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同轨,书同文、这条后世许多人挂在嘴边,据说是秦始皇首创的功绩的话,出自《中庸》右第二十七章,所谓今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此《中庸》一书,乃由孔老夫子之孙子思所著。孔老夫子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就算他的孙儿子思异常长寿,最迟也只可能活到公元前四百二十年左右。那还是战国初期,比秦始皇横扫六合独霸天下早出二百余年。
可见,在子思的时代,(他明确的说是‘今天下’)各国在政治上是分裂的,但在文化,文字,车轨距离,道德目标方面还是有公认标准的,是基本统一的。这应该是继承周代文化和制度的结果。从世界历史上看,发明一种新的文字绝非容易之事,特别是在不依赖于字母的地方,新的种类的文字的出现在整个世界上加起来都是屈指可数的。要说后200年各国突然形成了自己的文字,显然很荒谬。
还有就是秦始皇的统治只延续了10年左右,要说他的强行规定真的起了那么大作用的确不太可能。文字这东西是长期和广泛的文化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很多学习以前文字的人都还在,反秦之后却没有听说谁主张恢复固有文字的。虽然秦的政策那么不得人心,但恢复文字却根本没有成为各国遗民留意的一个问题。
中国文字由于自身的特点,导致‘合’远比‘分’要容易的多。字母文字是基于读音的,如果语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就会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字。中国的象形文字却截然不同,能够超越语音的分别,表达同样的含义,因此,反倒会成为不同语言居民之间交流与联系的纽带。
日期:2013-06-12 23:37:45
继续讨论:(附录: 秦始皇统一文字?)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唯一的文明,周围都是蛮族。而这种优越的文明是和中国的文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拒绝这种文字,就等于自绝于文明,向低等的蛮族文化靠近。而且中国的文字的构成是复杂的,很难发明一种不同的文字,却同样复杂到能够准确表达中国主要经典的微妙意思,比如诗经,周易,尚书等。
春秋战国时各国会盟,孙武给吴王上书,秦始皇读韩非子的文章,诸子百家游走各国,吕不韦召集各国人士编同一本书,商人四处活动都没有听说需要翻译,也没有发现过有翻译这种专门人员。当时的文字差异应该不会太突出的。起码在当时人看来没有太大的困难互相阅读。因为当时各地人的口音有很大区别,(比如中原人就经常抱怨楚国的语言是鸟语,根本听不懂)如果文字上也有很大区别,那么其互相交流就会很困难,这种困难在历史上会留下明显的印记。
在我读过的先秦历史资料中,从来没有发现过当时人有‘赵字’,‘赵文’,‘赵书’,或‘齐字’,‘齐文’,‘齐书’这样的类似提法。这说明当时人自己觉得各国文字间的区别还没有到那么显著的程度,以至需要用不同的专门词汇来命名。这样的提法我在看英雄这部电影的时候第一次听到,感觉十分突兀,而电影里的提法显然是张艺谋为了情节的需要编的,没有历史根据。
秦始皇“书同文”措施是统一使用秦小篆,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与小篆同样产生于秦统一前的隶书,远比小篆优越的多。隶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正因为如此,虽然秦始皇规定统一使用小篆,但远比小篆简省易写的隶书却成为风行民间的通用文字……比如1975年发掘的湖北云梦的一座民间墓,据考证,墓主死于始皇30年,即(公元前217年),那时“书同文”的政策已实施4年,而墓中留存的简上文字却仍旧是隶书。如果云梦这个当时已经被秦国统治了60多年的地方,尚且没有被秦始皇的小篆所‘统一’,六国那些只被秦统治10年左右的地方更不可能有什么实际效果。
那么隶书是否如史书所说是秦始皇时期的狱吏程逸发明的呢?四川省青山县境内的一个战国墓中发现的两件木犊,记载了公元前309年的条文,就是用隶书写的。这距秦始皇统一中国要早近一个世纪。因此,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狱吏程逸才造隶书,也是说不通的。
日期:2013-06-12 23:45:36
继续讨论:(附录: 秦始皇统一文字?)
