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
第53节

作者: xajh20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6-15 22:56:32
  无论是总的战略布局还是具体的战术指挥,应该说孟尝君都做的有条有理,滴水不漏,一点问题没有。可是接下来的一系列事件教育了他,他开始深刻的认识到一个道理,不管预先把计划考虑的多么周密详尽,这个世界上总会有各种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三国联军和楚军沿着沘水进入对峙状态之后,秦军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出现,略感失望之余,孟尝君判断原因可能是秦国决策者还是感觉风险大了点,有些犹豫不决,他决定沉下心来,继续等待,楚军单独在垂沙坚持的越久,说明它的实力越强,而楚军表现出的实力可以减少秦国的担忧,让秦国看到更多的秦楚一方在决战中获胜的希望,帮助秦国下定最后的决心。

  于是,泚水两岸的对峙状态旷日持久的延续下去,结果,还没有等到秦军的出现,齐国自己的内部政局已经产生重大变化,齐宣王去世了,齐闵王继位。孟尝君是齐国的丞相,又是齐宣王的侄子,齐宣王的丧事他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孟尝君想,秦国会不会认为齐国王位更替,政局不稳的时间点是它出兵的好机会呢?这是一个可行的选择,秦国曾经做过这种事,前320年,齐威王去世,齐宣王刚继位的时候,张仪趁机进攻齐国。所以,孟尝君一边主持丧事,一边密切的关注着前线的形势发展,三国联军也没有放松警惕。很可惜,直到丧事过程全部结束,秦军仍然一点动静没有。

  到这个时候,孟尝君可能已经有些疑惑了。再往后,经过一段不长的时间,他看到一个更加出乎他预料的情景,他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交战双方都在千呼万唤,苦苦等待的秦军终于开始采取行动,但它并没有象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前来援助楚国,拯救楚国于危难之中,而是恰恰相反,它向楚国发起进攻,庶长奂率领秦军攻取楚国的穰,斩首二万,还进攻新城。
  日期:2015-06-18 21:24:43
  如果我们看看地图,就可以发现,穰城和垂沙之间的距离是很近的,秦军的行动各方军队应该都可以观察到。秦国不仅不帮助楚国,反而向楚国开战,通过这一戏剧性动作,秦国发出的是一个明确信号,它已经抛弃了楚国,和楚国彻底决裂,楚国不再拥有任何盟友,三国同盟从此不用再担心秦军前来援助楚国,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全力攻击楚国一个国家。
  这段记载里有个问题,楚国派出它能够派出的所有军队去保卫心脏部位南阳盆地,都没有成功,它哪里还有能力在一个穰城就留下两万军队驻防呢?而且此前秦国是楚国的盟友,楚国无需特意防备它。我估计,这两万人大部分都是平民,不是士兵,秦国的目的是用攻击楚国的实际行动表明它的身份一下子从楚国的盟友变成了敌人,把它大幅度转变了的立场明白无误的传达给各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需要把攻击行动的声势闹大些,以确保大家都能够毫不费力的看清楚秦国正在做的事情,而把声势闹大,它需要多杀点楚国人,至于这被杀的两万人是平民还是士兵,对它来说无所谓。

  楚国盼星星,盼月亮,最终盼来的却不是救命菩萨,而是催命阎王。三国联军不得不承认再等下去已经没有意义,而且前面算是白等了半年时间。接下来,它们轻松的渡过泚水,轻松的打败楚军,并且杀死楚军主将唐昧,这就是我认为比较符合逻辑的垂沙之战全过程。
  日期:2015-06-20 22:01:41
  秦国的行动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应该引起了极大的回响和疑惑。人们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会想到,秦国出卖楚国的手段很毒辣,但似乎并不聪明,楚国是秦国的唯一盟友,它彻底倒下之后,三国同盟接下来按计划进攻下一个目标秦国,秦国难道真的不怕一对三吗?
  秦国后续展开的外交动作解除了人们的部分疑惑。原来,秦国已经打定主意,尽全力对齐国示好,它不仅派兵进攻楚国,表明它希望自己的身份不再是和三国同盟对立的敌人,而是成为站在同一条战线里的战友,它还派出使者到齐国去积极活动,疏通高层关系,活动的理由也很好找,比如对齐闵王的即位表示祝贺等。以前秦国曾经使用外交手段想在临晋会议中拉拢韩魏,结果失败了,这一次它又想使用外交手段和齐国化敌为友,齐国是三国同盟的领导国家,如果这次秦国能够成功,自然也就什么都不需要担心了。这样看来,秦国出卖楚国的根本原因是想讨好齐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