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
第57节

作者: xajh20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6-12 12:39:41
  继续讨论:
  齐楚和秦之间的矛盾开始急剧升温,魏国如果继续保持秦的附庸身份,会被齐楚看成是秦国势力的一部分,成为两国首要进攻目标,因为魏国离这两国距离更近。尤其是齐国,不先拿下魏国,它根本打不到秦。在齐楚的强烈要求下,原本就对倒向秦国不情不愿的魏惠王改弦易辙,赶跑了张仪,把反秦人士公孙衍和惠施又请了回来,和张仪有个人恩怨的公孙衍还升任了魏国丞相。魏国的这种做法是想在顺从齐楚意旨的同时也讨好它们,表示自己不仅从此不再是秦的附庸国,不再配合张仪的战略,甚至还可以和齐楚站在一起反对秦国。

  魏国的做法平息了齐楚两国的怒火,接下去它们都没有发动对魏国的报复性战争。过了不久,前319年,魏惠王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后时月里,魏惠王一定是非常郁闷的。他在位半个世纪之久,前期的他,曾经豪情万丈,以魏国的雄厚实力为依托,树立了灭掉韩赵,一统三晋,称霸天下的宏伟目标。然而,他却不得不在实践中面临一次次的失败,去世时,魏国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弱国,连丞相这样的高级官员人选都要受到外国的操纵。魏国的太子人选也遭到外国的干涉,楚国曾经试图让魏国废掉太子嗣,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

  日期:2013-06-12 13:56:05
  继续讨论:
  现在,我们可以纵观和总结一下战国初期魏国的历史,这也是魏国最威风的一段时期。首先说明,我所说的战国时代是从公元前453年,也就是三家分晋这年开始的。战国开始的年份史学界有多种提法。有说前483年,479年的,也有说前403年的,我个人认为前483年,前479年有点过早了,那个时候春秋残霸吴国和越国还在争霸过程中,前403年有点过晚了,这个时候魏文侯明显是战国风格的变法已经搞了几十年了。所以我把战国开始的年份定在前453年,战国七雄中的三个国家在这一年形成,比较好记,而且和前后发生的历史大事件没有重叠。

  战国初期,统治魏国的主要有三个君主,其中魏文侯统治半个世纪,它提倡组建了三晋联盟,实行变法增强了国力,并且不断地对外扩张。这个时期是魏国的发展壮大时期。魏武侯统治20多年,他一直都想继续从前的扩张过程,结果是,在南边,他联合韩国攻占了楚国的部分领土,但在北边却丢掉了中山地区。所以这个时期魏国总的领土并未增加,扩张过程停止了。同时魏国和赵国在刚平之战期间发生激烈战斗,三晋联盟开始产生裂缝。

  日期:2013-06-12 14:54:48
  继续讨论:
  魏武侯时期魏国没能进一步的壮大,但到了魏惠王即位的时候(当时他还只能叫魏惠侯),魏国仍然不失为一个各国公认的顶尖强国。和魏文侯一样统治了半个世纪的魏惠王,他做了什么呢?他发动大规模战争,企图灭掉赵国和韩国,最终遭到失败,魏国衰落了下来,三晋联盟也彻底破裂。以后魏国又不断地丧师失地,成为一个被周边强国所左右,在外交上只能朝秦暮楚,首鼠两端求生存的屈辱的国家。显然,魏惠王的表现很失败,魏惠王时期是魏国不断衰落,实力下降的时期。

  魏惠王为什么会失败的这么惨?仅仅是运气不好吗?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期间,齐国恰巧在齐威王的带领下强大起来,阻止了魏惠王吞并韩赵的计划,魏国在东面受到的压力增加,这是魏惠王运气不好的一个表现。但是同时,商鞅和申不害分别在秦国和韩国掌权,大大地减少了魏国在西面和南面受到的压力,韩国还一度和魏国结盟,实际上有助于魏惠王先灭赵国的计划。如果不是商鞅和申不害表现差劲,遭到四面围攻的魏国完全有可能面临更惨重的失败,甚至是难以收拾的全面崩溃。所以,魏惠王的运气总的来说也不是很差,一般般吧。

