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王朝--袁世凯是怎样炼成的》
第18节

作者: 洹上野老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话虽这样说,事还是要办。这年5月,清廷委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和谈,老沈一向有办事干练之名,到了台湾,他也确实摆出了一副中央特派员的范儿,该动员反抗就动员,该向日本交涉就交涉,同时还对台湾的行政工作进行了整顿管理和绩效考核,除此之外,老沈就只有一个工作,专心致志看中央这回到底能出多少钱。
  财大气粗的清廷果然“不负众望”,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口价答应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两,草草了事。日本小拇指还没动就尝到了甜头,再打也不好意思,只好暂时作罢。
  刚送走日本,随后法国又来凑热闹,两拨强盗先后造访,清廷注意到了台湾的重要性。
  1885年,清政府设立台湾省,刘铭传任首任台抚。
  其实,清廷虽腐败,朝中还是有人才的。在杜丹社事件发生后日本侵略台湾的前一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就已经慧眼独具地预言,“不数年东洋兵衅必开”,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倾国之力购造数号铁甲船,技痒欲试。即使日本能受羁縻,而二三年内不南犯台湾,必将北图高丽。我若不亟谋自强,将一波未平而一波又起,殊属应接不暇。虽兵衅不可轻开,而横逆殊难哑受。惟有设法筹款项。速购铁舰、水雷,以及一切有用军火,并预筹驶船之将、用器之人。诗云:未雨绸缪,何况既阴既雨乎!”

  多么犀利的眼光!什么是高瞻远瞩,这就是!
  两年之后日本兵犯朝鲜,十年之后甲申事起,二十年后甲午海战,六十年后日军侵华,直至1945年日本二战败退,人们终于想起,丁日昌当年果然没有说错,可惜偌大清国乃至后来的民国,竟没有在七十年之内将日本彻底赶出中国。
  半个多世纪的预言,十年后开始应验,六十年后仍然适用,这不得不让国人反思。
  日人霸占琉球王国,留下了琉球主权问题。倭寇侵略台湾,掠去我钓鱼岛,至今妄称“主权”。
  喟然长叹。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人小试身手尝到甜头之后,这个不安分的东方民族吞并朝鲜、蚕食中国的三级跳计划正式开始了。
  日期:2013-11-10 19:45:01
  1875年,日本开着刚造好的“云扬号”等三艘军舰去朝鲜门口炫耀了,类似我穿了新衣服你没有那种心理,除了炫富,他更重要的目的是武力胁迫朝鲜打开国门。
  军舰一直驶到平壤附近的半岛西海岸,朝鲜士兵慌了,问他要干什么,日本说不干什么,也就测量一下水的深浅。理由找得够拙劣,测深浅你回家测去,跑我这测个鸟的深浅。朝鲜人火还没发出来,已经听见日本的军舰开干了,双方大炮对轰,最后以朝鲜的失败而告终。

  这事儿够窝囊的,强盗来家门口了,本来想正义凛然一把,结果没打过人家,弄得个灰头土脸。
  日本方呢?深浅也测了,仗也打赢了,欺负完人家威风逞够了也就行了。常理说是这样,但日本不行,我们什么号人你还朝鲜还不清楚啊,认输?认输也不行,咱走着瞧吧。作为强盗,他们还有理了。为什么是这个态度?原因很简单,没捞着便宜。
  过了不久,日本带人索赔来了,还扬言说要是不赔就接着打,反正我军舰都开来了。同时他们还派人去了北京,想咨询一下宗主国的意思,让朝鲜的老大评评理。
  清廷的意思是,你看着办就行。
  朝鲜吃了大亏,如今人又上门来索赔,本来还寄点希望在老大身上,听到那边传话,顿时精神恍惚底气不足了。几天后,朝方派人到江华岛与日谈判,谈了一个月,收获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和中国的《南京条约》一样,朝鲜的大门从此被打开。
  这一年,朝鲜当权的正是闵妃集团。
  1908年,清廷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继位,其父载沣为摄政王,主持大清末日江山。而早在四十八年前,朝鲜就率先出现了和日后的中国如出一辙的政治局面--旁系继承大统,其父摄政,独揽朝中大权,只不过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改变。
  这事儿又得从前面说起。
  1864年,朝鲜国王哲宗李昪去世,因无子嗣,年仅十二岁的李熙继位,国王年幼,他爹李昰应摄政朝鲜,由于李熙是王室旁系,他爹李昰应被称为兴宣大院君。
  九年后,李熙亲政,李昰应短暂转移幕后,面对一个天赋异禀的阿斗,李熙的老婆闵妃乘机掌握了朝政大权。

  不是李熙有了媳妇不要爹,是他这个妻管严根本没有要爹的能力。
  闵氏年轻,当政以后思想不那么保守,对清廷也不像李昰应那么感兴趣,政策转向亲日,还练了一支新军,由日本人担任教官。这样一来,那些旧军就成了孤儿,闵氏也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后妈,这就说明,旧军的日子不好过了。
  三年后,朝鲜被迫签订《江华条约》,日本乘虚而入,加上闵氏党同伐异,大肆培养个人势力,朝鲜政局内部积怨很大,尤其是失势的李昰应集团,越看这个儿媳妇越觉得不爽。
  1882年7月,矛盾终于爆发,旧军发生哗变,拿起武器杀向了闵氏集团,处死了日本教官,对日本使馆也打砸一番,闵妃本人则化妆逃到了同族的闵应植家,郁闷了好几年的李昰应不失时机地抓住了机遇,重新掌握政权。
  朝鲜首都汉城顿时一片混乱。
  身在天津的朝鲜大臣金允植和鱼允中得到消息,请求清廷出兵赴朝戡乱。经讨论,张树声命庆军统领吴长庆率淮军六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舰艇三艘,紧急奔赴朝鲜。
  让日本欣喜若狂的情况出现了,一直以来,日本无时无刻不在密切关注着朝鲜的一举一动,直到今天,他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趁火打劫。唉,不容易,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接下来怎么办,不要走开,精彩马上呈现。

  日期:2013-11-11 22:33:14
  吴长庆回到营中,紧急布置赴朝方案,并让张謇做足筹备工作。为了便于兄弟俩作伴有商,也好让哥哥更有用武之地,张推荐了他的三兄张詧一同前往汉城。至于小四同学呢,他堂叔保龄这时来信,让他回老家参加科考,袁世凯差点没当场吐那,都不干两年了,还考。拿定主意之后,他找到了老师张謇,看看能不能给说说情,你哥都去了,给老吴说说,让我也去吧。
  自从上次和袁同学谈完话之后,张謇对他这个学生有了全新的认识,甚至可以用刮目相看来形容,看袁帮办为了去朝鲜,连回乡科考的机会都放弃了,张老师便向老吴求了情。吴长庆不但答应了,还让袁临时担任前敌营务处工作,专门负责军需。
  袁世凯的朝鲜使命从此开始。
  如果说袁以前的幸运在于他的明智抉择,那么这一次多少有点幸运。分析他在朝鲜人气爆棚的原因,同样可以归结到鸡首牛后的问题上,环顾当时的中国,人才何其之多,科举功名者不在少数,回过来看袁同学,一无功,二无名,作为复读生还连续两次落榜,如果在国内混,按照十年磨一剑的成长速度,估计就没有今后的袁世凯了。朝鲜就不一样了,毕竟那里中国人少,竞争力也小,即使袁很有水平,在其能力为定值的情况下,同样的功劳因为竞争力小也更容易突出个人,进一步彰显“非袁不可”的效应。其实这个道理用一个数学公式解释更为直白,就是一个“XY=1”的问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