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暴动”导致周王朝的局势失控,放松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处于陇山大川一带的戎狄各部开始蠢蠢欲动,联合起来。而处于陇山以西深植于戎狄之间的犬丘大骆一族自然便成了戎狄的首要攻击目标。
面对这种危局,陇山东西的两支嬴姓族人必须联合起来,共赴族难。陇东非子一族即秦人,在族长秦仲的带领下举族西迁,迁至陇上,即今甘肃张家川、清水境内。目的便是加强与陇西犬丘一族的联系,互相支援。
但是,单凭陇山一带两支嬴姓族人的力量,是无法抵御戎狄各部的联合进攻的。最终的结果,位于陇山西部的犬丘大骆一族在西戎各部势如潮水的包围和攻势下,遭遇灭顶之灾,宗族被灭,赢秦的神圣祖地——西垂犬丘被戎狄占据。
这期间,犬丘大骆一族一定经历了无数次惨烈而惊心动魄的战斗,之后又经历了被野蛮戎狄快意复仇的血腥屠杀。但历史文献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甚至连当时的族长是谁都不知道,一切都伴随着鲜血和杀戮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在这里我们不仅概叹历史的残酷和写史者的无情,但历史永远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迦太基人、美洲印第安人、西域诸小国………都曾经遭遇屠杀而宗族被灭,当我们愤怒于南京大屠杀的残暴时,我们有没有为这些几近于消失的民族质问上天:天理何在,正义何在。没有人同情他们的哭泣,没有人缅怀他们的魂殇,他们的命运就像天上的流星和陨石,没有情感,只有冷冰冰的宇宙法则。所以,历史是什么,不过是胜利者的欢歌,胜利者的祭奠。
日期:2013-07-06 21:58:48
犬丘一族的覆灭,使得本属于嬴姓旁支的秦人成了部族的正宗。迁居陇上的秦人肩负着收复祖地,为同族报仇雪耻的重任,奈何势单力孤,此时向戎狄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族长秦仲在等,等什么——部族势力的壮大和可靠而强大的外援。
秦仲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发展部族实力上,在他十几年的经营之下,同时还有在犬丘之难中幸免的一部分族人的加入,秦人实力日渐壮大,人丁兴旺,礼乐昌盛。
当时秦人的情形可从后来孔夫子编撰的民歌总集《诗经/国风》中窥见一斑。
【诗经/国风?秦风】
车邻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译文】
大车奔驰响辚辚,马儿白毛生额顶。来访君子未见面,等候侍者来传令。
高坡有个漆树园,洼地有片栗树田。已经见到那君子,同坐弹瑟乐晏晏。今朝不乐待几时,转眼衰老气奄奄。
高坡有个桑树林,洼地有片杨树荫。已经见到那君子,同坐吹笙喜盈盈。今朝不乐待几时,转眼死去埋坟茔。
粗犷豪迈的牧马人玩起了车马礼乐侍御之类的高雅文化,并不是他们腐化堕落,而是向周王朝示好,他们文明开化了。大家不要轻视周代的礼乐文化,认为就像今天红白喜事及休闲娱乐时,几个哥们在一起喝喝酒,KK歌那样随便。周王朝奉礼乐为圭宝,是区分文明与野蛮的重要依据。秦仲玩礼乐是打文化牌,向周王朝寻求文化认同,以求其支援。
周王朝经历了“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十几年的动荡混乱之后,终于迎来了“宣王中兴”的春天。姬静上台后,励精图治,摆在周王朝面前的一大威胁便是戎狄各部的叛乱,再加上秦仲打文化牌向周王朝示好,姬静决心支援秦人向戎狄开战。但国家经历了十几年的混乱,百废待兴,用钱用兵的地方太多,国家还腾不出力量来平定西戎叛乱,只能依靠秦人,给秦人精神上的鼓励和道义上的声援。
公元前827年,既周宣王4年、秦仲18年,周王朝册封秦仲为西垂大夫,由附庸升级为大夫,其用意就是利用秦人单枪匹马抗击西戎。没有物质资源,只有精神鼓励,你干不干?但精神鼓励也是力量,凭借着周天子堂而皇之的嘉奖和心中压抑许久收复祖地雪耻的豪情,秦人终于向戎狄宣战,秦人上了战场,与戎狄各部进行了五年的厮杀,期间又不知有多少秦人阵亡。但战果却是零,犬丘不但没收复,而且一代伟大族长——秦仲抱着未了的遗愿和遗憾而喋血沙场
日期:2013-07-07 23:05:26
赢秦部族遭遇了两次惨痛的失败,第一次,陇西犬丘一族被灭,祖地沦陷;第二次陇上秦人实力受损,族长阵亡。秦仲有五个儿子,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只有长子嬴其和少子嬴康。老爸死后,嬴其肩负起领导部族的重任。
秦人是倔强的,是有血性的,他们留的只有血没有泪,他们可以被敌人击败,但永远不会被击倒。只要还尚存一丝部族余力,他们便不会与血海深仇的敌人休战。他们埋葬战死的亲人,穿上阑珊的衣履,拾起破旧的戈矛,擦干身上的血迹,唱着悲壮的战歌,重新走上战场,誓死与戎狄血战到底。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正是反映早期秦人浴血奋战的军歌,被后世奉为边塞诗的鼻祖,读着这首几千年前战斗的诗篇,不禁令人荡气回肠而激动万千。
秦人的战斗豪情感动了周宣王,他也认识到光凭借秦人的力量无法战胜戎狄。他召见嬴其五兄弟,发现嬴其虽然年轻,但勇武刚健且老成持重,可堪重任。这一次姬静决心全力支援秦人,援助嬴其七千人的军队。按西周和春秋早期制度,一辆战车上有甲士三人,左持弓主射,右持戈近战,中主御。每辆战车还配备步卒25人,作战时车步配合构成一个基本单元,样子很像二战时的摩托化部队。战车上的三个人都是贵族,其中,左边主射的那个人是该作战单元的长官。到了春秋中期以后,步兵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每辆战车由原来配备25名步卒增加到75名步卒。周宣王时代是西周后期,7000人的军队应该有大约300乘战车,这在战争规模还不是很大的时代,确是一支规模颇为可观的武装。
正是依靠周王朝的七千援军和秦人血战到底的战斗豪情,周秦联军终于打败戎狄,收复西垂犬丘。可惜当时的战斗情形史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没有详细的记述,只是一笔带过。中国的史书对战争描写都很简略,相反西方的史书对战争的描写确很详实细致。比如阿庇安的《罗马史》,在记述撒马战役时,不但对战前双方的战术安排、兵力布置、战争中的具体过程描写的很详细,而且对交战双方统帅——汉尼拔和西庇阿在交战时的所有活动都有细致的记载。东西方史书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我想主要原因,中国的史书大都是文人书写的,他们舞文弄墨可以,但从未经历过战阵,于战争是彻头彻尾的外行。而在西方,史书或者是原始史料一般都是由当时参加过该战役的将军士兵或“战地记者”所作,对战争的描写常常令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