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5-12 22:02:59
继续讨论:
就在这一年,公孙衍开始成为魏国军队的主将。当时魏齐和赵楚两大势力的武力对抗局面仍然在继续,公孙衍和齐国的主将田朌一起指挥了对赵国的战争,结果大败赵军。田朌俘虏了赵将韩举,夺取平邑和新城;公孙衍也打败了赵将赵护,他在魏惠王面前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从此得到了更多的重用。魏国当时的国相惠施也不喜欢秦国,他主张想办法联合齐楚两国来对付秦。惠施为相,公孙衍为将,(公孙衍在魏国的武将官职名为‘犀首’,所以公孙衍的外号也叫做犀首。)魏国由这两个反秦人士掌握大权,和秦国的关系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差。
秦国也察觉到了这一点,魏国没有顺从秦国的意思撕毁与齐国的盟约,也没有作与秦国一起去攻打齐国的任何准备工作,而且魏国还重用惠施,公孙衍这种拥有反对秦国思想的人。第二年(前324年),张仪又亲自率兵出函谷关,攻取了魏国的陕地,开始给魏国施加压力。
日期:2013-05-12 23:26:49
继续讨论:
秦国的进攻在魏国的意料之中,但怎样应付还需要魏国想出一些其他的办法。公孙衍认为,魏国之所以不能有效抵抗秦国的进攻,是因为魏国的大部分军力被牵制在和赵楚两国的军事对抗当中了。如果能够和这两国或者其中之一改善关系,魏国就可以逐渐摆脱秦国的控制,操作顺利的话甚至也可以不再依赖和齐国的联盟,这样魏国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赵楚两国两国当中,改善和赵国的关系容易些,毕竟两国曾经有长期的三晋同盟的香火之情。和楚国的关系由于长期历史积怨的存在,想改善要难的多。公孙衍给魏惠王提供的具体的,可以改变魏国面临的整个国际外交局面的计划,就是‘五国相王’。
日期:2013-05-18 14:23:47
继续讨论:
五国相王,指的是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五个国家举行盟会,互相承认彼此的国君拥有王号。在此之前,楚,魏,齐,秦四国已经公开称王,加上这一次的韩、赵、燕以后,战国七雄就都称王了,另外还加上一个二流实力的千乘之国,中山国。
历史上一般认为,五国相王的倡议是公孙衍提出的,他的目的是把参加五国相王的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同时这个倡议也得到了魏惠王的支持。魏惠王为什么会大力支持公孙衍的主意呢?因为,魏惠王的在位时间很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前369年-319年),在他在位的前28年里,一直到马陵之战为止,魏国都是天下公认的顶级强国。魏惠王也曾经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面叱咤风云,做出的决定影响天下大势,也曾经雄心勃勃,主动发起过企图吞并韩赵两国的大战。这样经历的一个国君,他怎么能一直甘心做其他国家的小弟弟呢?
日期:2013-05-18 18:33:40
继续讨论:
何况,魏国需要讨好的两个强国,它们各自发出的指令还是矛盾的。魏惠王算是体会到生活在强国夹缝中的弱国,怎么做都不对,里外不是人的滋味了。
所以,如果公孙衍有办法摆脱齐国和秦国的控制,魏惠王当然是非常乐意支持的。在地理位置上,参加五国相王的五个国家都是位于齐国和秦国之间,都受到齐国或秦国的某种控制或者潜在威胁,公孙衍认为它们都有摆脱齐国和秦国而自立的愿望。但这些国家都比较弱,独自行动无法抗衡齐国或秦国施加的压力,当大家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联盟的时候,就可和齐国,秦国互相抗衡,成为两大强国之外的第三势力。而组成这个联盟是魏国的倡议,魏国还寄望因此成为五国同盟的领导者。结果是,魏国另起炉灶,不仅不再服从两大强国的命令,反而领导着其他许多国家,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暴增。
日期:2013-05-18 19:12:20
继续讨论:
天底下会出现这样戏剧性的好事吗?事实证明,不会。魏惠王认为其他四国都同意参加五国相王说明魏国在国际上仍然具备足够的号召力,这个看法并不准确。这四国当中,韩国是和魏国关系最好的,是魏国最忠心的盟友,一贯在外交上紧跟魏国。韩国在两年前尊秦为王的时候,它的王号已经得到了魏秦两国的默认,但还没有在国际上公开。所以,它参加五国相王是为了支持魏国,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王号得到公认,韩国的行动是最不意外的。
至于赵国,魏国发起五国相王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借此和赵国改善关系。因为此前两国之间一直战事不断,牵制了魏国相当一部分的兵力。赵国欣然同意魏国的倡议,并不是因为它真的在意王号这一称呼。这个时候,赵国的国君是刚即位不久的赵武灵王,他很谦虚,认为自己的功绩和国家的实力都没有资格被称为王。所以,在参加五国相王以后,他在国内仍然一直要求臣民们称自己为‘君’,而不是‘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