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栖风 东吴帝国的最后十七年》
第48节

作者: 陟云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于是杜预以全力进攻江陵,东吴的江陵督伍延见晋军势大,假装投降,暗地里却列兵登陴(陴:女墙),准备实施反抗,而且东吴人知道杜预脖子上有个大瘤,又畏惧他的智谋,于是将葫芦挂在狗脖子上展示给杜预,并且如果遇到大树上面生有类似瘿瘤的树节,吴国人都将其刮去树皮,在上面题写“杜预颈”。但是江陵城却在4月3日被杜预攻克,伍延也被斩杀,先前凡是讥讽杜预的,都被杜预捕杀。

  日期:2016-06-30 20:34:56
  102
  在王浚攻克西陵时,朝廷虽有诏让王浚接受杜预指挥,但是杜预到江陵后,对手下将帅说:“若浚得下建平,则顺流长驱,威名已著,不宜令受制于我。若不能克,则无缘得施节度。”于是他给王浚写信称:“足下既摧其西籓,便当径取秣陵,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见杜预没有指挥自己的想法,王浚览书大悦,上表呈上杜预的书信。

  平南将军胡奋亦于此时攻克江安(即公丨安丨,吴南郡治所,今湖北公丨安丨东北油江口)。杜预既平上流,沅湘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杜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他们。他所击斩和生俘的都督、监军有十四人,牙门、郡守有一百二十多人。杜预又借着兵威,将屯戍的将士移到江北,并且在南郡故地任命长吏,很快就安定了当地的形势,于是荆土肃然,吴国百姓赴之如归。

  不过在这时晋军却摆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乌龙。王浚先前攻克乐乡时,认为已经斩杀了孙歆,于是在上表中注明获孙歆首级,不料杜预后来却将活的孙歆送到了洛阳,于是朝中大臣都为此大笑。
  4月4日,司马炎针对中路军和西路军的进展专门下了乙亥诏书,书中称:“浚、彬东下,扫除巴丘(今湖南岳阳),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鹜,直造秣陵,与奋、戎审量其宜。杜预当镇静零、桂(零陵、桂阳),怀辑衡阳。大兵既过,荆州南境固当传檄而定,预当分万人给浚,七千给彬。夏口既平,奋宜以七千给浚,武昌既了,戎当以六千人增彬。太尉充移屯项(今河南项城),总督诸方。”这道诏书也划分了诸将的权责,王浚自此不必接受杜预节度,而且在平定武昌夏口后接受其他诸将的兵力长驱进攻建业,而杜预则要抚略荆州。诏书下达后,贾充移驻项城。

  王戎和王浚合力进攻武昌,吴将杨雍、孙述(亦为孙邻之子,同孙震、孙歆为兄弟,时任平荆州事、武昌督)、江夏太守刘朗、督武昌诸军事虞昺各率众到王戎处请降,内中虞昺不忘孙皓,先行缴还了孙皓所付的节盖印绶。王戎督率大军临江,东吴牙门将孟泰又以蕲春、邾二县降,王戎遂渡江,绥慰新附,宣扬威惠。
  日期:2016-07-01 20:44:43
  103
  王浚攻克武昌时,贾充依然上表说:“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虽腰斩张华,不足以谢天下。”中书监荀勖附和此议。晋武帝坚持说:“这是我的本意,张华只不过和我的看法恰恰相同罢了。”当时大部分大臣仍然认为未可轻进,朝中只有张华坚持认定必然平灭东吴。
  杜预召集诸将议事。有人说:“百年之寇,未可尽克。今向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俟来冬,更为大举。”意思是暂且停止攻击。杜预当然不能任由机会白白丧失,他对众将说:“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表示可趁此机会轻松平定东吴。于是指授群帅,径直向秣陵进军。

  江北方面,琅琊王司马伷率徐州诸军南下涂中,使吴军不得相救,又命琅琊相刘弘进军逼江。
  江西方面,王浑率领扬州大军从横江向寻阳(今湖北黄梅北)进击,3月13日攻灭吴护军李纯,进据高望城(今江苏浦口西南),攻吴将俞恭,斩获甚多。同时又遣偏军参军陈慎、都尉张乔进攻寻阳濑乡(今河南鹿邑),又击破东吴牙门将孔忠,生俘吴将周兴等五人。于是吴历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惧而来降。
  孙皓也知道扬州战场危急,于是令丞相张悌、护军孙震(孙邻子)、副军师诸葛靓、丹杨太守沈莹等人率领三万大军北上。大军渡过长江到达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一名采石),沈莹向张悌建议不要轻易渡江逆战:“晋治水军於蜀久矣,今倾国大举,万里齐力,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晋之水军,必至於此矣!宜畜众力,待来一战。若胜之日,江西自清,上方虽坏,可还取之。今渡江逆战,胜不可保,若或摧丧,则大事去矣。”张悌心情沉重地回答说:“吴之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来至此,众心必骇惧,不可复整。今宜渡江,可用决战力争。若其败丧,则同死社稷,无所复恨。若其克胜,则北敌奔走,兵势万倍,便当乘威南上,逆之中道,不忧不破也。若如子计,恐行散尽,相与坐待敌到,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这番话表明张悌已有为国尽忠的想法。沈莹不敢再劝,于是全军北进。

