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余晖 蜀汉帝国的最后十年》
第6节作者:
陟云子
费祎是蜀汉四英(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中最后一个谢世的。他去世以后,内部政局更加糜烂,国事一日不如一日,蜀汉衰微的迹象愈加明显,可以说这次变故对于蜀汉乃至三国的未来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后主哀悼之际,赠费祎谥号为敬侯,这样费祎就成了继法正(谥翼侯)、诸葛亮(谥忠武侯)、蒋琬(谥恭)之后第四个获得谥号的蜀汉大臣。后主同时还任用他的长子费承为黄门侍郎,次子费恭为尚书郎,作为对这个双重儿女亲家的最后安慰(费祎长女嫁给刘禅太子刘璇,费恭本人又娶了公主)。费祎煊赫的一生就此落幕,他的遭际可以用生荣死哀一词来描述,结局虽说不上完美但却显然好过在十多年后乱兵中被杀害的那些同僚,泉下有知也该满足了。
日期:2015-12-02 21:08:21
11
费祎的死像一个黑色幽默,蜀汉朝堂之上也因此经历了短暂的动荡。但如果仅认为动荡发生在蜀汉的话,那显然大错特错。魏国方面,四年前的高平陵政变让所有魏国官员都惊心动魄了很长时间,并且此事的后遗症仍在持续发酵中。当时掌握大权的曹爽志得意满而放松了对太傅司马懿的警惕,从心腹李胜亲自探视的结果他认为司马懿已年老体衰无能为矣。在他想来对付这样一个老人只会让自己丧失名士风度,这可是大跌身份的事,如此卑劣的举动他是不屑为之的。但他忽略了司马懿多年政治斗争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对付他的决心,更没有料到司马懿不是一条奄奄待毙的蛇,而是一头暂时隐伏爪牙的狼。在曹爽洋洋自得的跟随魏帝祭陵的时候,司马懿猝起发难,并且迅速矫皇太后诏宣布曹爽兄弟的罪状。虽然变起肘腋,但曹爽并非全无胜算。他的谋主大司农桓范就指出一条明路,他建议曹爽兄弟立即奉迎皇帝转移到许昌,因为有皇帝在,首先在法统上并不理亏。其次许昌富集兵器,曹爽兄弟统卫的又是精锐的禁军士卒,这些人家属均在都城,人心思奋,不难鼓舞士气。更重要的是桓范掌管天下谷赋,不愁军粮供给。但反复劝说之下曹爽却放弃抵抗,他认为回去之后还可以当一个富家翁,抵抗会让自己丧失声名和在都城中的亿万家产。桓范气得大骂:“曹子丹这样杰出的人物怎么会生出你们这样愚蠢的儿子,如今连我都要被你们连累!”正是因为曹爽的愚蠢和犹疑不决,使得司马懿将一次冒险的行动顺理成章地演变成为一场屠杀。曹爽、何晏、邓飏、桓范等八家灭族,其他反对的朝中官员也因此噤若寒蝉。王凌虽然起兵反对,却很快被司马懿用计谋平定。在司马懿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一扫之前的病颓之态,将这次华丽的翻盘收益放到最大。
司马懿于此前两年病故。在病故之前,他已将一切安排妥当,他的长子司马师几乎完全继承了他之前的地位和职权,他出任了魏国大将军,虽然名声比父亲略差,但他善于引过自咎,以安朝廷众人之心。但在对政敌的打击上,他却比父亲更为决绝,所以在他当政的时候朝廷上几乎全是司马家的党羽,魏帝曹芳的形象性职能远超实际意义,他的存在只是由于司马师还需要他继续当好政府发言人。
魏国中央是这样一种状况,地方上却是另外一种情形。中央的朝臣惧怕司马师,是因为司马师随时可以对他们本人和亲属施加打击,但地方上的大员却鲜有此顾虑,他们出于种种原因对司马家抱有疑虑并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这些人中又以淮南和陇右的豪强为最。淮南靠近东吴,陇右毗邻西蜀,这些人即使败退也仍有出路,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淮南前后出现三次反抗中央的运动,而陇右的羌氐又总是给国家频频添堵。所以司马师伸向四境的触手仍处在和刺史将军们的博弈当中。