  日期:2013-06-12 18:42:58
  继续讨论:
  魏惠王的失败不能怪运气,只能从他自己身上找原因。从他不把魏国的兵力分散在漫长的边界线上防守,而是集中起来运用,一举吞并赵国或韩国的决定,我们可以看出,魏惠王是一个很有雄心壮志的人,也是一个敢冒险,敢赌博,敢为天下先的人。在此之前从没有人试图通过一次行动就灭掉七雄级别的国家。魏惠王也是原周王朝所属地区第一个敢称王的诸侯,当时这样的行为堪称一场叛乱,一场大赌博,因为事先谁也不知道其他名义上的周王属下诸侯国会不会以此为借口,都来围攻魏国。枪打出头鸟,敢为天下先的人也必须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这种性格的人的确不太可能欣赏象商鞅一样唯唯诺诺,过于听话的官员。

  即使魏国已经毫无疑问地衰落了,魏惠王也要坚持搞一个五国同盟,自己做老大。孟子认为他是一个好战尚武的君主,总想通过战争来追求魏国的利益,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反而消耗了魏国的大量国力,也给治下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最终失败。
  日期:2013-06-12 21:50:40
  继续讨论:
  我的观点是,魏惠王的问题在于,他过高估计了魏国的实力和自己的决策能力,而过低估计了客观环境条件的限制。有雄心壮志的人往往会制定一个宏伟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却不一定是他所具备的能力和条件所能达到的。魏惠王有着顶级的雄心,但他只有中等的能力,雄心和能力不相匹配。在他的长期领导下,魏国不停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这一过程中自然会遭遇连串失败,越来越衰弱。
  假设魏国当时的国君不是魏惠王,而是一个没有那么多壮志豪情的低调的人,他按部就班,谨慎从事,外交方面不做变动,继续想办法去维持三晋国家之间的关系。那么,即使这个人和魏惠王的能力差不多,魏国的命运也会比历史上实际发生的更好,魏国的强国地位会保持地更久。
  日期:2013-06-12 23:05:55
  我笑了……秦始皇………刘邦………霍去病……宇文泰………高欢………等等………全哭了………他们英雄了一生却不如一个活了100岁的普通人…………意大利有句格言不知道你听说过没……如狮子般称雄一日,胜过若绵羊般苟活百年。
  ----------
  我的话不是这样理解的。生命的意义是一回事,生命是否强壮是另一回事,一个人死的太快说明他身体不好,不够强壮,这个有错吗?
  日期:2013-06-12 23:14:19
  先看秦国强大到底与商鞅的军国主义有没关系?肯定有。而且很大。秦民多数是和戎狄融合而来其文化底蕴完全不能和东方六国相比,如果走东方六国的老路短时间内根本不能见效,商鞅的耕战体制将一切东西收归国有,基本上属于全民皆兵,正是这种制度将秦国的潜力最大化挖掘出来,其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更是将老百姓的出路引向参军这条路,这为秦国提供了强大的兵源和后勤补给能力,这一点看当时的其余六国有这个能力吗?

  ---------------
  历史没有假设,我的看法和你不同,双重优势和地理优势,有没有商鞅变法都会发生作用,所以没有商鞅秦国统一天下会更快更轻松,这是我的猜测。实际上,商鞅当政那段就已经浪费了秦20多年时间。
  日期:2013-06-12 23:29:09
  附录: 秦始皇统一文字?
  据说中国自古只有一种文字系统,即从甲骨文一脉传下来的汉字,
  第一个问题,秦始皇需要统一文字吗?战国时代各国在个别字型上可能有差别,但在整体上不折不扣的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中国是象形文字,从来没有形成过外国那种建立在不同语言基础上的不同的字母文字。

  还有,秦朝有效统治整个中国的时间很短,只有10年左右,而一种文字从确立到被民众广泛接受需要较长的时间。特别是在古代技术和教育不发达,各地之间沟通联络不方便,民众对传统很固守和信从的情况下. 请问,秦朝的政策能在这么短时间产生这么大效果吗?以至后来的汉朝已经不需要去特意推行同样的政策了。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其他大帝国,如罗马,波斯同样需要行政文书的一致性方便统治,却没有形成中国那样成功的统一的文字?(尽管这些帝国有长达几百年时间去推行统一文字)
  我相信周朝时已经有比较统一的文字(商朝只有甲骨文,更不用说了),计量标准和道路尺寸。因为周朝可以说是一个标准化的国家,连各级官员的服装,礼仪,享受都有细致规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