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栖风 东吴帝国的最后十七年》
第51节作者:
陟云子 日期:2016-07-07 19:49:49
109
而晋武帝也十分关注东吴灭亡的原因。他曾经问薛莹:“孙皓为什么会亡国呢?”薛莹是这样回答的:“归命侯臣皓之君吴,昵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安,败亡之衅,由此而作矣。”而当司马炎又拿同样的问题问吾彦时,寒门出身的吾彦感激陆抗当年的破格擢用,因此回答说:“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司马炎一听就笑了:“如果东吴真的是君明臣贤,怎么会亡国?”吾彦不愿指摘孙皓,便抬出天人感应的观点:“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陛下擒。此盖天时,岂人事也!”中书令张华当时在座,听到后不以为然地问:“你作为吴将已经有好多年了,但是我从来没听说过,私下里感觉很奇怪。”吾彦厉声道:“陛下知我,而卿不闻乎?”司马炎颇为欣赏吾彦的率直,对此表示嘉许。
陈寿在《吴书》中对孙皓也有评价,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陈寿对东吴亡国的认识:“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其荧惑、巫祝,交致祥瑞,以为至急。……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概而言之,陈寿认为孙皓盲目相信祥瑞,胡乱诛杀忠直大臣以至上下离心和对百姓无休止地压榨是其亡国主因。
陆抗四子陆机著《辩亡论》,上篇侧重回顾东吴的历史,尤其是对一大批曾经为东吴大业奋斗的谋臣猛士进行了公允的评价。下篇则夹叙于议,对东吴的灭亡表达了深深的惋惜:“夫太康之役,众未盛乎曩日之师,广州之乱,祸有愈乎向时之难,而邦家颠覆,宗庙为墟。呜呼!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不其然与!”他对此也有一番评论:“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玄曰‘乱不极则治不形’,言帝王之因天时也。古人有言,曰‘天时不如地利’,易曰‘王侯设险以守其国’,言为国之恃险也。又曰:‘地利不如人和’,‘在德不在险’,言守险之由人也。……夫四州之氓非无众也,大江之南非乏俊也,山川之险易守也,劲利之器易用也,先政之业易循也,功不兴而祸遘者何哉?所以用之者失也。”则认为用人的不当和不恤百姓对东吴灭亡有重大影响,而且单纯地依靠地利之险不足以成为国家保障,正如吴起对魏武侯所说的:“在德不在险。”
日期:2016-07-08 18:43:50
110
东吴灭亡是天下大事,这样褒奖有功之臣就成为了应有之义。然而王浑耻于自己后于王浚进入建业,心中愤愤不平。扬州别驾何恽见到二人有争功的苗头,就给刺史周浚写了一封书信:“《书》贵克让,《易》大谦光,斯古文所咏,道家所崇。前破张悌,吴人失气,龙骧因之,陷其区宇。论其前后,我实缓师,动则为伤,事则不及。而今方竞其功。彼既不吞声,将亏雍穆之弘,兴矜争之鄙,斯愚情之所不取也。”周浚得到书信后,劝阻王浑不要意气用事,但是王浑不听,上表奏称王浚违诏不受节度,诬以罪状。王浑是魏司空王昶之子,儿子王济又是司马炎的爱婿,娶常山公主,宗党强盛,因此一定要跟王浚争出个高低。有司奏请将王浚槛车征还,司马炎不听,仅以诏书责让王浚:“伐国事重,宜令有一。前诏使将军受安东将军浑节度,浑思谋深重,案甲以待将军。云何径前,不从浑命,违制昧利,甚失大义。将军功勋,简在朕心,当率由诏书,崇成王法,而于事终恃功肆意,朕将何以令天下?”
王浚得书之后立刻上书为自己辩白:“臣前被庚戌诏书(公元280年1月10日司马炎伐吴之诏)曰:‘军人乘胜,猛气盆壮,便当顺流长骛,直造秣陵。’臣被诏之日,即便东下。又前被诏书云‘太尉贾充总统诸方,自镇东大将军伷及浑、濬、彬等皆受充节度’,无令臣别受浑节度之文。”
“臣自连巴丘,所向风靡,知孙皓穷踧,势无所至。十四日(公历4月30日)至牛渚,去秣陵二百里,宿设部分,为攻取节度。前至三山,见浑军在北岸,遣书与臣,可暂来过,共有所议,亦不语臣当受节度之意。(反复强调此前未受王浑节度,为下文受降张本)臣水军风发,乘势造贼城,加宿设部分行有次第,无缘得于长流之中回船过浑,令首尾断绝。须臾之间,皓遣使归命。臣即报浑书,并写皓笺,具以示浑,使速来,当于石头相待。军以日中至秣陵,暮乃被浑所下当受节度之符,欲令臣明十六日悉将所领,还围石头,备皓越逸。又索蜀兵及镇南诸军人名定见。(时间扣得极紧,暗示王浑为争功才令自己把守建业外围)臣以为皓已来首都亭,无缘共合空围。又兵人定见,不可仓卒,皆非当今之急,不可承用。中诏谓臣忽弃明制,专擅自由。伏读严诏,惊怖悚慄,不知躯命当所投厝。岂惟老臣独怀战灼,三军上下咸尽丧气。臣受国恩,任重事大,常恐托付不效,孤负圣朝,故投身死地,转战万里,被蒙宽恕之恩,得从临履之宜。是以凭赖威灵,幸而能济,皆是陛下神策庙算。臣承指授,效鹰犬之用耳,有何勋劳而恃功肆意,宁敢昧利而违圣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