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隋:一个不堪重负的流星王朝(全景式解读大隋帝国的勃兴和速亡)》
第30节

作者: 司马子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3-17 20:39:26
  =====================正文=====================
  第四章 周齐决战 入主邺城
  33、伐齐失利
  公元575年农历七月三十,以宇文邕为首的六路大军,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了。
  而当北周的军队进入北齐境内之时,宇文邕发布了一条耐人寻味的诏令,“禁伐树践稼,犯者皆斩”。意思就是,我们要讲文明、树新风,不践踏路边花花草草,要爱护一草一木,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不要践踏庄稼。
  还没打败北齐,就已经把北齐的国土当做自己的国土,把北齐的一草一木当做自己家的一草一木,可见,宇文邕是充满自信,志在必得的。这也正好映衬了宇文邕给自己所标榜的正义之师,我们是以有道伐无道,我们是来解救贫苦大众的。
  宇文邕的自信是有道理的,就在两军交战的开始阶段,北周军队就占据了上风。宇文邕的六万主力,进入河南战场之后,一鼓作气,就把第一个目标河阴城,轻易拿下。
  齐王宇文宪所率的两万兵力,也在此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曾经发誓要用实际行动报效宇文邕的宇文宪,挥兵黎阳,又占领孟津,和洛口。黄河南岸一线,几乎被宇文宪扫荡了一个遍,同时又把黄河上的浮桥,一把火彻底烧毁。
  宇文宪没有辜负宇文邕当年的知遇之恩,事实也证明,宇文邕不杀宇文宪,是何等的明智之举。
  在宇文宪的模范带头作用之下,于翼、李穆、杨坚等多支军队,连战连捷,势如破竹,一下子就攻克了北齐三十多座城池。

  越战越勇的宇文邕把下一个目标定在了中潬(tan)城。
  中潬城,其实并不大,它只是河阳三城之一,是河阳城的城中之城,三城中的另外两座也早已被宇文宪所攻下。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中潬城,成为了整场战役的转折点。
  在一片沦陷的城池中,中潬城就如同一座孤岛,随时都有被洪流淹没的可能。而中潬城的守将,叫做傅伏,一个非常普通的将军,就是他让中潬城这座孤岛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连战连捷的宇文邕也根本没想到,自己会绊倒在一个不起眼的中潬城,而且这一绊,就是二十天。北周军二十天的连续进攻,都没能撼动这座中潬城,这是宇文邕此次出兵以来遭遇的第一场失利,这是宇文邕所始料未及的。
  面对中潬城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宇文邕并没有选择坚持,宇文邕拨转马头,把目标对准了中原腹地——洛阳。

  而要打洛阳,宇文邕首先瞄准了洛阳城东边的一座小城,此城叫做金墉城。墉,是城垣的意思,金墉,无疑就是固若金汤的意思。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直接攻打重兵把守的洛阳,并不容易,但如果能够占据固若金汤的金墉城,那么,面对近在咫尺的洛阳,攻克起来就会容易很多了。
  宇文邕的算盘,打得是不错,也很有道理,但是,战场是千变万化的,就像在中潬城所遇到的抵抗一样,很多事情往往难以预料。
  当宇文邕的军队马不停蹄地赶到金墉城下之时,也已经人困马乏,面对黑压压的北周军阵来袭,站在城头的金墉城守将,则非常淡定,此人叫做独孤永业。
  独孤永业对着城下北周军队高喊:“城下来者何人?你们来这里有何贵干?”
  这不是明知故问吗?周人没好气的回复说:“我们大周皇帝陛下亲临,你怎么也不出城来迎接?”

  独孤永业不紧不慢地说:“你们来得太快了,我没准备啊,也不知道,所以就不迎接你们了。”
  多说无益,那就打吧。
  独孤永业一边指挥着作战,一边命人连夜赶制了两千具马槽,并且把这个消息放风给北周军队。
  宇文邕听说独孤永业连夜赶制了两千具马槽,独孤永业肯定没那么好心,这马槽肯定不可能是给自己的,那还能给谁呢?难不成援兵就要到了?
  怪不得白天的时候,独孤永业表现得那么淡定,谈笑风生,还说客套话,原来他早就知道会有援兵啊。
  如果等北齐的援兵赶到,恐怕便会全军覆没,宇文邕经过一番思量,迫不得已下令撤兵。
  无缘无故就撤兵,肯定会让军心不稳,宇文邕为此找了借口,借口是自己生病了。
  谎称生病的宇文邕,迅速撤兵,原先攻占下来的三十多座城池,也全部返还给了北齐。
  宇文邕事后才知道,这不过是独孤永业故弄玄虚的奸计,可是,战场就是如此,兵不厌诈。
  兵圣孙子曾经曰过:兵者,诡道也。战争除了要在战场上厮杀,还要玩阴谋诡计,谁玩得够阴、够狠,谁就赢。
  宇文邕虽然不服气,但是,不管你服不服气,胜败已然注定。
  就这样,北周的军队狼狈不堪地一路溃退回了长安,此时已是九月二十六日。至于他们在溃败的路上,是否践踏到路边的花花草草,已经没人在乎了,宇文邕更不会在乎。

  自此,第一次东征伐齐,正式结束。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