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伟哥讲『山海经』——讲那个逆天的上古世界》
第1节

作者: 听伟哥讲山海经
收藏本书TXT下载
  序:2016年,山海经元年
  一、《山海经》可信不?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山海经》的研究终于可以告一段落,同时,也可以公开发表出来。这个过程无疑是充满困惑和阻力的。其困惑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否定、再否定、再再否定之前的研究结论,对其中很多研究结果充满了疑惑。就因为这些疑惑而使得这些研究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有的结果甚至由最初的肯定,转而到疑惑,直至最后删掉,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但这一切依然没能阻挡我前进的步伐。

  说到研究《山海经》,其实十多年前就开始了,只不过那个时候远没有今天的严谨,多少有点玩乐的意味。在经历了一系列碰壁之后,也就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再投入心血去研究他。更多的时候,只是把他当作一部神话素材来看。当然,《山海经》的魅力依然是无法阻挡的。也正是这种无法阻挡的魅力使得我虽然不再大动干戈去寻求谜底,但也抑制不住一颗蠢蠢欲动的心。所以,总会在某些闲暇的时候把书拿出来翻翻,或者在脑海里思考着这些那些问题,试图去解读其中的信息。

  很多时候,成功并不取决于你的勤奋,而是取决于你的思路。思路对了,怎么做都是正确的。也正因为我正确的思路,使得我到现在如愿以偿地破译了《山海经》,并且从已经破译的部分触摸到上古历史的脉搏。
  曾经无数次我在网上跟人聊天,告知一些秘密的时候,基本上都无人理睬。这也怪不得别人,因为我也没有出示证据来证明我的结论的正确性。同时所告知的情况跟目前书本上得来的结论完全不同,这其中就存在一个矛盾的境况。虽然我没有出示证据,但也循循诱导别人从逻辑上,从其他旁证上进行说明,试图让别人对我的结论留存一点点信任。但可惜的是,几乎没有人愿意相信我,或者试图按照我所指引的思维去想象一下。

  也许是一种惯性使然,基本上没人相信《山海经》会被人真正破译。而研究《山海经》的人大多也荒诞不经,研究态度很不端正,所以一方面导致《山海经》本身的信任程度降低,另一方面也使得几乎无人相信有人能真正破译他。在众多人眼中,《山海经》实际上已经沦为神巫一类层面的书籍了。所以我只要一提到说我在研究《山海经》,很多人投来的是一种带着冷峭而讥讽的目光。
  那么,《山海经》究竟可信不呢?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信,要是不可信,自然也不会有我今天给大家讲《山海经》的事了。那么为什么我认为可信呢?道理其实很简单,这就是文字不虚夸。摘录部分为例: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

  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
  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
  又东三十五里,曰葱聋之山
  又东十五里,曰湋山
  又东七十里,曰脱扈之山。

  又东二十里,曰金星之山,
  又东七十里,曰泰威之山。
  又东十五里,曰橿谷之山。
  又东百二十里,曰吴林之山。

  从上面所引用的文字来看,这些文字写得非常真实,没有一点虚夸的成份。无论是较大的数据还是较小的数据,看起来都很规范、真实。让人觉得这是实际测量之后所得的数据,并不是那种不靠谱的虚构数据。而同时,《五藏山经》中存在大量的这类数据就难以让人是虚构了。很简单,如果是虚构捏造的数据,也用不上这么多。
  说到这里,也许有很多人会问:"《山海经》记录的地域有多大?"、"是不是到非洲、美洲去了?"、"他们是怎么测量的?"、"《山海经》上一里相当于现在多少里?"……
  其他的问题有的我也不知道,比如测量的方法,有的以后会慢慢告诉你们,比如地域,还有的这里就可以说,比如《山海经》里一里相当于现在多远,答案很简单:《山海经》上"一里"的距离等同于现在的长度单位"一里",很般配的等同于,甚至连细微的差别都没有。
  我想,这肯定会让无数人感到惊异:怎么可能,古代的长度单位不是比现在的长度单位短吗?怎么可能那么巧"一里"就正好跟现在的"一里"一样呢?你是逗我玩的吧?而且从古代挖掘出来的各种文物已经确定了古代的度量衡单位长度比现在短得很,你这样说是不是要推翻考古成果?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上古"一里"居然跟现在"一里"一样,太不可思议了。请原谅,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事实就是如此,这是经我测量无数次,用无数次测量、对比得来的结果。通过测量若干条上千里的线路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居然跟书中描述的一致,同样也让感到百思不得其解。至于这些结果,我将在后面的部分全部发表出来,让大家检验这些结果的可靠性。
  这种巧合也给我的测量带来了便利,我可以将《山海经》里的数据截取一半作为电子地图上的公制长度测量,极为方便。说了这么多,很多人也许不耐烦了,没见到干货,谁也不服是不。那好,我就上几张图剧透一下后面的章节,以便让大家振奋一下吧。
  (未完待续)
  日期:2016-02-19 11:54:51

  说到《山海经》,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些名山,比如首屈一指的昆仑山、还有不周山、积石山、会稽山等等。从名气上而言,昆仑山自然是排在首位,但从各方面的综合情况来看,我觉得“积石山”作为举例最为合适。因为它本身蕴含的信息量已经远远超出大家以往对它的认知,更具备举例的价值,下面,我就给大家截图,看仔细了:
  我想所有人在这瞬间都目瞪口呆了。多少人无数次在青藏高原上寻找的“积石山”竟然跑到蒙古高原上去了,而且还那么偏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大家看看第二张图,那条从西北往东南方向的印痕到“积石山”东边不远处做了个60度的大转弯,向西南方向去了。这就是《山海经》上所说的“河水冒以西流”,多么生动的描写啊。
  此时此刻,我猜到多少人的脑袋瞬间当机了。当然,也有不少人瞬间反应过来:按照这样来说,黄河发源于蒙古高原?

  这样想不尽然对,应该这样说:黄河起源不止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上也有一条或几条北源,只不过由于气候过于干旱,北源现在已经断流,只留下干涸的河床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
  一次震惊全球的地理历史大发现——黄河竟然有一条被掩埋几千年的北源!
  从此以后,我们对黄河的认识又开阔了一个新的视野,同时,也对上古的地理、人文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
  日期:2016-02-19 12:01:58

  二、《山海经》的版本变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