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王朝--袁世凯是怎样炼成的》
第42节

作者: 洹上野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2-10 12:44:54
  9月18日,监察御史杨崇伊去了颐和园,要请慈禧训政。杨崇伊是一个自始至终的反维新分子,三年前康梁成立强学会时,他初任御史,第一折就是弹劾康有为成立会党,扰乱朝纲,后来强学会被封,杨崇伊可谓首功。
  如今,老杨又跟太后来往这么密切,综合了这几天京城的动向和风声,袁世凯逐渐地摸清了事情的原委。
  让他没想到的是,除了光绪帝对自己的“特别恩宠”,他已经被牵入了更深的漩涡之中,甚至,他已经成了这场政变的主人公。
  这一天,杨锐终于把四天前的密诏拿了出来,天才啊,杨锐同志,比天还大的事情你竟然反应如此敏锐,现在才想起来这茬儿。但是还有更天才的,那自然就是野心勃勃心存异志的康有为了,在康的用功临摹之下,一份新的密诏产生了:“朕维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大臣而进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极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可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弟等,可与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特谕。”

  这样一来,原文“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变成了“今朕位几不可保”,光绪让他们商议的“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的折中方案直接没提,更重要的是,收信人从“尔其与林旭、刘光弟、谭嗣同及诸同志”中直接多了一个“汝康有为”。
  放到哪朝,康有为都是诛灭九族的死罪。
  就这样,光绪被扭曲的事态发展方向逼到了骑虎难下的境地。
  心理学家认为,长久受挫的人,心理容易产生扭曲和畸形,老康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很显然,作为团伙老大,康有为觉得真正的密诏分量不够,只有说严重点,他觉得才能以此说服袁世凯,按计划行事。本来谭嗣同是不赞成康这样做的,觉得他太冒进,有点偏离轨道,但为了变法他表示愿意一试。而且,一提到求救的对象是袁世凯,林旭和谭嗣同马上表示了反对,他们觉得不能把这么大的赌注押到袁氏身上,说这个人虽然手握重兵,但他跟荣禄那么铁,根本靠不住。康有为又何尝不是这样认为,所以他之前曾让信徒徐仁禄先去探探虚实,徐到了小站并没有见到袁世凯,徐世昌接待了他,并给了他模棱两可的答复,徐回来后说,袁这个人可用。康有为这才稍稍放了点心,其实就算他不放心,事到如今,也只能做这个赌注了,不是他康有为冒险,是真没有别的人选了。

  除了让谭嗣同去说服袁世凯,事情濒临败露时,康还分别让好友王照游说聂士成,让杨深秀劝董福祥反正,结果杨深秀尚未成行,即已被捕,武装政变彻底失败。
  9月18日夜,谭嗣同出现在法华寺。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都是诗人的生活,在冷冰冰的政治面前,即使这一夜的月色再美,也没人会有这样的闲情逸致。袁世凯和谭嗣同更是如此,前者稍有疏忽就会站错队伍惹来杀身之祸,后者则肩负着一场事关政变成败的艰难谈判。
  历史证明,将国家命运寄托在巧舌如簧的功夫上,几乎等于痴人说梦。这也是康有为的短视之处,或者就是不得已而为之 。
  大概是受了曾国藩的影响,晚清文人重视立言,多有写日记的习惯,几乎每人都有一两本个人作品集,作为戊戌事件男主角,袁世凯也写了,不过不是为了立言,是为了“洗刷清白”。
  对于这晚的记载,袁世凯后来留有《戊戌日记》,梁启超著有《戊戌政变记》,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中也有提到,毕永年看出了康是谋逆,写出了更为直接的《诡谋直纪》。虽然版本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袁同意杀荣禄。

  日期:2013-12-10 20:54:16
  盛夏刚过,凉风习习。法华寺。
  袁世凯和徐世昌还在秉烛夜谈,听说谭嗣同来见,心中非常诧异,他想过自己可能陷入政治斗争之中,但没想到会被这么快找上门来。
  谭嗣同果然不失侠义之风,敬了礼,打了招呼,开门见山说,今皇上有难,只有阁下你一人能救。

