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隋:一个不堪重负的流星王朝(全景式解读大隋帝国的勃兴和速亡)》
第51节

作者: 司马子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4-22 16:15:15
  48、胜败有凭
  有关北齐的所有内容,到这里就算全部结束了,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原本是超级大国的北齐因何而亡?
  如果这是一道历史问答题考试题目的话,我们可以罗列很多原因:
  政治上,主昏臣奸,骄奢淫逸,政治腐败;
  经济上,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横征暴敛;

  军事上,战略失误,指挥无方,赏罚不明;
  ……
  这些作为原因并没错,也很正确,但是这些却都是大话、空话、废话,根本无法说明兴亡的原因所在。
  因为绝大多数王朝的衰落都可以套用这些理论,试问,哪一个朝代衰败没有以上这些原因?因而,这些都只是表层次的原因,共性的原因。
  那么,除了以上这些表层次的原因,还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民族融合,这或许才是一把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
  东汉三国时期,就有大量的胡人南迁,并且定居于中原周边地区,当时由于受到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所以这些胡族并未对国家政权形成威胁。
  但是到了西晋时期,这些少数民族大量繁衍,对中原地区形成合围之势。当时就有识之士对这些不断壮大的胡族部落表示出了担忧,比如江统的《徙戎论》就提出将这些胡族外迁,然而当时的西晋皇帝是是晋惠帝,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朝政被贾南风所把持,所以根本没有采纳江统的意见。
  江统提出《徙戎论》之后不到十年,就发生了著名的永嘉之乱。所谓永嘉之乱,就是匈奴攻陷了西晋首都洛阳,并且匈奴汉国皇帝刘聪将晋怀帝司马炽俘虏。
  自从永嘉之乱以来,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开始大举入华,最具代表性的是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因而传统史家将这段历史称之为“五胡乱华”。当时在北方中原地区,形成了众多的胡族政权,主要是十六个,因而这段历史也称作“五胡十六国”。
  与五胡十六国同时发生的,则是西晋皇室以及众多汉族高门的衣冠南渡,从此,中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方是由汉族建立的政权,北方中原地区则是由胡族建立的政权。
  结束五胡十六国纷争的是由鲜卑拓跋部所建立的北魏政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并且在北魏孝文帝的治理下,北魏政权一度繁荣昌盛。而南方则是上演着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轮番更迭。
  在这种的历史大背景下,当时身处北方的汉族群体就和胡人统治者形成了严重的矛盾和冲突,最具代表性的冲突事件,就是北魏太武帝时期所发生的“国史之狱”。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之后,为了夸耀自己的武功,于是便任命司徒崔浩领衔一帮文人学者编纂国史。然而崔浩编纂国史的过程中,却把鲜卑拓跋族很多不堪的丑恶的历史也写进去了,结果太武帝拓跋焘震怒,下令将崔浩灭族。
  然而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灭族事件,崔浩是汉人,是当时北方最大汉族门第中最高的清河崔氏,而他的母亲卢氏则是汉族门第仅次于清河崔氏的范阳卢氏。国史之狱发生后,北方汉族门第最高的两大氏族,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被全部族灭,同时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因为和崔浩有姻亲关系,也一样被灭族,前后被杀者甚众,这场历史事件就叫做“国史之狱”。

  因为编修国史宣扬国恶而导致国史之狱,后世很多史学家对此都表示怀疑,事实上,国史之狱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编纂国史只是一条导火线。
  真正的原因则是,崔浩主张建立一套姓族与人伦、高官与儒学的合二为一的贵族政治,这一施政主张提高了汉族的地位,侵害了拓跋贵族的利益,进而形成了激烈的胡汉矛盾,这一矛盾最终酿成了国史之狱的爆发。
  国史之狱后,胡汉矛盾却并未化解,而这一矛盾也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社会矛盾,直接影响着国家政治。而由胡汉矛盾,进而可以化成两股历史潮流,一是汉化,代表着文明和先进,二是胡化,代表着野蛮和落后。
  (本节未完待续)
  日期:2014-04-23 17:12:03
  48、胜败有凭
  (接上文)
  到了冯太后执政以及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期,在这祖孙二人的大力经营改革之下,对北魏实行了全面的汉化,包括三长制、租调制、均田制等等,甚至于把都城从边塞地区的平城(今大同)迁到了中原地区的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这一时期,北魏也真正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并没有让胡化的逆流退出历史舞台,它只是被暂时掩盖了。迁都洛阳之后,平城则迅速衰落,大量的鲜卑旧贵族,一直驻守在的平城以外的六个军镇,分别是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这六镇,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而宇文泰和杨忠就出自武川镇,高欢则出自怀朔镇。这批鲜卑军人都是鲜卑化的,待遇等各方面都不及洛阳的官员,受到来自中原人士的歧视,最终爆发了六镇起义。