在秦朝,中国文字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认为,当时中国主要有两种字体,一种是‘高级’的复杂尊贵型字体。这种字体主要在政府上层使用,还保持着一些商周时期文字具有神圣性的观念。正如我们在青铜器,结盟文书,碑文铭刻这些比较重要场合的考古证据中发现的那样,他们故意使用比较复杂和古老的字型,就象今天使用印章的做法,来象征政府不同于普通人群的权威。由于政治的分裂,各国的高级文字可能在字型和风格上有较大的区别,就象每个人的印章都希望有个人风格一样,但基本上都应该属于篆体。这种字体的使用范围显然比较狭窄。
还有一种是被上层人士认为‘低级’的简易通俗型文字,即早期隶书,它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情况被打破,为了适应文字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还有方便交流而在民间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文字交流和使用的范围更广,更频繁,在各国之间,隶书的区别应该并不大。
秦大力强调和宣传的是他们用自己发明的小篆,统一和消灭了各国的‘高级’文字。在当时,这是政治统一的非常重要的象征。在古代史家心目中记述这件事的时候,他们看重的也应该是这种政治象征作用,他们几乎不可能有我们现代人所想象的那种统一不同种类文字,以深谋远虑的加强内部交流,防止文化分裂的想法。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觉得有这种需要。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强加的。
秦的小篆的使用范围,以考古资料来看,同样是非常狭窄的。主要是在那些最重要的政府公文和最高级的场合(如碑刻)中使用。甚至在秦朝政府里,那些级别不高的中下层官吏也是用隶书来工作的。不仅是因为小篆不方便,会降低行政效率,而且我想,如果有人级别不够而使用小篆,在当时的观念中实际上就是冒犯了上级的特权,甚至有可能被治罪。
同时,秦也有模仿周朝的动机。秦和周一样,是从陕西出发征服天下的,虽然很多具体政策和周代不同,但让人象征性的把秦和周联想在一起,对加强秦的合法性是有好处的。所以秦才大力宣传自己和周一样,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政策,所以李斯才以西周的文字为模板,创造小篆。由于看重的只是象征作用,所以在实际的行动中,推行文字统一的措施并不彻底。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字数有7000-8000个,而秦朝政府规定的小篆字数只有3300个,里面还包括复字,显然是不够用的。其他的诸如统一车轨,度量衡这些措施我觉得应该也差不多,其象征作用远大于实际效果,在历史上发挥了多大影响值得探讨。
日期:2013-06-12 23:47:28
继续讨论:(附录: 秦始皇统一文字?)
为了政治需要统一官方文字是自然的。但是这绝不等于说没有秦始皇的这个政策中国就会象世界其他地区那样形成多种文字。秦朝统一时期,由于不信任,在六国新设郡县当官的都是来自秦国的人,六国人当官的很少,所以,秦始皇主要在政府推行的政策对那些地方知识阶层的影响不会很大。
秦汉以后,各国贵族不是被消灭,就是降为平民。他们自己就自然的觉得,没有资格再继续使用过去那种‘高级’文字,(那象征着造反)同时也缺乏使用那种文字的场合。所以也没有人呼吁恢复本国文字。汉朝初期的皇族和功臣中间,绝大部分都出身于下层人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所以他们对小篆这种复杂的字体很难有耐心,加上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这些都有利于隶书的自由发展。这就是汉朝中国文字产生‘隶变’,隶书成为唯一的广泛通行文字的原因。
如果现在中国政府公文只用隶书,不用楷书,草书,行书,就算是统一了文字吗?楷书,草书,行书,隶书难道是不同文字间的区别吗?由此可见,说秦始皇统一文字本身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是极不准确的提法。中国的文字本来就一直是统一的,区别的只是在个别时候个别字有不同的字型,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字体风格而已。中国文字在历史上发生的只有同一文字的演变过程,从来没有分裂和统一的过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