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栖风 东吴帝国的最后十七年》
第22节

作者: 陟云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5-08 21:09:45
  049
  孙皓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再次出兵交州。他将大军分为两路:陆路由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从荆州进兵,海路由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郡海道进兵,基本是环绕东吴的海岸线一周,两路大军在合浦郡会合后共击晋军。这里虞汜是东吴易学大家虞翻十一子中的第四子。虞翻生性狂直,因否定世间神仙的存在而触怒孙权,故被贬于交州。时虞翻已过知天命之年,但精神尚可,虽然是流放之身,仍然讲学不倦,门下常有数百人听讲。他还为《老子》、《论语》、《国语》、《易经》等国学经典作注,遂成一代大家。虞汜即是在南海出生,十六岁时父亲去世方才回家,累迁选曹郎。孙綝废孙亮时,召集百官开会,众人慑于孙綝权势,只唯唯而已。只有虞汜声称:“明公为国伊周,处将相之位,擅废立之威,将上安宗庙,下惠百姓,大小踊跃,自以伊霍复见。今迎王未至,而欲入宫,如是,群下摇荡,众听疑惑,非所以永终忠孝,扬名后世也。”孙休即位后,以虞汜有拥立功,任命其为散骑中常侍。

  薛珝为东吴故太子少傅,尚书仆射薛综之子,孙休在位时出使蜀汉求马。回来后孙休问汉政得失。薛珝据实称:“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后来的事实证明薛珝对蜀汉的判断无误。陆路还有一位将领陶璜,是原交州刺史陶基之子,历仕吴为显位,因为苍梧郡地近交州,所以孙皓才选用其为前锋。
  虽然吴军兵容甚盛,又从水陆分别进兵,但一开始并不顺利。陆路方面,陶璜和杨稷战于分水,陶璜惨遭兵败,折损两员将领,只能退保合浦郡。为此主帅薛珝十分愤怒,面责陶璜说:“若自表讨贼,而丧二帅,其责安在?”陶璜对答道:“下官不得行意,诸军不相顺,故致败耳。”可见吴军内部配合不密切,各部不听指挥是致败的主因。此时水军方面因取道不利很快退回,并没有达到预定位置:“(建衡)二年春,李勖以建安道不通利,杀导将冯斐,引军还。”在此情形下薛珝信心动摇,甚至准备引兵退回。陶璜选择数百精兵,趁夜突袭了九真太守董元,并获得了一批宝物,用船装载而归。薛珝见陶璜立下战功回嗔转喜,就前事向他道歉,并以陶璜领交州刺史,为前部督。

  日期:2016-05-09 18:26:47
  050
  在交州交战的同时,东吴在北方也做了一次试探性进攻,丁奉引军攻打涡口(在今安徽怀远北,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涡水道受河南阳武县蒗荡渠,东南至下邳淮陵县入淮,谓之涡口),被时任扬州刺史的牵弘击退。因朝中丞相缺职,故孙皓召回原镇巴丘的右丞相万彧,令其复还建业为相。而在稍后的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夏四月,东吴左大司马施绩去世。朱然、施绩父子累为外镇,功名俱高,朱然先后任车骑将军、左大司马,诸葛瑾之子诸葛融、步骘之子步协当时都袭父任,但孙权特令朱然总为大督。陆逊去世后,“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朱然的坟墓已于安徽马鞍山出土,砖室长8.7米,内中出土宫闱宴乐图漆案、羽觞、樽、陶器等,虽已被盗但仍看得出是当时少有的大墓。

  施绩完全继承了父亲的职务,自赤乌十二年(公元249年)起为乐乡督,所部一直在荆州驻守,也做到了左大司马。所以他去世后,孙皓势必要找一位能力出众的继任人选,但以当时东吴的情况,孙皓其实没有太多选择。他最终起用的是陆逊之子镇军大将军陆抗,拜其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丨安丨诸军事,治乐乡,陆抗时年四十五岁。相比于施绩的防区,陆抗少了巴丘、江陵两处重要据点的管辖权,可以看成是孙皓对陆抗态度有所保留的一种体现。但陆抗从有名无实的益州牧到荆州地区最重要的军事统帅,认识陆氏家族在朝廷中分量加重的表现,显然这是与孙皓加强皇权的一贯做法相悖的。至于陆氏家族为什么会在这时出现反弹,我们还需要从东吴历次皇权与大族的较量中寻找答案。

  东吴立国相当程度上依靠的是江东大族,这一点和蜀汉曹魏有很大区别。所以为了保证他们与中央政府同心同德,东吴不得不实行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复客制指国家允许官僚占有的佃农免除赋役,而世袭领兵制则使得各部将领拥有自己的私人部曲,这些部曲只听命于自己而不受国家掌控。显然这两种制度都是与国家利益相违背的。由于江东大族获得了种种特权,所以在政治上他们“势倾于邦内”,经济上“储积富于公室”,“梁肉余于犬马,积珍陷于帑藏”,“牛羊满园隰,田池布千里”,军事上“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为了稳固国家统治,孙权在位时,打击东吴本土大族的重要事件有三起,分别是暨艳张温案、吕壹案和两宫之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