日期:2015-12-03 20:57:32
12
东吴也在不久之前经历了国丧,坐断东南有半个世纪之久的孙权没了。这位被辛弃疾称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继承父兄的事业和决心,开创了江南的崭新时代。他的早年接连经历了父亲的死亡和兄长的丧生,两者皆事发突然,前者让他骤然失掉了人生最重要的支撑,而后者却让他不得不走上历史前台,开始独立面对外敌环伺和内部强悍的部曲。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发生在兄长去世的八年之后,那次曹操率领二十余万大军携雷霆之势南下,而他能调度到一线的兵员仅有三万人。在周瑜天才般的指挥下,曹操最终大败,江东之地得以保留。以后他又通过臣服中央等方式在曹刘两家中间大玩纵横手法,并成功夺取号称“国之藩表”的荆襄,江东势力达到极盛。再之后曹丕运作代汉,刘备也号称继承法统地建立了季汉,孙权两者皆无,所以迁延了很久才称帝,这是他的聪明之处,也是他不败的根基所在。
再看他在人才梯队年序上的纵深配置,虽弱于曹魏却强于蜀汉,这也是与三者实力相应的。但有一个问题是其他二者所无的,就是部曲的高度私家化。顾陆朱张这吴之四姓在江东势力庞大且盘根错节,他们不仅是当地的豪族,且拥有大量只听从家主而不服从中央的私兵。孙家作为外来势力,早年孙策曾用激烈手段打压他们,但却遭致了他们的强力反弹。孙权掌权伊始即不得不考虑安抚他们,以免他们不配合而让自己难堪。但好在最初的二十多年与外界势力的斗争占了主流——先后是曹操、刘备,还有山越和交趾夹杂其间。等到内部获得安定的时候,孙权开始着力解决这一问题了。有人说孙权年老昏聩,不仅创立了类似后世锦衣卫的校事来侦缉大臣的私人活动,还一手导演了“两宫并立”导致内耗严重。这实在是小看了孙权,事实上孙权比任何时候都明白这样做的后果,可现实是他要么维持一个皇族与几大世族共治的帝国,要么建立一种只有皇帝一人说了算的集权秩序。后者相当于一场鼎故革新的大变革,要变革当然有阵痛,可对孙权来说这些痛都是值得的,“蝮蛇蛰手壮士断腕”,没有牺牲哪来的独立和自由?于是他利用全公主不断推进事态来试探世族的反应,本来在他的设想中作为丞相的陆逊应该引咎辞职,其党羽星散偏远州郡,各大家族丧失话语权,权力尽由皇帝一人分配。但陆逊却主动冲到了一线来抵制他的权威,这促使他以更大的力度扶持鲁王党首领骠骑将军步骘,结果陆逊忧愤而死,孙权的目的也只能算是实现了一部分,因为日后吴国的皇帝还是不得不启用陆逊的儿子陆抗和族侄陆凯,打击豪族的根本目标未予贯彻到底。
孙权在临死前也有安排,他选定的继承人是他的少子孙亮,而为孙亮挑选的首席辅政大臣是诸葛恪。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因为年少时聪明机智而颇得孙权喜爱。再加上其父诸葛瑾的关系,可以说诸葛恪是在孙权关怀下成长起来的东吴政治明星。但诸葛瑾却对诸葛恪的不断被重用深表担忧,要知道诸葛瑾论军事眼光比不上陆逊,论理政能力比不上二张,但有一样却是其他诸子所不及的,那就是他善于谋身、修本远祸的本领。诸葛瑾生前已经预见到,诸葛恪的性格太过张扬,难免会在工作中遭人嫉恨,用后世的话说叫“有相才没相器”,这样的性格若是放在偏远州郡还没什么问题,如果放在中央则是大大不妥。主少国疑,臣强君弱,孙权临终前的这次人事安排本身就存在了不确定的风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