  袁世凯说,皇上好好的有什么难?
  谭说,你不知道荣禄要慈禧废皇上的事吗?
  袁说,纯属谣言,这么大的事,没有真凭实据怎么能相信呢?
  谭嗣同就拿出了“密诏”,交给袁世凯。说来老袁果然睿智,当场就看出了是伪诏,最明显的就是字迹为墨笔,而非朱批。对此,谭嗣同的解释是,既是密诏就不能随便拿出来,所以誊抄下来也属正常。
  袁世凯说,就算是真的,上面说让你们商量着办,跟我有什么关系?
  谭就摊牌了,说,你只管杀了荣禄,围你的颐和园,剩下的事我们自己搞定,杀慈禧不用你动手,我们道上有人。
  袁世凯一听,果然是大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事了,奶奶的,康有为这是在造反,哪还是什么变法,走火入魔了已经。
  袁严厉斥责了谭嗣同,说他们是谋反,大逆不道。话还没说完就看见了谭腰里的手枪,在瑟瑟的秋风中若隐若现。当然,这是他故意“不小心”让袁世凯看到的。谭说,如今,我的命在你手里,你的命也在我手里,你自己看着办吧。
  袁世凯看着这个年轻人,心里深深叹了一口气,唉,还是年轻啊,做事容易冲动。但作为朝廷命官,忠君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袁便决定先稳住他,说自己三世受恩,如果皇上有难,做臣子的自当赴汤蹈火,舍弃生死。
  谭嗣同看着他,觉得终算不虚此行,这才准备回去复命,拜别袁氏时小谭还说了一句名言,袁大人果然是奇男子!
  前面我们稍有提到,在袁氏受到的所有赞扬里,这大概算是最“高”和最离谱的了,怎么理解呢?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袁世凯,你真是朵奇葩!

  于是,袁也同样回复道,谭大人才是奇葩!
  戊戌政变中最具悬疑和神秘效果的一幕结束。
  下面就到了我们的分析点评时间。其实,有太多的理由可以说明袁世凯不会兵变,我们在此梳理一下。
  一是谋逆之罪。正因为忠君是官员的职业道德,袁才不敢擅动杀主之心,虽然她只是个老太婆,但好歹人家也是一代阴谋鼻祖,你一群小年轻想打她的主意,怕是还没修炼到家。再说了,忠君不等于爱国,万一真替光绪杀了老太太,届时势必朝野乃至国家大乱,这祸国殃民的罪责由谁来负?何况人光绪并没有想让他姨妈去见阎王,都是康某一人在搞鬼。

  二是实力悬殊。当时慈禧已命荣禄调集各路军队严阵以待,算上禁卫军和京师周围地方军,保守估计亦有十万之多,而袁手中新军仅七千人,即使老袁在清廷视察时吹嘘其军士战力可“以一当十”,数量上也不占优势。七千对九万,恐怕连“刀枪不入”的义和团都不会取胜,袁若参与政变,无疑以卵击石,空添朝野动乱。有不少人说袁因为狡诈,错过了一次成为英雄的机会。每次看到这个结论,我都深为他的思考能力发愁,成为“英雄”不假,但最后恐怕还要追一个挽联,“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三是恩将仇报。袁一生所遇贵人不在少数,荣禄即为其中之一,三年前,胡景桂弹劾袁世凯,还是荣禄解围,后来荣禄又对袁精心栽培,他才能有今天。现在大半夜跑出来一个陌生人,拿着一张小纸条说是密诏,还口口声声让他杀掉恩人,不可不谓之天方夜谭。
  四是假传密诏。这个就更不用说了,拿着个做工粗糙的伪诏,说皇上想杀他姨妈,问老袁,你愿意配合不?谁要是答应,那脑子才真是秀逗了。拿着鸡毛当令箭,真要是糊里糊涂跟着你造反了,到时候临死,连个兵变的真实凭据都没有,岂不是死无葬身之地。
  综上分析,换做任何人,这份买卖都是不会干的,除非那个人是白痴。所幸,对于袁是否出卖了维新派,近年来史学界已经逐渐转向敬业,开始捡起职业道德,对“教科历史”出现微弱的质疑之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