  日期:2016-07-02 18:40:44
  104
  恰好王浑的前军城阳都尉张乔统军七千人到达杨荷(今安徽和县东南二十里杨荷桥),张悌遂率军围攻。张乔兵少,闭栅自守,向东吴军告降。诸葛靓想要尽数屠杀他们,张悌却没将这些人的生死放在眼中,或许他在死前已不想再造杀孽:“强敌在前,不宜先事其小;且杀降不祥。”诸葛靓说道:“此等以救兵未至而力少,故且伪降以缓我,非来伏也。因其无战心而尽阬之,可以成三军之气。若舍之而前,必为后患。”张悌没有听从,安抚他们之后继续前进,至版桥,于是和讨吴护军张翰、扬州刺史周浚结阵相对。沈莹率领的是五千丹杨刀楯精兵,号称青巾兵,是张悌所部的精锐,他统军三次冲击淮南军阵,结果被斩二将,沈莹于是引退,兵阵遂乱。这时晋军将领薛胜、蒋班趁乱进击,吴军土崩瓦解,张乔又引军从后面攻击,吴军因此大败。

  诸葛靓与五六百人率军退走,想要和张悌一同回去。张悌不肯走,诸葛靓上前牵拉,说道:“天下存亡有大数,岂卿一人所支,如何故自取死为?”意为东吴的国运并非一人所能支撑,劝说张悌一同退走。张悌哭着说:“仲思(诸葛靓字),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诸葛恪)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佑顾。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莫牵曳之如是。”诸葛靓垂泪而别,走出百余步回头看时,张悌已被晋军所杀,孙震、沈莹亦死,三人传首洛阳。是役晋军斩首七千八百级,吴人大震。张悌遂成为晋灭吴战役中战死的最高级别官员。

  张悌少有声名,受诸葛恪识拔,先后任屯骑校尉等职,担任军师、丞相后,和当时的公论很少相合,又袒护左右,因此清论颇有所讥,但是他战死后仍然有不少人为之怀念,《搜神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临海松阳人柳荣跟随张悌到杨府,而柳荣在船中病死已有两天,因为大军已经上岸,所以无人掩埋。在张悌战死的那天,他忽然口中发声,连声大呼:“人缚军师!”声音激扬,因此而活。有人问他原因,柳荣回答说:“在上天北斗门下忽然看到有人绑缚张悌,大为惊愕,不觉大呼,说为什么绑缚张军师。门下人为此发怒,将我斥责赶走。我因此而害怕,口中余声发扬。”这个故事虽然近迹神话,却说明时人对张悌战死还是颇有惋惜的。

  等到张悌败死之后,扬州别驾何恽对刺史周浚说:“张悌率领东吴的全部精兵在此被灭,吴国朝野都为之震慑。现在王浚既破武昌,乘胜东下,所向辄克,东吴已有土崩之势。现在应该迅速引兵渡江,兵锋直至建业,大军突然来到,夺其胆气,孙皓可以不战成擒。”周浚认可他的看法,准备上报王浑。何恽劝阻说:“王浑闇于事机,想要慎己免咎,一定不会听从我的建议。”周浚坚持派人去禀告王浑。王浑果然说:“我受诏只是屯兵于长江以北抵御吴军,没有让我轻兵前进,王浚虽然勇武,岂能独立平定江东!而且违抗诏命,胜利不会有人称赞,万一失败了那可是罪过深重。而且诏令王浚受我节制,我们只需要准备舟楫,一起渡江就可以了。”何恽力劝王浑出兵前进,他说:“王浚已经攻灭了长江万里的敌人,以既成之功而受节度,这是从来没听说过的事。而且明公作为上将,只要见到可以前进的时机就当进兵,怎么能事事都等待上面的诏令呢?现在趁此机会渡江,一定是十全必可,有何担心忧虑的而迟疑不进呢!这是我们扬州上下愤懑不满的原因。”但是王浑不听,率领大军屯于江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