙南巡大驾的实际经历说出来的,并不是小说的虚言而已。

  日期:2016-11-30 21:17:48
  史载,正德十二年,武宗第一次去宣府停留数月的时候,就曾经命令发送户部银子一百万两到宣府以备犒赏。这一百万两说是备犒赏,但是犒赏给谁呢,无非就是犒赏跟着他出去玩的人,单这一回就消耗国库百万两白银。而宫廷供应原本都是由各地通过漕运解运到北京,但现在皇帝不在北京了,自然又要从北京再输运到他临时驻跸之处,由于武宗在北部边境待了将近两年,从北京到宣府、大同这些地方可就没有运河或者海路了,全靠征发民夫从陆路运输,这样长途的转运可以说是耗费巨大的。这是皇帝四处乱跑的财政影响。

  杨廷和曾经上疏描绘武宗出巡之后引起的社会动荡,说:“皇上出去巡幸一个月了,外面现在纷纷传闻说你还要去巡幸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南北直隶等地,当地的老百姓听到这些讹传都已经扶老携幼跑到山谷里去了。”,这是皇帝四处乱跑的社会影响。另外,武宗驻跸在外省,但他是皇帝,所以朝廷所有重要大事还是要交由他最终裁处,不管他处理不处理,内阁和司礼监都必须把文件送到他驻跸所在。这样日复一日,在古代这种交通条件下,国家的行政效率自然要大受影响,而行政成本也必然要大幅增加,这是皇帝乱跑对于行政的影响。

  而最让杨廷和等大臣们担心的事实际上还不是以上几项,而是政局的稳定。皇帝巡游,意味着中枢长期无人,这样的情势对于帝制时代的政局稳定是十分有害的。巡游过程中,如果遇到突发状况,那就更是糟了个大糕。不要以为武宗跑到大同,跑到榆林,跑到绥德就真的像史书上记载的“上至大同”那么轻飘飘。无论他到何处,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大军必然要随行。但又不可能真的配备数万人成天跟着他,这个成本国家根本承担不起,因此他的安全并非无虞。尤其武宗喜欢玩各种冒险游戏,一旦有个三长两短,皇帝在宫外驾崩在帝制时代来说是足以动摇国本的恶性政治事件。这还不说会不会有人伺机谋反、篡位,是否有农民突然起义,把武宗给陷进去。这些事情随便出一件,国家就有倾覆的危险。

  有此种种,还能说武宗四处游荡没有问题吗?
  日期:2016-12-01 13:39:20
  首先,我想大伙看到现在,在杨廷和这一篇章里面看到最多的就是杨廷和如何如何进谏,让武宗不要干这不要干那,让他赶紧回来,这几乎是正德朝大臣和皇帝之间对话的永恒主题。翻看《武宗实录》,我也深为杨廷和的毅力感到佩服,换做是我的话,可能早就闭嘴不言,管他爱干嘛去呢。但是杨廷和不行,他必须表态劝武宗赶紧回来,不管是否真心。我想,如果老天爷跟杨廷和私下保证说,你放心吧,朱厚照一时半会死不了,那杨廷和可能也不见得希望武宗回来。回来之后还得跑,这一点杨廷和非常清楚。回来之后他也不会干活,杨廷和也非常清楚。即便干活也干不好,杨廷和还是异常清楚。

  如果说刚即位时候的朱厚照还是个贪玩的年轻人,那正德十二年以后的朱厚照已经快要30岁了,这年纪在古代做爷爷了都不稀奇。一个人30岁了还没改,而且变本加厉,你指望他改,不说不可能,难度也基本上等于登天。但他还是必须不停地上疏劝谏武宗,让他回来,史载,武宗南巡之后,杨廷和劝武宗回来的奏疏有数十份。这首先是一个政治态度,你别看武宗从来没有理会过杨廷和劝他回去的奏疏,但是如果杨廷和居然敢停止劝他回去,那杨廷和的老命可能也就危险了。武宗喜欢玩不假,但他深知他之所以玩得很爽是因为他是皇帝,要是做不成皇帝,他就彻底玩完了。专制君主在碰触到他权力的人身上从来都不会留情面,这一点武宗也一样,明朝所有的皇帝都如此,只有懒的没有笨的,只有不爱干活的,没有不爱权力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