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余晖 蜀汉帝国的最后十年》
第7节

作者: 陟云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孙权去世的当年冬天,吴魏之间爆发了东兴之战。这场战役是由魏国首先挑起的,用意是试探孙权去世后的吴国到底还有多少实力。这也是诸葛恪上台以后吴国对外的第一战,可以说如果失败了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尽管在一线兵力对比方面吴军远逊于对手,但吴国将士上下一心,又赖有丁奉等一批老将效力,这次短兵相接以吴胜魏败而告终,魏国王昶、毌丘俭烧屯而走,不敢继续停留在前线,并且在战斗中吴军还斩杀了叛将韩综,这可是孙权活着的时候屡屡咬牙切齿想要干掉的人物。不过魏军损失虽有一些,但远谈不上伤筋动骨,而这次胜利却蒙蔽了诸葛恪的双眼,让他错误估计了吴魏之间的战力对比并雄心勃勃地酝酿着一场更大的胜利。然而在吴国普遍厌战的氛围下,他已为自己埋下了死亡的祸根,只不过他本人懵然不知罢了。

  三国最后的风雨飘摇,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拉开了大幕。这是一个英雄老去的时代,许多我们熟悉的名字都在金戈纵横中鬓发染霜,不再如少年人一般意气自若,因此他们的故事也少了三国初年那些蕴藉风流、顾盼睥睨、豪气干云,却更多了几分纵横捭阖、慷慨壮烈、视死如归。可这又是一个铭记英雄的时代,正是由于他们所有人的努力,才让我们的三国故事有了一个完整的句点。其间的波云诡谲、荡气回肠,或许我们可以用如下的一些文字来记述和回味。

  日期:2015-12-04 17:45:53

  第二章 姜维的美好时代
  13
  说起蜀汉末年的历史,有一个人是无法绕过去的,这个人就是姜维。
  姜维出生于公元202年,这个时间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收降姜维时有明确的年龄交代——“时年二十七”。因此演义中关于姜维的年龄记录,被不负责任的罗老先生实实在在地改小了四岁。他是凉州天水郡冀县人,冀县时为天水郡郡治所在,算是魏国西部较为重要的一个据点。由于这里南接蜀境,西扼西域要道,少数民族比例又很高,归化曹魏的时间又很晚,因此并不容易治理。姜维的父亲姜冏在天水郡任职,就是在一次羌戎的叛乱之中因为保护郡中将领而战死的。小时候的姜维只有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的艰辛不问可知。但由于姜冏的英勇战死,姜维也获得了烈士遗孤的身份,他在魏国的仕途最早也是通过这一途径开启的。青年时代的姜维喜好东汉大儒郑玄的经学,有一定的文化造诣,这在西部边陲很是难得,所以姜维历任郡上计掾、州从事,又被赐官中郎,还协助太守参谋筹划对本郡的军事活动。

  以上基本是《三国志》本传中对姜维人生前半段的介绍,但裴注中引用傅玄《傅子》中的一句话,证明姜维并非一个安分守己的人物:“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怎么看待这句话呢?其实从姜维日后的表现来看,前后两句都好理解,姜维这时在魏国大小也是个官员,不像寻常百姓一样求田问舍没什么奇怪的,只是在暗中豢养死士这件事让人平白有很多臆测。如果傅玄所记不误的话,其实也说明姜维此时有很强烈的危机感。他的危机感来源是多重的,据笔者推断应有这么几条:

