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的一千种活法——写给我九岁女儿看的历史》
第40节

作者: 流浪猫2014
收藏本书TXT下载
  左右回答:“大家都看出来你想立刘弗陵为太子。可是既然要立刘弗陵了,为什么却把他的母亲赐死了呢?”
  武帝大言不惭地说:“这就不是你们这些愚人所能知道的了。自古以来,国家之所以乱,都是因为皇帝还小,太后又年轻。你没听说过吕后的事吗?所以不能不先把她除掉。”
  愚蠢的逻辑。我只能这样说。这也是吕后的副作用,先前春秋战国时多少太后主政,也没事,吕后之后,那些男权主义者就有理由说事了。
  武帝临终的时候,拜托三个大臣:霍光、上官桀、金日一起照顾新任小皇帝,也就是昭帝刘弗陵。其中金日是个外国人,匈奴人,投降过来的。

  不过你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汉,心胸是多么开阔,不排斥外国人。就算是匈奴人,都可以成为临终托孤的大臣。
  日期:2014-11-06 08:25:14
  霍光是什么人呢?前面讲到过霍去病,是私生子。这个霍光,就是霍去病的异母兄弟,霍去病爸爸真正的老婆生的小孩。据说是个美男子,白须长髯,天下人都想一睹他的风采。
  匈奴人金日死的早。后来上官桀有了自己的小算盘,干掉汉昭帝,扶持燕王刘旦当皇帝。觉得霍光这么正直,很碍事,想设法把他除掉。

  他的儿子上官安的算盘则是把霍光、昭帝燕王刘旦通通干掉,让自己父亲上官桀当皇帝,以后再传位给自己。
  所有这一切阴谋的第一步,都是除掉碍事的、忠心耿耿的霍光。
  于是上官桀派人伪造了一份燕王上书,揭发说:“霍光在广明检阅郎官和羽林军的时候,仿佛皇帝出巡一样,不但清道,驱赶行人,而且还预先安排御膳房安排饮食。”
  又说:霍光擅自增选自己府中的校尉军官。总体意思就一句话:霍光独揽大权,为所欲为,怀疑他会有所图谋,比如造反……。
  这个奏折还特地选了一个霍光休假的日子送上去,让霍光没有分辩的余地。真是阴险狡猾的计划啊!
  上官桀都打算好了,怎么样逮捕霍光,怎么样置他于死地等等。
  没想到奏折送上去以后,汉昭帝却扣留下来了,不审批。这下就让人捉摸不透皇帝的意思了。
  第二天早晨,霍光来上班,还没来得及进殿,跟他关系好的同事纷纷就告诉了他,燕王上奏的事。
  他听说了以后,停留在画室中,不敢贸然进殿,心里也十分忐忑,不知道昭帝会不会听信谗言。
  昭帝环顾周围的大臣,没有看到霍光,就主动发问了:“大将军在哪里?”
  上官桀回答说:“霍光在殿外。因为燕王告发了他的罪行,所以不敢进来。”
  昭帝特地下诏说:“让大将军进殿来。”

  被人诬陷,然而也无从辩白起,大将军霍光十分惶恐,进殿以后,就脱下帽子,叩头谢罪。
  没想到,昭帝说:“大将军戴上帽子吧!我知道那封奏疏是假的,大将军无罪。”
  日期:2014-11-06 08:25:40
  群臣都被这一幕惊呆了!最惊奇的人要数霍光。他战战兢兢的问:“陛下怎么知道是假的?”
  昭帝说:“将军去广明检阅郎官和羽林军,是最近的事情。调动校尉的事情,到现在还没超过十天。燕王远在燕国,怎么可能知道?何况大将军想要造反,一句话而已,哪里还需要调动校尉?”
  这是实话。霍光当时大权在握,后来立新的皇帝,又废掉,再另外立皇帝都是他一句话。不过他也确实是忠心耿耿,在这些事情中,都是为汉室考虑。武帝临终托孤,确实没看错人。
  这是昭帝的年龄,只不过是14岁!所有的大臣们都是成年人,他们都很吃惊。
  上书者果然害怕的逃亡了。昭帝命人紧急追捕,务必把上书的人捉拿归案,彻查这件事,看看背后的主谋是谁。
  上官桀害怕了,劝昭帝说:“这是小事,用不着穷追不舍。”昭帝不听,继续让人穷追这件事。
  后来上官桀的同党有人说霍光的坏话,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临终托孤,让他来辅佐我。谁再敢污蔑大将军,我就治他的罪!”
  从此之后上官桀等人不敢再进谗言,说霍光的坏话。谁以为皇帝小就好摆弄呢?
  再后来上官桀同党的阴谋败露了,这一伙坏人通通被处死了。 

  好聪明的小皇帝啊,才14岁,就有这个能力,发现谎言的不合理之处。
  要是到了现代,不做皇帝,开个侦探社,或者写写推理小说,一定也非常杰出。
  如果武帝当初有这个能力,太子刘据又怎么会死呢?
  难怪他的谥号会是昭帝。就是谎言在他面前,昭然若揭的意思啊。

  后世的政治家李德裕评论说:皇帝最重要的品德,就是明察秋毫。明察可以照见奸邪,那么再多的奸邪都不能将他蒙蔽。
  汉昭帝就是这样的人。这一点,汉高祖、文帝、景帝都不如。
  高祖刘邦听说陈平曾经离开魏国,又背叛了楚国,就要舍弃这位心腹大臣。
  文帝误以为季布喜欢发酒疯,就将他放归地方,做郡县太守。怀疑贾谊擅权,就把他放到长沙,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景帝相信杀死晁错,七国的兵就会解散,于是杀死了位列三公的晁错。
  只可惜这么聪明的小皇帝,才活到23岁就死掉了。死前最后一道诏书,是下令减少全国的人头税30%。死因书上也没有说。以他的眼光和聪明,还是很能有所作为的。
  想想文帝那么好的皇帝,也只不过活了47岁,真是应了一句俗话,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臻儿读到这里,也觉得好遗憾,说这个皇帝至少应该活到六十岁,可以有好多故事,真可惜,这么早就死掉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