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的一千种活法——写给我九岁女儿看的历史》
第10节

作者: 流浪猫2014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然,项羽是特别残忍的,但是其他起兵的人也好不到哪儿去,相形之下,都没有刘邦这么宽容。
  比如说首先起兵的陈胜,自己称王以后好多亲朋好友都去投靠他。这是好事,说明你的起义事业有很多人支持,愿意帮助你。你也因此多了很多资源,至少有不少亲信的人才可以使用。
  但是这些人来了以后,也难免会聊天,人之常情就会吹嘘彼此和陈胜的交情,不免谈起他的许多往事。
  陈胜起兵的时候,本来就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才有“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感叹。往事自然也都是平常人的事情。
  陈胜因此担心这样的聊天有损他的威严,因此杀掉了其中一个人。
  他的亲朋友好友,甚至于所有的手下,因此都寒心了。只是聊聊天诶,又不是犯了什么国法军法,至于犯了死罪吗?
  之所以反对秦国,不就是因为秦国的法令严苛,动不动就会招致杀身之祸。
  陈胜这样做,完全因为自己的喜怒杀人,跟暴虐的秦王朝又有什么差别?
  所以后来陈胜的部下都不亲附他。仅仅吃了一次败仗,就被他的车夫杀了,死在自己人手里。
  设想你是那时候的人,在君主制下,必须选择一个人做皇帝。你会选择谁呢?
  日期:2014-09-28 09:55:28
  在楚汉战争的后期,刘邦宣布:凡是不幸死亡的军士,都由官吏为他们用衣被棺木装殓,并转送回死者家里。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
  项羽死后,他亲自为对手项羽办葬礼,前往发哀,哭了一阵之后才离去。一般情况下这种对输家都是斩草除根的。但是他对项羽的家族亲属都不加杀害,还封项伯等四人为列侯。对自己的对手体现了充分的尊重。
  然后大赦天下死罪以下的所有囚犯,颁布诏书:天下已经平定,让民众都回到他们的家乡,恢复他们过去的爵位和田宅。天下免除税赋一年。
  有一个楚人叫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经数次窘困羞辱刘邦。刘邦胜利以后,悬赏千金捉拿季布,规定敢有窝藏季布的人家,株连三族。
  季布于是剃去头发,用铁箍卡在脖子上当奴隶,自己把自己卖给鲁地的朱家做奴仆。
  朱家其实知道他就是季布,还是把他买下来了,藏在田庄里。亲自去洛阳见滕公夏侯婴,说:“季布有什么罪呢?臣子不过是各为其主罢了。项羽的手下杀得完吗?”

  滕公按照朱家的意思向刘邦进言,刘邦就赦免了季布,并召见他,授予他郎中的官位。朱家从此也不再见季布,施恩而不图报,成就了一段佳话。
  固然是朱家救了季布,也是刘邦心胸开阔,才能够不光赦免季布,而且启用他为自己的手下。
  日期:2014-09-28 10:05:40
  二、敢想
  这是刘邦的第二个大的优点。这点你可能比较难以理解。我带你看看其他的人,你就知道刘邦的差别了。

  比如说田儋三兄弟,都是齐国的王室子弟,有才有识,手下也有足够的人才。这些人忠心于他们到了什么地步呢?
  后来田家三兄弟失败了,他们手下的五百壮士在东海的海岛上,听说了以后都自杀了殉主。留下了“五百壮士”的故事。
  有这么多资源,他们完全可以逐鹿中原,争夺全中国的王权。
  但是,他们的思想就被束缚住了,始终想的就是恢复齐国的地盘,做个齐王就可以了。

  另外还有许多六国过去的王公贵族,都是因为器量狭小,胸怀中想的最多就是复国,局限了他们的想象,只在了解的那一小块地盘上。
  所以他们自立为王的时候,都是打着某国之王的旗号,然后只要恢复了他们故国的地盘,就裹足不前,不再进取。
  甚至项羽,在他掌控全局,分封天下的时候,他也没有想过趁机称帝,建立一个统一的楚帝国,而只是给自己分封了一块楚国的故地,定都在彭城,给自己封了个西楚霸王。
  不是没人提醒过他。被他残忍地煮死的那个韩生,就是因为提醒他:“关中一带阻山带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土地肥沃,你若建都在这里,可以王霸天下。”
  项羽却一方面觉得秦的宫殿都被他烧得破破烂烂了,想不到宫殿是可以重修的,关中的那些优点却是无可取代的,另一方面,又惦记着返回东方的故乡,便说:“富贵了不回到家乡,就好象穿了漂亮的衣服,却在夜里行走,谁能看得到啊?”顺便说一句,这就是“衣锦夜行”这个成语的由来。
  韩生退下来以后,感叹的说:“人家说楚人就像猴子带上了人的帽子,装出人的样子,果然如此!”
  项羽听到这话以后,就把韩生煮死了。但是煮死人家也掩盖不了你器量的狭小,再怎么打下了天下,仍然只有局部意识,想象力最多就比家乡那一小块地盘大一点点。
  日期:2014-09-28 10:25:14
  再来看看刘邦。从他数次与手下的对话里,可以看出他是胸怀天下的。
  当他首次进入关中的时候,和其他人一样,被秦奢侈华丽的宫殿、帷帐、狗马、美女迷住了,想住进秦的宫殿里去。

  他的手下樊哙劝他:“你是想拥有天下呢?还是想做个富翁?就是这些奢侈华丽的东西,导致秦亡了天下。现在你还想重蹈覆辙吗?希望你不要留在宫中,赶快回到军营里去。”
  张良也劝他听樊哙的话。
  这里就体现出刘邦和项羽不一样的地方了。
  每个人做决定,听不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其实是有自己的心理基础的。
  项羽之所以拒绝,是因为他心目中的天地就那么狭小。多的,就与他无关了。
  而刘邦呢,他就像一个孩子离开查理的巧克力工厂一样,恋恋不舍,但是还是离开了咸阳,回到了霸上的军营里。

  为什么他能做到呢?只能是因为和心目中一统天下的志向相比,眼下的繁华奢丽到底是可以舍弃的东西。
  再比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回来以后,问刘邦:“你如果愿意长期在汉中做王的话,那是用不到韩信的。但是想要争夺天下,非韩信没有可以商量的人。”
  刘邦马上重用了韩信,将他拜为大将。也说明了他的志向。
  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两人心理上直接交锋的重头戏,有相关的电影,你若感兴趣的话我可以找来给你看看。
  简单的说,就是刘邦进驻关中之后,派兵把守了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项羽来的时候,关门紧闭,进不去,非常生气。
  再加上刘邦的一名手下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有在关中称王之心。
  项羽的谋士范增也说:“刘邦在山东的时候,贪财好色;现在进关以后,秋毫无犯,收买人心,他的志向可不小,很可能就是想做天子。趁现在找个机会先下手,消灭掉他吧。”

  项羽的另外一个叔父项伯,和张良关系很好,就偷偷去刘邦军中告诉了张良。
  刘邦请求项伯为他说好话,并且约定,第二天早晨亲自去见项羽,为函谷关闭门的事道歉。
  这里刘邦要求项伯帮他转告的话很重要,我特地节录出来:“我进入关中,秋毫无犯,就是为了等将军来呀。之所以派人看守着函谷关,是为了防备盗贼出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