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兑现的法律——秦史的秦律视野》
第35节

作者: 嵩阳云树
收藏本书TXT下载

  钻山沟沟的所以不容于社会,那是因为如果大家都去钻山沟沟,那么社会责任谁来担当?公元前489年,孔子六十三岁。据钱穆先生考证,这一年,吴国侵伐陈国,孔子离开陈国,前往蔡国,一路上先后三次遇到四位所谓的隐者。第一次是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把一路风尘的孔子比作“衰德”之凤,还告诫他:“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从车上跳下来,想和他聊聊,不料这位老兄却“趋而避之”。遇到长沮和桀溺的时候,两人正在田里耕作,孔子命子路前去打听渡口在哪里,结果渡口没问到,反挨了一顿训。第三次是子路迷路,与荷条丈人相遇,丈人好心留宿,并展示了他中意的生活:“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讲述了遇见荷条丈人的经过,孔子认定是“隐者”,命子路原路返回讨教,只是丈人早已离去,不知何往。

  日期:2014-10-06 09:24:23
  【连载81】

  这三次中尤以“子路问津”一遇,长沮、桀溺着实不客气。钱穆猜他们可能是蔡国的遗民,“或抱亡国之痛,有难言之隐”[2]。当子路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长沮反问道:“赶车的那人是谁?”回答是孔丘。长沮说:“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长沮没好气地说:“那他知道渡口在哪。”子路复问桀溺。桀溺说:“您是哪位?”“晚辈仲由”。“孔丘的徒弟仲由?”子路恭恭敬敬地回答“是”。桀溺漫不经心地说:“如今这世道乱,就如滔滔浊水,到处泛滥,谁能改变它呢?你与其跟随躲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随躲避世事的人[3]。”——桀溺的意思把孔子外出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看作是躲避坏人——说完,继续耕作,手不停歇。子路回来报告。孔子怅怅地叹息说:“我们总不和飞鸟走兽一起生活吧。我不是人类的一分子又是什么呢?如果天下太平,我才不会去求改变哩。”鸟有鸟的活动轨迹,人有人的活动范围,“鸟兽不可与同群”实在是孔子对漠视社会责任的一种斥责。

  荷条丈人留宿子路,并让二个儿子出来拜见客人。看来人世的人伦教养,荷条丈人是很看中的。子路第二天寻隐者不遇,专门发表评论说:“长幼的秩序既然不能废弃,君臣的关系又怎能废弃呢?为了使自己一身干净,却破坏了重要的社会关系。君子出来做官,是履行义务。[4]”看看这话,所以说儒家也是入世的,这一点上跟法家走得很近。
  孔子晚年有弟子叫子夏,他在魏国的西河讲学,后来替魏国打开局面的那些法家的倡导者多是子夏的学生,也就是孔子的徒孙。商鞅又带了魏国的精华西去了秦国。这一来二去的,说明当时的社会,勇于担当当是一种潮流,不管是西边的秦国,还是地处中原的赵国。赵威后,赵惠文王之妻,赵孝成王之母,赵孝成王年幼继位——与老谋深算的秦昭王对垒长平的便是此子——便由赵威后执政。齐襄王派使者前来问侯,赵威后劈头就问:“我听说齐国有个叫于陵子仲的人,他还活着吗?据说这个人,上不向国君称臣,下不治理他的家,中不求与诸侯结交,这是在向百姓暗示可以无所作为,这样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杀掉?”赵威后接着提到钟离子、叶阳子和婴儿子,说像钟离子、叶阳子这些肯为百姓做事的热心人士,为什么不提供一展身手的机会?像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终身不嫁以侍奉父母,这样的孝女为什么不加以表彰?这一连串的发问说到底,赵国还是法家的习气。齐国则不然,空气似乎比较宽容,也难怪,稷下学派多少这样的人,包括往后兴风作浪的方士一流。

  陈平少时家贫而好读书,与兄陈伯同『居』(同『居』是法律概念,解见后),有田三十亩。陈伯常力耕而对陈平的游手好闲视而不见,时间久了,其嫂难免闲言碎语。邻家不信:“哭穷吧你,家里条件要不好小叔子能吃得那么胖?”其嫂愤愤不平地说:“吃糠而已还能吃什么。有叔如此,不如无之”。陈伯气起来休了这多嘴的妻子。这是因为秦代有“游荡罪”这个刑名(见下文),其嫂向邻里的唠叨无疑是证实了陈平的游手好闲,“不视家生产”,一旦遭到举报,陈平就得挨笞打。是以《史记》要委婉地替陈平打掩护,说他是“游学”,这样就避了游手好闲的嫌。其实他哪里是游学,一步都不曾离开过户牗乡么。

  日期:2014-10-07 10:06:18
  【连载82】
  终于分户别居了,陈平的家是那个样子也是情理之中:“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意思是陈家位于靠近外城城墙的偏僻小巷里,一领破席就当门了。穷出这样的水准,陈平能想到的营生是“侍丧”,哪家死人了,他就赶去帮忙打理,靠着早去晚归多得些报酬以贴补家用。陈平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是相了一门亲事,娶了连死五任丈夫的张负的孙女。张负是他们那一带的土豪,家里缺什么都可以就不缺钱。陈平于是略略舒了一口,靠着张负的嫁妆,熬上了好一些的日子。不过这样的日子毕竟要看人眼色,就如虎落平阳的韩信,漂母都要训他。所以陈平后来听说有人搞颠覆,表情才会那么兴奋,早光着脚了,怕毛。《史记》中提到了多是这样的人,比如里中少年,县中豪强少年,诸如此类,最是想干一票就发财的年龄。首义的陈胜,初始的身份就是长工,受雇于人做农活,感到前途茫茫,早巴不得弄出点动静好混水摸鱼。刘邦后来派人给他守墓,那是感念陈胜的情份,毕竟是人家首先鼓捣出来的动静。

  据说刘邦一度有废立太子的念头,废吕后的儿子而立戚夫人的儿子。吕氏急了,向张良求救,张良向她推荐了四个人。机会来了,须发皆白的这四个老人,“衣冠甚伟”地挺立在太子刘盈身后,刘邦大惊,这不是他屡请不来的隐居在商山的商山四皓么。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颔首道:正是我们哥几个。刘邦又礼貌地目送哥几个一步一趋地离去,然后摇摇头对戚夫人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司马迁在《史记》中讲述的这个故事固然是好故事,但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表示不信,他说高祖是什么人,会怕别人议论(高祖刚猛伉厉,非畏缙绅讥议者)?他所以不废太子是因为大臣都不同意,担心赵王一旦得立以后工作不好做,“故不为耳”。他说,倘高祖决意要废立太子,张良尚且承认依高祖的脾气,“非口舌所能争”,所谓“山林四叟”,“不过污高祖数寸之刃耳”。

  这话实在有理,况且刘邦连儒生都不怎么感冒,又怎么肯去招惹无用的商山四皓呢。以是来看,秦代的风气便是倡导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管是妻子送郞上前线,还是你耕田来我织布,都是这种责任的良心化,商鞅宣称“断家王”,即是以你的心地为王,好坏善恶自在其中,别以为阳光照不到就可以胡来。荀子这才惊讶地发现,秦人的新风尚原来如此地接近孔夫子憧憬中的世界。基于此,诸如逃避徭役兵役之类,自然成为打击对象。《法律答问》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