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5节

作者: Wubeif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1-20 22:52:15
  第一个因素,内阁权力的急剧提升。继仁宣两朝把内阁从顾问机构变成权力机构之后,嘉靖朝明代内阁权力的再次大幅提升,终嘉靖一朝,内阁的权力持续扩张,到嘉万相交的时期,终于接连出现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势力与宰相无异的首辅。张璁能够大张旗鼓地施行如此广泛的改革,也从侧面证明了内阁,尤其是首辅的权力在嘉靖朝已日渐向相权看齐。内阁在事实上渐渐压过六部,以致天下大事均需关白内阁,使得首辅俨然有了宰相的模样。但这样的政治现实和明朝的祖制又存在严重的冲突,从朱元璋的内阁制度设计来看,内阁学士仅备顾问,六部根本不是内阁的曹属,六部九卿也也绝非内阁首辅的属官。

  日期:2016-11-20 22:52:53
  在张璁这样得到皇帝充分信任,个人能力又极强的人担任首辅之后,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内阁进一步压制六部,也导致政治现实进一步脱离祖制的规定和设计。内阁权力的扩张实际上就是在侵夺六部和皇帝的权力,而这样的侵夺可以说是不合法的,是严重违背祖制的。这事在现代人看来或许不甚严重,宪法都允许有修正案吗。但在当时,尤其是在把皇明祖训奉为圭臬的一些士大夫看来,就是典型的离经叛道,或者也可以叫做修正主义。

  日期:2016-11-21 00:06:34
  中国古代政治非常讲究名正言顺,也极为讲究制度。有人说中国人不讲制度,只有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人治,这是对中国历史完全不了解的人才能发出的谬论。实际上,中国历代都十分讲究制度,皇帝也绝非可以不依据制度而胡乱发号施令的终极独裁者,不认识到这一点的话就难以正确理解中国帝制时代的历史。明朝以前的宰相不论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不论是名为丞相还是名为中书令,都可以名正言顺地总理机要,统领九卿。到明朝这,宰相被朱元璋直接去除,规定天子直管六部,这就在制度上剥夺了除皇帝之外任何人掌管六部的合法性。名不正则言不顺,内阁蜕变成为类似中书省的部门,却缺乏中书省的合法性。这使得以清流自居、凡事维护祖制的官员,尤其是科道官对于内阁始终难以服气,六部诸卿未能入阁者也往往难以僚属姿态奉承内阁,首辅的权威事实上从来都和以往的宰相无法相比,他的权势或许可以超过宰相,但他始终无法从皇帝、朝臣们那里得到如宰相一般的尊重和礼遇,张居正的际遇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日期:2016-11-21 12:59:49
  部院和科道这些政治势力在中晚明时常发作,与内阁形成激烈争斗。权力中枢和权力外围长期激烈的争斗是明代党争的一个特色,这在其他朝代是罕见的。我们可以假想,如果明代内阁权力没有扩张,国家体制一如朱元璋设计那样,六部九卿互不统属,各有分工,皇帝居于六部之上总理万机,那激烈的党争可能就难以成形。
  六部本只是尚书省的曹属,均只是执行部门,没有中书省一般的决策权,更缺乏中书、门下的权威,六部首脑的权力和威望因此也十分有限,说到底就是一些高级办事员,当然也就无力无能聚拢大批官员结党,更没有足够的能量控制言路以打压异己。如此一来,权力斗争依旧难免,但大规模的党争却没有兴起的机会。
  说了这么多,问题又来了,既然违背祖制是值得批判的,既然内阁揽权是不合法的,为什么在仁宣朝就已开始权力膨胀的内阁并未在当时引发党争?为什么自正统以来直至正德诸朝也未见党争之像。明代党争远比前代激烈仅仅是因为出现了似宰相而非的内阁吗?当然不是,这就要谈到明代党争发源的第二个因素了:明代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化。
  这个问题留待后面再说,这里还是继续讲述大礼议一事的本末。