  一是当时魏国西部边境不安定的政治地理环境。东汉末年马超韩遂等西凉大小军阀据有此地,先后和曹操代表的中原势力多次开战,真正安定下来才不过十年出头,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酿成剧变。
  二是门阀世族的兴起,高门大族垄断了人才上升的通道,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只要有清望才学再差也有官做,反之出身庶族学问再好也难以被拔擢——毕竟察举也好、征辟也好,吸收到中央的大多仍是贵族子弟,出身寒门的则少之又少。后世的沈约这样评价汉末魏晋时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胡广累世农夫,致位公相;黄宪牛医之子,名重京师;非若晚代分为二途也。魏武始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而都正俗士,随时俯仰,凭借世资,用相陵驾;因此相沿,遂为成法。周、汉之道,以智役愚;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矣。”像姜维这种父亲出身平平的寒族,要想获得一个从凉州出头的机会千难万难。以姜维的识见他应该早已看穿了这一点,这也是他最终会接受诸葛亮的邀约而转换门庭的重要原因。

  日期:2015-12-05 18:02:48
  14

  真正让姜维人生出现转折的人是诸葛亮。公元228年,诸葛亮在安定了内部环境后整军向北,魏国自刘备死后认为西部已不是防御重点,所以在这一地区兵员配置不足,当诸葛亮的大军杀出祁山的时候,关中以西皆受震动,南安、天水、陇西三郡甚至起兵响应诸葛亮。天水郡的太守马遵之前也毫无防备,他正带着姜维、尹赏、梁绪、梁虔几人在天水郡内巡视,听到诸葛亮出兵的消息后不由大惊失色。姜维等人建议马遵回到冀县稳定郡中形势,可这番话却让马遵作了错误的解读。马遵虽然和姜维一起共事,却谈不上有什么私人交情,又听说汉军势大,本就担心姜维拿自己的头颅去邀功,再加上姜维这一说更让他认定姜维包藏祸心,所以他趁姜维几人不备偷偷溜到上邽县坚守不出。姜维等人发现不见了太守,追到上邽县却被马遵坚决而冷酷地挡在了城外。姜维没办法,只有折回老家冀县,可冀县也接到了马遵的传令不准姜维进入。诸葛亮已经从当地士人口中听说了姜维这个名字,抓住时机劝说姜维,最终让姜维归顺了蜀汉。

  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判断一个人是否能效命一个组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个人的价值观是否与组织的发展目标一致,蜀汉打的是继承汉家四百年大业的大旗,这一点姜维从内心深处是认同的;二是组织现行的发展状况及领导人个人魅力的强弱,蜀汉当时谈不上发展势头良好,但诸葛亮却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领导者,因此这一条也不是问题;三是该组织能否为加入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实现自身职业预期的发展平台,看蜀汉日后对姜维的重用,这一点完全满足。因此姜维归顺蜀汉可以说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不能以单纯的降将来看。值得注意的是,姜维走得非常匆忙,连相依为命的母亲也没有带出来(冀县尚在魏国控制之下)。这就为后来魏国官员引诱姜维埋下伏笔,他们曾以姜维母亲的口吻写信要求姜维反正,但姜维入了蜀汉正如龙游大海,怎么可能再回来?据孙盛《杂记》载,姜维的回信用了谐音和双关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愿:“良田百顷,不在一亩(母),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从此姜维再没见过自己的母亲。

  诸葛亮见到姜维后一番交谈下来更加认定姜维是个人才,立即加姜维为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使之成为蜀汉大军中的一员将领。诸葛亮还分别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推荐这位难得的人才。他说:“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仔细考察他所具有的才能,就连李邵、马良也比不过他。”这句话主要是针对姜维的治政才能说的,并且用蜀汉两名已经过世的内政人才来作比,一个是李氏三龙中享誉盛望的李邵,他历任丞相府西曹掾、治中从事等职,是诸葛亮十分器重的干才。另一人则是与诸葛亮同属荆襄出身的马良,马良曾担任侍中一职,作为刘备的全权特命使者交涉荆州南部的五溪蛮族,并且大获成功,只不过刘备败退后马良未能及时撤出而被害。而在稍后的另外一封书信中他则对姜维的军事能力大加赞赏:“姜伯约极敏于军事,既有胆量,又深得军事要领。等到他训练中虎步兵结束,我会派遣他回成都拜见主上。”总的评价是姜维是“凉州上士”,即凉州最杰出的人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