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战略的大视角解析『道德经』》
第7节

作者: 老夫无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2-18 20:08:22
  @老夫无奈 解25

  本章可以称之为反问章,一连六个反问,联袂而出,既直抵灵魂,又直奔人性之根本,且句句紧扣政权的生死之门,可谓千古未有的关于人性的大手笔、大问答——生死六问:对政权和领袖而言,一个政权的运行包含了无论他的精英阶层是不是意识到了的、无论怎么都离不开的国家战略(不管他们有没有这个思想和战略高度,任何政权行为都可能对政权的生存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的战略思想和战略作为(特别差的政权只能称之为行为),假如一个政权拥有优秀的战略思想和战略计划,那么,“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是第一问:政权和领袖能让战略目标和战略作为长久地高度一致吗?

  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战略思想、战略方针和战略作为因一时之利、因权势阶层之私利而产生的任何分离,和人的肉体与魂魄的分离一样,分离的程度和进度,就是生存权丧失时刻表,而且,到了一定程度,不可逆转。
  第二问:“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此一问,以第三章“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为前呼,以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为后应,说明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关键之所在,就是四十九章的“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改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文化,大家都像婴孩那样淳朴无邪,都在我为人人中获取自己的生存利益,不再把尔虞我诈和防备尔虞我诈当成人生的必修课和必备技能。

  第三问: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清除和清算政权和权力者有害于国家最高战略思想和终极战略目标的不良杂念和破坏性行为,留下了瑕疵吗?言外之意也很明确:对任何一种瑕疵的姑息,都是对执政权的损害,进而将会对政权及其国家管理团队的生存权构成挑战。

  第四问:不管用心多么良善,不管短期利益多么迫切,挑战无为本身,就是挑战自己的生存权,“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民以食为天而国以民为天,一个政权敬畏它的民众,以优秀的文化战略管理国家,这个政权一代又一代的领袖们,能够坚守无为的基本原则吗?在无为面前的后退,就是在自己的生存权面前后退。
  第五问: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即使一个政权前四问不但回答得很好,也做得声色俱佳,但功成之时能够做到身退吗?七十六章有“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就是说,政权、领袖、权力者,能够从心理上、文化上把自己永久性地置于雌柔之地,从而保证自己的政治地位吗?因功而骄,因功而横,从而不知不觉地实行起“柔弱处下,强大处上”来,最终,还是要交出生存权的。
  第六问:如果一个政权和它的一代又一代领袖们前五问都明明白白,执行得也明明白白,那就真的算是“明白四达”了,但人性深处最难战胜的就是以智胜人、以智行事、以智行政的人性之恶,因为欺瞒和忽悠最省力、眼前的费效比最划算,但是,这又不得不无可奈何地回到原点:折腾出几千年来人们司空见惯了的以欺诈忽悠为基本色的社会形态,人人都以具备尔虞我诈之能和防备尔虞我诈之能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此时,“人之智也,而陷于诈”,前边的努力都付之东流,最后还是落得个交出执政权甚而生存权,这个结果,除了时间和节点两项不可精细判定外,其结果,则“明白四达”——老子曰:能无知乎?能永久性地做到像婴孩那样纯真无邪吗?这可生死攸关。

  日期:2014-02-19 20:18:23
  @老夫无奈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③,有车之用;埏埴④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⑤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上连接车轴和轮圈的木条,古代车轮的木条为三十根。
  ②毂:车轮上可以插轴的部分,借指车轮、车。
  ③无:中间空、有洞。
  ④埏埴:和泥;埏:和;埴:土;这里指制作陶器。
  ⑤户牖:门窗。

  翻译
  三十根辐条插在一个车轱辘上,因为有插孔,这才有了车子的用途;揉和陶土,烧制成日常器皿,因为它们中间是空的,这才有了使用价值;给房屋开凿门窗,因为中间是空的,这才有了居住的作用。所以说,“有”就是为了使它(趋向)对自己(永久性地)有利,而“无”则保证了“有”的存在价值。
  日期:2014-02-20 20:21:08
  解26
  从第九章起,对此前提出的“政权几于道的七个标志”作进一步的阐述,第九章强调政权切不可尖牙利齿,告诫权力者要时刻记住“功成身退”,以遵守天道;第十章强调政权要守雌守柔、无离无疵、无为无知;本章则更深一层,解析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回应和阐释第二章关于政权走向善美或者丑恶的十种选择的第一条“有无相生”(见《第二章逻辑图》),用车轮子、房屋、器皿的有无互用,来说明拥有执政权(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全彻底的奉献理念(无)的互相依存,“有”而无“无”,这个得到的“有”到后来不但毫无用处,甚至会带来更大的“无”,还要失去生存权,把原来所拥有的“有”——自己和子孙的生存权也交出去,“无”得干干净净。

  日期:2014-02-21 20:44:42
  @老夫无奈 解27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拥有执政权之利,是某个群体拥有了可以掌控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的主导权,拥有了可以使自己、子孙、族群永续生存发展的经营权,然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盈、音声相和,以智治国和以道治国,文化思维的差异必然深刻影响经营理念的差异,人性善恶在灵魂深处的艰苦缠斗,常常因性善过于柔弱保守而性恶过于强悍奸巧,使得人性之恶几千年来在眼前利益面前几乎无往而不胜,故,如不时时刻刻用“无”来化解,则不可避免地要变成“有之以为害”,这既是几千年来从未改观的“古今之变”,也是对第四章“道冲,而用之也弗盈也”的形象化解读。

  日期:2014-02-24 20:23:33
  @老夫无奈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①;五音令人耳聋②;五味令人口爽③;驰骋畋猎④,令人心发狂⑤;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⑥。是以圣人⑦为腹不为目⑧,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目盲:眼花缭乱。

  ②耳聋:分不清声和音,见第二章:音声之相和也。
  ③口爽:嘴生病。
  ④畋猎:田猎、打猎;畋:田。
  ⑤发狂:心意放荡。
  ⑥行妨:正常行为受到妨害;参见第三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