  日期:2016-11-21 23:01:20
  张璁的上疏在嘉靖看来无异于久旱逢甘霖,他已经受够了以杨廷和为首的那批大臣的道德嘴脸,他们引经据典,满嘴道德仁义,板着个老脸就是不让嘉靖认自己的爹作爹,这简直是岂有此理。但苦于孤立无援,朝中没有任何一人敢为了他这个小皇帝去捋三朝元老、内阁首辅杨廷和老大人的虎须,所以嘉靖除了不批准礼部的建议,暗地里给杨廷和、毛澄等人说软话之外,再没有别的办法。
  现在好了,张璁这个新科老进士初试啼声,上疏的内容直指嘉靖帝最关心的父母名分问题,这简直是给了皇帝陛下一个莫大的惊喜。张璁的上疏完全站在嘉靖的立场,并且绝对不是泼妇骂街无理取闹,疏文条理分明。
  张璁的上疏所攻击的正是杨廷和等人的三寸,三板斧砍下来,可谓着着见骨。张璁首先驳斥了礼部所援引的汉哀帝和宋英宗的典故,说:“汉哀帝、宋英宗固定陶、濮王子,然成帝、仁宗皆预立为嗣,养之宫中,其为人后之义甚明。”
  ,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汉哀帝和宋英宗都是藩王的儿子,但他们可是在成帝、仁宗都还没死的时候就被立为后嗣,当作皇子养在了宫中,这摆明了就是已经过继给了成帝和仁宗为嗣。而嘉靖不一样,嘉靖是在武宗继承孝宗十七年之后突然驾崩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执政大臣们才根据皇明祖训选择的朱厚熜做皇帝,就连武宗遗诏都说朱厚熜是“兴献王长子厚熜”,根本从头到尾也没有过继给孝宗作子嗣的事实和旨意,这和汉哀帝、宋仁宗的旧事显然有本质区别。

  日期:2016-11-21 23:40:50
  接下来,张璁又引用了已经成了圣人的宋儒程颐老夫子的话,说程颐老圣人说了,按照礼法,长子不能过继给别人做后,就算“继祖”的大宗绝嗣了,也只能让这个长子去“继祖”。也就是说朱厚熜是兴献王的长子,按照礼法不能过继给别人(孝宗)去作子嗣,现在孝宗这个大宗绝后了,朱厚熜作为旁支,直接去承继祖宗的法统,旁支变大宗就行了,没有必要去给孝宗继嗣。然后,张璁作出了这篇疏文最重要的论断,“夫统与嗣不同”,也就是说皇统和皇嗣是两个概念,他深知典故和先贤的威力,所以搬出了汉文帝、汉宣帝来给他助威,说汉文帝是汉惠帝的弟弟,而汉宣帝刘病已则是汉昭帝刘弗陵的哥哥刘据,也就是戾太子的孙子,汉宣帝管汉昭帝叫叔爷爷,也没听说汉宣帝过继给了汉昭帝做亲孙子,他们不都继承了帝位吗?所以说继承皇统并不一定要继嗣,继统不继嗣。

  日期:2016-11-21 23:49:36
  张璁又进一步指出,有些人说曹魏时候曾经有旧例,只要是诸侯承继大统,就必须明确地过继给大宗作为子嗣。这里指的是高贵乡公曹髦和常道乡公曹奂,两者都是以诸侯身份承继大位,也都在承继帝位的时候就过继给了大宗的魏明帝做了子嗣。
  但张璁对于这些旧例是嗤之以鼻的,并且连带着地抨击了毛澄等人此前提出的哀帝、英宗的例子,说你们这些人简直是昏了头,完全是“不稽古礼之天经而泥末世之故事,不考圣贤之成法而率曹魏之旧章”。言下之意,汉哀帝是什么东西,一个搞男宠一流搞政治末流的昏君,宋英宗又是什么东西,一个精神有毛病的病秧子,曹魏又是什么狗屁,满打满算45年天子,还有25年是司马家饶给他们的。你们不去学习古圣贤,不去学习汉文帝、汉宣帝的圣君,倒去效法哀帝、英宗和曹魏这些不入流货色的旧事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