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帝国——史上最强英雄彪悍登场,追忆那段热血沸腾的光辉岁月》
第19节

作者: 独孤飞骏
收藏本书TXT下载

  尉迟迥的“黄龙兵”听着自己的身后喊声震天,真的以为自己的军队失败了,于是纷纷后退。而相反的,韦孝宽的军队听到这种喊声,真的以为自己的军队胜利了,于是奋力向前。
  就这样,尉迟迥大败,率领残军往邺城退去。
  韦孝宽没有停留,趁着大胜,指挥全军奋力围攻邺城。让人很感意外的是,邺城就像一座不设防的城市,没费多大劲就被攻破了。
  可怜的尉迟迥看着攻进城的士兵,在骂完杨坚的祖宗八代之后,悲愤的自杀了。邺城内城的士兵当时还不知道尉迟迥已死,拼命抵抗韦孝宽的军队,韦孝宽在攻陷内城后,残忍的把他们都坑杀了。
  一场大决战就这样结束了。

  在这场名将的对决中,韦孝宽取得了完胜。在永桥城,他通过“攻其必救”的策略,诱使尉迟迥的援军前来会战,一举将其歼灭;然后兵锋直指邺城。在邺城,他没有让士兵休息,而是迅速进行决战,以免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尉迟勤的援军已经在路上)。在野战取得胜利后,他依然没有停留,而是趁敌人混论,全力攻城,并且一举拿下。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什么失误。
  平心而论,韦孝宽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因为正如尉迟迥分析的那样,军队连续作战得不到休息,战斗力是会下降的,这会对最后的决战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但是韦孝宽并没有让军队战斗力下降,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宣传鼓动和自己巨大的威望。
  而尉迟迥,却出现了几处很愚蠢的失误。首先,救援永桥城,在明知对方是韦孝宽的情况下,依然派出了不在一个级别上的尉迟惇,导致白白损失了10万生力军,更严重的是,经过此战,士兵都有畏敌之心。再次,在韦孝宽来邺城的路上,却没有进行有力的阻击,导致对方很顺利地到了邺城。第三,邺城的防御,这是一个最为低级的失误;他是太过自信了,竟然完全疏忽了邺城的防守,导致自己在野战失利后,邺城也随之被攻陷了;如果他能坚守邺城,等待自己的弟弟尉迟勤的援军前来,结果仍未可知。

  高手对决就是如此,哪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令结果陡然改变。能败给天下第一名将韦孝宽和天下第一谋士高颎的组合,尉迟迥,你知足吧,也认命吧!

  接下来,就该收拾剩下的一帮人了。
  尉迟勤在赶来邺城的路上就听到了尉迟迥兵败的消息,于是二话不说,掉头就跑,他带的那些军队也就作鸟兽散了。但这个家伙的逃跑技术实在是太拙劣,竟然被韦孝宽的军队在半路给追上了,只好乖乖做了俘虏。
  司马消难则干脆带领自己的军队投降了南陈,换来了个不小的官,倒也混得不错。不过,这位老兄确实比较倒霉,没过多久就成了亡国之臣(南陈被杨坚灭了),后来被杨坚俘虏,又遭受了一番羞辱。好歹最后得了个善终,也算是个不错的结局。
  席毗罗和王谦都无将帅之才,一个个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最后都兵败被杀。

  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皇权争夺战以杨坚的彻底胜利而结束。
  客观的评论一下这场战争吧!
  大家听得最多的或许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那一套了,什么符合历史潮流、什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等等,有道理吗,当然有,但是已经被用的太多、太滥了,我就不再凑这个热闹了。
  本质上来说,这是一场权力争夺战,无论双方谁赢,最终的输家都是宇文家族。杨坚掌握大权,按照他当时的言行,绝对没有要主动让贤的意思,所以他最终会埋葬宇文家族,除非宇文家族能出一个像宇文邕一样的猛人。而尉迟迥上台,也只会是变成另外一个宇文护,同样对宇文家族没有任何益处。

  但我依然要对尉迟迥投去更多的赞同。因为他在为自己而战的同时,也在为宇文家族而战,或许最终目的并不单纯,但他的确为宇文家族喊出了反抗的声音。而这个声音,他完全可以不喊,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一些北周功臣一样,乖乖地听杨坚摆布。
  一个64岁的老人,一个并不单纯的动机,一声有力的呐喊,一个悲惨的结局,这是一代名将尉迟迥留给我们后人的最后一瞥。尽管后来人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但我依然要对他投一张赞成票。
  日期:2014-10-16 17:19:06
  二十、大隋开国(一)
  内战胜利,得到最大荣誉的不是杨坚,而是我们的老英雄韦孝宽。他在71岁高龄的情况下,亲自远征,以卓越的指挥才能,赢得了辉煌的胜利。我相信他是忠于宇文家族的,我相信他是为宇文家族而战的,我相信他没有任何的私心与贪欲(这一点与尉迟迥不同,也与其他北周将领不同),因为他一直就是一个感恩的人。小时候,父母双亡,兄嫂把他抚养长大,他一生都没有忘记兄嫂的恩情。宇文家族给了他最大的荣誉,他同样也不会背弃宇文家族。不管是宇文泰时代、宇文邕时代,还是宇文赟时期,他都是宇文家族忠诚的守护者。

  当年的宇文护也罢,现如今的杨坚也罢,只要皇帝还是宇文家族的,我韦孝宽就一定会忠诚到底。不管你尉迟迥是什么目的,你起兵就是不对,就应该被讨平。我相信,这是贯穿韦孝宽一生的准则。

  韦孝宽,已经成为了宇文家族最后的一道防线。只要还有韦孝宽在,杨坚就绝对不敢有进一步的动作。但是,老天似乎脑袋进了水,在公元580年的年尾,又一次把一个大馅饼抛给了杨坚。见过幸运的,没见过这么幸运的。
  由于年龄太大(71岁,马上就72岁,古人能活到这个年龄,算是高龄了,相当于现在的80多岁),再加上刚刚指挥过一场大战,精力耗费过多,韦孝宽终于挺不住了,在公元580年的年尾,离开了人世。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可以和诸葛亮、韩信、孙武等人相媲美的卓越军事家,一生经历战争无数,几乎百战百胜。在本文中,我只是取了他最重要的两场战役:玉璧大战和这场皇权争夺战。其实,他还指挥过与南陈的战争,与北齐的数次大战。可惜的是,他生在南北朝那样一个时代,而大家对这段历史又不太熟悉,也就对这位军事家的情况不太了解了。

  功劳最大、威望最高的韦孝宽死了,捡了大便宜的杨坚便一跃而成为北周最炙手可热的人物。这个家伙先是被封为相国(全都管,跟皇帝差不多了),接着又进爵位为隋王,甚至还有了一块很大的封地(大概相当于山西省和河南省的大小)。就连自己的大儿子杨勇也被封为了军区司令,专门管理原北齐故地。更恶心的是,他竟然还封了杨勇为太子,封了老婆独孤氏为王后。(“被”应该改为主动,其实都是他自己给自己封的)

  都到这个份上了,剩下的就是那出“黄袍加身”的戏了。曾经的北周大功臣李穆(宇文泰时代就已出名,后来一直镇守地方)颇为知趣地劝杨坚取代宇文家族,杨坚还假装推让了一下,便开开心心地准备登基大典了。北周小皇帝还太小,啥也不懂,也跟着一起happy。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