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栖风 东吴帝国的最后十七年》
第26节

作者: 陟云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5-16 20:51:51
  057
  这时晋国主导交州地区事务的最高长官霍弋已死,薛珝、陶璜大起十万兵进攻交趾。早前霍弋派遣杨稷、毛炅的时候曾和他们约定:“如果敌人围城,未满百日而投降的话,就要诛杀家属,如果满了百日而城池陷落,那么就治刺史的罪。”杨稷等在城中未坚持满百天而粮草已尽,于是向陶璜请求投降。陶璜给予他们粮草,让他们继续坚守。东吴来的将领对此都非常不理解,他们纷纷劝陶璜收回前命。陶璜说:“霍弋已死,无能来者,可须其粮尽,然后乃受,使彼来无罪,而我取有义,内训吾民,外怀邻国,不亦可乎!”

  杨稷、毛炅再次支持到粮食吃完,而救兵仍然不到,迫不得已之下出降。孙皓命人送杨稷到建业,杨稷行到合浦郡时,呕血而亡,首级传送秣陵,尸体被弃入海中。吴军入交趾后,斩杀杨稷长史张登、将军孟通和交趾人邵晖等两千余人。而在前次吴国出兵交州的古城之战中毛炅杀前部督修则,此时修则之子修允亦在军中,此时请求为父报仇,陶璜以毛炅勇猛,欲收为己用,想要赦免他。但毛炅并非真心归降,私下密谋袭击陶璜,事情败漏而被收押。东吴将领呵斥他说:“晋贼!”毛炅立时反击:“吴狗!何等为贼?”修允生剖其腹,取其心肝,骂道:“复能做贼不?”毛炅仍然骂声不止:“尚欲斩汝孙皓,汝父何死狗也!”遂不屈而死。

  其他晋军将领如孟幹、爨能、李松都被送往建业,孙皓打算将他们都杀掉。这时有人劝谏孙皓,说这些人忠于所事之主,应该宽宥他们以劝边将,孙皓听从了这个建议,想把他们徙往临海郡。孟幹等人一心想要北归,盘算着如果到了临海郡路途转远更难逃脱,因为吴人喜爱蜀地出产的侧竹弩,就声称会做竹弩,孙皓就将他们送到“作部”(朝廷直属的负责手工业生产的机构)。这几个人念念不忘找机会逃走,后来孟幹于泰始九年成功北逃,孙皓迁怒于爨能、李松,因而将二人诛杀。孟幹恨透了东吴,面见司马炎时陈述伐吴大计,司马炎厚加赏赐,封其为日南太守。因杨稷的交州刺史和毛炅的交趾太守印绶未至晋军已败,司马炎就赠杨稷交州刺史,又使毛炅长子袭爵,其余三子和爨能李松之子都并为关内侯。

  陶璜扫平交趾郡之后,继续出兵九真郡和日南郡。九真太守王素和董元牙门王承想要逃回南中,被陶璜别将卫濮所获。九真郡功曹李祚见交趾百姓受到荼毒,率领吏民归附晋国,陶璜最初的进攻没能得手。而李祚的舅父黎晃在陶璜军中,劝李祚归降。李祚回复说:“舅父你为吴将,而我是晋臣,只有凭借实力较量了。”后来九真郡被攻下,日南郡亦重归东吴。消息传到建业,孙皓任命陶璜为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前将军、交州牧。陶璜为了加强东吴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征得孙皓的同意,开置武平、九德、新昌三郡(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其中新昌郡为分交趾郡所设,武平郡为扶严旧地),又在九真属国设三十余县。当地由于土地险阻,民风强悍,少数民族多对外来统治有所反抗。陶璜予以征讨,尽平扶严等少数民族部落。只是虞汜在征途中去世,是此战的一大缺憾。

  日期:2016-05-17 20:05:03
  058
  纵观晋吴的交州之战,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晋吴双方对偏处岭南的交州都保有足够的关注,并试图在当地建立统治。然而晋国核心统治区距离交州太远,故而在交州只能使用原蜀汉南中地区的军力,因此在镇守得力的霍弋去世后,晋国已难以施加足够的援手,此即陶璜所谓的“霍弋已死无能来者”,也是后来李祚据九真向南中求援时,南中仅能“遥为之援”的原因。而东吴在交、广地区原驻兵力并不强大,即华覈所谓的“备戍减少”,东吴的刘俊修则初攻交州时甚至屡获失败,足以佐证这一观点。

  陶璜、薛珝之所以能打下交州,除了他们用兵得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动用了荆州的精锐军力,想想看,东吴灭亡时全国军队也仅有二十三万,此次为平交州一次性就出动了十万人,力度不可谓不大。据《晋书�6�1吾彦传》载,此次出征“军容甚盛”,可见孙皓使用的乃是荆州的核心部伍。然而此战过后东吴的实力亦损折不小,交州的少数民族部落也并非彻底服膺东吴的统治,而只是对陶璜个人的归心。因此当孙皓想要调任陶璜为武昌都督,而以合浦太守修允替代陶璜时,交州地区数以千计的百姓请求将陶璜留下,孙皓不得不让陶璜回任。

  远在北方的司马炎面对交州数郡的丧失,也仅仅是分益州南部之建宁、兴古、云南和交州的永昌四郡设立宁州,作为对交州制衡的桥头堡。此时他已顾不上在交州和孙皓展开争夺,因为他还有更烦心的事:雍、凉、秦三州遭遇大饥荒,西北地区的叛乱越演越烈,不仅秃发树机能无人可制,而且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响应,北地郡(治所在今宁夏吴忠)的匈奴、屠各、卢水胡和羯人等在树机能的影响下进攻金城郡,凉州刺史牵弘率兵镇压。正如此前陈骞的评价一样,牵弘是个勇悍无谋的武夫,结果他和胡烈落得一样的结局,众胡与树机能共围牵弘于青山(今甘肃环县西),牵弘最后战败而死。

  此外,匈奴右贤王刘猛起兵反晋,叛出塞外。原来曹操为控制匈奴,将塞内的匈奴分为五部,刘猛虽贵为右贤王,但仅为中部帅,并不能控制五部匈奴的全部部众。关于刘猛反晋的原因,可从三十多年后另一匈奴右贤王刘宣的几句话中寻找答案:“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又刘宣劝首领刘渊起兵时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是以右贤王猛不胜其忿,属晋纲不弛,大事不遂,右贤涂地,单于之耻也……方当兴我邦族,复呼韩邪之业。”可见匈奴部落认为待遇不公和丧失昔日的土地人口管理权力才是酿成此次叛乱的主因。

  刘猛叛出塞外,即屡屡对边境实行骚扰,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十一月,刘猛进攻并州,被并州刺史刘钦击破;转年正月,刘猛再次与晋军交战,在晋军监军何桢、胡奋,骁骑路蕃(诸葛诞反叛时为骑督偏将军,因不肯依从而和庞会斩门突出受封亭侯)的共同打击下屡战屡败,何桢暗地采用利益招诱刘猛的部下帐下将李恪,李恪杀死刘猛投降(按:《资治通鉴》载李恪为左部帅,而此时的左部帅应为刘豹,故从《晋书�6�1胡奋传》认定李恪为帐下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