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一夜烟花残——浅谈南明诸小朝廷的兴亡》
第33节

作者: 菊水入道政宗
收藏本书TXT下载

  马吉翔、庞天寿杀了林时望和王忠,又怕林时望的部下因此而哗变,派张应葵率领本部兵马前去安抚。掌握禁军勇卫营的林时望既然因为手头兵马多反而被害了性命,永历朝廷的镇将们见禁军都如此内乱而并无多少实力,更加肆无忌惮起来。永历朝廷此时根本对诸勳臣镇将的威慑力基本和没有也差不多了,哪里还谈得上调兵遣将?禁军掌握在庞天寿、马吉翔等人手中,就是永历帝朱由榔现在也奈何不了他们了。结党营私、窃取权柄的事情现在已经摆到了台面上,事情的是非对错完全不是由永历帝所裁定,而是由庞天寿、马吉翔等人来操纵和决定。永历朝廷的纲纪从此就完全乱城了一锅粥,本末倒置,完全不能再复振朝纲。马吉翔、庞天寿、李国泰等人矫诏杀死林时望和王忠,从而抢夺林时望手中的禁军这件事,朝中既无言官参劾,永历帝也默不作声,也就这么不明不白的就此了结。权力的重心也逐渐的从永历帝朱由榔那里转移到马吉翔、庞天寿和李国泰等人的小圈子手中。

  此时的永历朝廷虽然已经移跸南宁,但是由于永历帝半夜三更的就从梧州出发,而且还把梧州城一把火给烧了,因此随行的文武官员都匆匆追随永历帝而并未来得及收拾行李。此时的南宁已经是严冬,南方地气虽然偏暖,但是朝中官员依然还有衣不厚食不饱的冻饿之人,而且数量颇为不少。永历帝为了顾全体面,搜刮行李以及将马吉翔、魏豹、李元胤三人所献给朝廷的银子都拿了出来,总计约有四千多两银子,尽数分散给朝中冻饿之臣以抵御寒冬。

  由于李成栋的死亡以及金声桓部在江西的失利,永历朝廷的战略反攻突然又变回战略防御。本来在手头兵力并不足以支持两省防御的情况下,永历朝廷应当抵御广西做为以后恢复的根本,收缩防守并非就是退让。而永历朝廷却强行将兵力分散至广东、湖南、广西各地守御,结果守来守去,没有一个省守得住。不但造成了士气低落,而且还造成了兵员的大量损失。此时永历朝中的内讧又让本来数量和质量都不占优的明军变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如此在数量、质量、指挥上都不如清军的永历朝廷所属明军还要分散各地与清兵交战,如何能不败?外加勳将藩臣骄悍而不用命,根本不听永历朝廷指挥,更加谈不上协同作战了。更有如陈邦传之流,基本上是没什么不敢做的,永历朝廷却对其并无处罚,听任其与马吉翔、庞天寿等人结党数奸,扎害良善,排斥贤正。永历帝朱由榔其实并不是不知道情况,只不过是一开始放任不管,到后来想管都管不了。禁军都不属于皇帝管了,那地方军队谁还听命于朝廷?永历朝廷两年之间从一片大好的中兴形势转变为兵败如山倒且内忧外患,权臣领着禁军反而控制了皇帝的大不利局面,这种转变的原因其实并不是一天两天时间就能够造成的,藩臣镇将不服节制,不听调遣,甚至是反而在败退之后作乱,这在永历朝廷并不是新鲜事,而是非不分、廷杖言官这也不是头一遭,马吉翔等人结党营私、排斥贤正就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不过在李成栋反正,金声桓建义的大好局面下,这一切缺点和隐患都被人们所忽视甚至是忘却。而忽然遇到大不利局面的情况下,所有的缺点都再次明显的凸现出来。试想一下,若是永历朝廷一直处于困守广西的境况之下,难道藩臣镇将们就会都听命于朝廷调遣节制?难道权奸们就不去结党营私,扎害良善,反而与言官和平共处?永历帝此时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把禁军交给自己很信任,而实际上却并不值得信任的庞天寿和马吉翔。禁军落入人手,永历帝朱由榔此时就是有通天的本事又能如何?只不过移跸南宁,暂时避开清军的兵锋罢了。