  而孝文帝英年早逝之后,朝政迅速腐败,朝中贪腐横行,权臣擅权,苛捐杂税,赋役劳役繁重,各地的起义也是如火如荼,六镇起义,只是社会矛盾的一次大爆发。
  当六镇弥漫起烽烟之时,居住在洛阳的皇室贵族早已腐化堕落,很快,六镇起义迅速波及了整个中原大地,最终,北魏政权被瓦解,形成了东魏和西魏两大政权。
  东魏地处在华北以及沿海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实力最强,其掌门人便是高欢,高欢实际上继承了六镇绝大部分的实力。而西魏地处关中,经济欠发达,人口也不多,其掌门人便是宇文泰。
  由于高欢和宇文泰都是出自六镇起义之中,他们都是鲜卑化的,对孝文帝原先的汉化改革也是极力排斥的,因而,东魏和西魏建立之初,胡风盛行。
  高欢祖籍渤海,属于渤海高氏,祖上是名副其实的汉人,虽然血缘上是汉人的血统,但高欢以鲜卑人自居,别人也把高欢当做鲜卑人来看待。总而言之,高欢是一个被鲜卑化了的汉人。
  然而,这并不仅仅是高欢一个人如此,整个高家都是如此。高洋的妻子叫做李祖娥,出自汉家大族赵郡李氏,当时有很多人反对李祖娥当皇后,他们认为李祖娥身为汉人根本不配母仪天下(“汉妇人不可为天下母”)。而高洋的太子高殷因为有“汉家性质”,高洋一度想废掉高殷。可以说,整个高家是彻底胡化的,对于汉人都是有极深的成见的,矛盾很深。

  而东魏北齐的鲜卑大族们的势力也都凌驾于汉人之上,而这种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实际上一直伴随着东魏北齐的历史,这不仅是民族矛盾,更是社会矛盾,例如当时汉族文官崔季舒等人的被杀,就是这种胡汉矛盾的政治斗争的一大表现。
  而我们反观宇文泰,宇文泰同样也是出自六镇军人,也是鲜卑化的军人,西魏建立之初的政策也是兴胡排汉的,这和高欢并无两样。不过,宇文泰虽然表面上反汉化,但他对于汉人并不敌视,而是用一种包容的姿态去吸纳对方。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苏绰,他本是汉族知识分子,却受到了宇文泰的格外赏识,而苏绰给宇文泰提出的《六条诏书》,实质上是一种儒家治国思想的体现,宇文泰本人更是对《周礼》推崇备至。如此一来,东魏和西魏、北周和北齐对于汉化的态度就一目了然了。
  在宇文泰的改革中,每一项改革其实都是披着鲜卑化的外衣,实质上却是在走孝文帝汉化的老路。事实上,在西魏胡化和汉化其实是并行其道的,换种说法,宇文泰这就相当于是对当时胡汉文化进行了一次大整合。

  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八柱国的人员成分,除了宇文泰本人和皇室元欣之外,宇文泰手下是六个柱国,其中有三人全都是汉人,分别是李虎、李弼、赵贵,汉人竟然占到了一半的比例。
  而到了周武帝宇文邕时代,宇文邕的大力灭佛,实质上是把儒家思想放到了首位,确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统治思想。同时,宇文邕继承和发扬了宇文泰的改革之策,对于人才也同样是不拘一格的,不分胡汉,比如他最信任的大臣王轨,便是出于汉家大族太原王氏。
  而真正导致北齐衰落,北周强大,以致最终北周灭齐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对胡汉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式上,无疑宇文家族在这一点上要比高家做得高明很多,因而胜败的天平必然是倾向于宇文家族,这就是历史的必然。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历史的偶然因素,以及一些个人的因素。如果坐在北齐皇帝宝座上的是宇文邕一样的明君,坐在北周皇帝宝座上的是高纬一样的昏君,历史将走向何方,我们根本无法预判。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一切胜败皆有凭证。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神秘的黑衣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