  日期:2014-11-11 20:51:09
  另一面的鲁王政权,在福建所收复的三府一州二十七县,尽被清军攻取。在只有宁德、福安两地尚掌握在手中的情况下,鲁王朱以海没奈何决定将统治中心再次迁回到汪洋大海之上。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鲁王朱以海移跸沙埕。鲁王政权这个流亡政府苦心经营的福建攻略至此已经基本宣告失败。鲁王命令刘中藻死守福安,以保留在陆上的唯一希望。
  然而,孤军死守,毫无外援,其实守住宁德、福安的希望也很渺茫,只不过是鲁王政权不满足于失败,对于八闽之地依然不死心罢了。到了永历三年(1649年)三月,清军再次攻陷宁德,并立刻进军陆上鲁王政权所拥有的最后一座城池——福安。刘中藻倒是很争气,率部死守城池,杀死清军数千人。清军一时也攻破不了刘中藻的防守,只好在距城十里远近的四周挖上壕沟,树上栅栏,意图困死没有援军的刘中藻部。

  刘中藻兵少,又冲突不出清军的包围,只好坐守城中。可是福安城又能有多少粮食?很快刘中藻的军中就没有食物可吃。但是刘中藻的部下依然为刘中藻的个人魅力和誓死守城的决心所打动,并没有出现反而将刘中藻送至清军处以求活命的情况出现。刘中藻见军中粮尽,福安城即将不守,就穿戴好衣冠,坐于堂上给自己写了一篇祭文,吞金屑从容而死。清军从而得以攻陷福安,刘中藻的部将董世南,兵科给事中钱肃范殉城而死。刘中藻虽然先侍奉隆武朝廷,但是在投靠了鲁王政权之后却尽心竭力的攻城掠地,抵抗清军。他的死实际上是鲁王政权的一大损失,因为刘中藻死后,郑彩也带着部属离鲁王朱以海而去。而这百分之百并不是干练的鲁王所愿意见到的情况。

  永历三年(1649年)四月,鲁王政权正在为刘中藻死后,郑彩也率部远去撂了挑子,到底该采用各种策略来继续生存和抵抗清军而烦恼。这时候远在舟山的黄斌卿却派他弟弟黄孝卿和佥都御使冯京第去日本乞师找援兵去了。当年周鹤芝提议去日本求援的时候,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就是他黄斌卿,还借着余煌的名义说什么“去日本乞师乃是吴三桂乞师之续”,把周鹤芝给挤兑走。如今看到抗清局面江河日下,黄斌卿居然自行愿意派人去日本乞师求援,按照他自己的话说这可是和吴三桂领清兵入关一样的大坏事啊?!可见黄斌卿的人品和操行实在是不值一提,拨弄是非倒是把好手。

  黄孝卿和冯京第等人去了日本,但是由于并不熟悉情况,船靠岸在长崎港。长崎的领主并不允许黄孝卿和冯京第等人登陆。冯京第天天就在船中穿着朝服痛哭长拜不已,还上血书于某大名(该大名和周鹤芝结为义父子),千辛万苦终于获得日本人的口头承诺:发动日本各地罪犯三千人去帮忙,另外给予洪武钱十万,打发黄孝卿和冯京第回去复命。黄孝卿和冯京第觉得就此回去还不是和没来差不多?就留下来同往日本的朱之瑜在那里去催问。黄孝卿和冯京第这才回头往舟山而去。

  朱之瑜是个学识渊博的文化人,留在日本也没有办法让这些异国人出兵相助,前后催问无果之后也只好返回中国,此次乞师日本的活动因为根本不熟悉日本的国情,以及缺少周鹤芝所拥有的人际关系而只得到了大名级别的日本领主的口头承诺,黄孝卿和冯京第外加朱之瑜三人不得要领,只好空手而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