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究竟输在了哪---------汉武帝伐大宛探析》
第3节作者:
意与白云间 据民国学者吕思勉的说法,学术界很早就认为“古时希腊之民,移殖里海之北者,彼国称为耶而宛,lonian,即Yavanas 之转音。即中国所谓大宛。葡萄、苜蓿,亦希腊语之译音云。”今天仍有学者认为,大宛名称上的“宛”可能是从巴利语的“耶婆那”(Yavana)转译而来。“耶婆那”是当时中亚居民对希腊人的泛称,从爱奥尼亚人(Ionians)转译而来,故此,“大宛”在字义上很可能是“大伊奥尼亚”。这个说法,个人持保留意见。西域还有个小宛国,如果大宛就是大伊奥尼亚,难道小宛就是指“小伊奥尼亚”?再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小宛有什么希腊背景。
吕思勉又根据大宛“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的特点,认为这是大宛人乃欧洲人种的证明。尤其是他们“善市贾,争分铢之利。贵女子。女子所言,丈夫乃决正。”的特点,让吕先生深信不疑,认定“可以知其种族矣”。
然而,恰是大宛人“贵女子”这一点却与古希腊的文明特征对不上号。古希腊社会尽管崇尚真理与自由,但妇女的地位还不如汉代女性,连个门也不能随便出的,家庭地位近似于丈夫的财产。以开明著称的伯里克利也认为,希腊女人“不出现在公共场所,永远不为男人所讨论,这就是女人最大的美德”。即使在妇女权益提高的希腊化时代,她们的地位也无法望大宛女人之项背。
不仅如此,《史记》里的大宛人竟然不会打井、不会制作铁器、不会铸币。而拿古希腊一比较,铁器在希腊本土是广泛使用的,而且货币经济非常发达,涌现出成熟的金融业与一批著名的银行家。如果《史记》记载属实,那么大宛就不可能与古希腊有什么关系。
但是,大宛又确曾被希腊人征服过。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的军队像旋风一样从爱琴海席卷亚洲大陆,一直打到了大宛家门口不远的锡尔河流域。亚历山大跑到亚洲可不是来打酱油的,他要建立的是一个永久性的马其顿---亚洲帝国,而亚历山大的另一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毫不逊色于东方帝王的统治术。灿烂的希腊文明,就是他征服亚洲的怀柔工具。应该说,在几代人的努力之下,亚历山大的企图部份的实现了,大宛成为亚洲众多的希腊文化殖民地之一。
使希腊文明在亚洲得以生根的,是希腊人的移民潮。随着古希腊黄金时代的落幕,本土经济日趋萧条,希腊各阶层无不渴望着去遥远而富庶的东方寻找新的生活。因此,汹涌壮观的移民潮跟随在亚历山大东征军的背后,带着形形色色的梦想涌入了亚洲,其中以商人、学者、手艺人和农民最多,进而蔓延到整个中亚。希腊人在陌生的亚洲土地上到处建立起希腊式的城市,推广希腊城邦式的生活方式。设立公民大会、陪审团、法庭、议事会。建起了体育馆、艺术学校、神殿、剧院等希腊文明所独有的公共文化设施。为了加速文明的征服速度,他们还广泛开办语言学校,大量招收东方学生,并与当地上层联姻、学习东方礼仪,实行一系列融合政策。
这种罕见的文化东扩运动,使得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南亚的印度、中亚一系列塞种人地区,到处留下了希腊人的移民城市、文化中心和商业市镇。不管安息、各塞种人王国的主体是哪个民族、统治者是谁,无不深深被希腊文明所折服,上流社会陶醉于希腊文学艺术,以说希腊语为时尚,就连从祁连山跑过去的大月氏人后来都被希腊化了。因此从西亚到中亚,“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形成了一种特色鲜明的,以希腊文化占主体的亚欧混种文化。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留在中亚、南亚的希腊人先后脱离了马其顿体系,建立起许多君主制王国或自治的城邦,这些可爱的独立王国又是传播希腊文化的岛屿,像璀灿的明珍珠星星点点的散布在广袤的亚细亚腹地。
其中又以建都在阿富汗北部的大夏最为强大和繁荣,这里“地肥饶”,物产丰富,故而希腊移民众多,号称“千城之国”。汉朝远征大宛前的一个多世纪,是大夏最强盛的时候,他们向南用兵一度占领了几乎半个印度,还创造出充满魅力的希、印文明混种的犍陀罗佛教文化。连孔雀帝国的首都华氏城也曾匍匐在大夏军队的脚下。向东则吞并了整个锡尔河流域,大宛就此纳入希腊化的版图。做为古希腊文明在东方的前哨,大夏人坚持不懈的推行西方文化。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城市兴建运动,罗素曾说过“希腊的文明本质上是城市的”。据考古发现,两个世纪之间希腊人一共在东方兴建了300多座城市。很难相信,司马迁笔下繁荣众多的大宛城市不是这种运动的产物。近来距中国不远的阿富汗北部发掘出一座名叫科姆市的遗址,各种希腊式建筑、场所一应俱全。尤其惊人的,是发掘出的希腊文雕刻的铭文,竟是从四千英里之外的希腊圣地-----德尔斐祭坛上摹刻下来的。处在东亚边缘的城市尚保持着如此强烈的希腊文明的元素,可想而知,大宛又岂能“独善其身”呢。
日期:2012-10-30 17:09:50
在汉人的史书中,大宛与大夏、安息这些希腊化国家是那么的相像,简直如同孪生一般:
“大宛。。。。。土地风气物类民俗与大月氏、安息同。”
“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
大宛“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
大夏“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
安息“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善市贾,争分铢”
“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大宛“有城郭屋室。其属大小七十余城”,
大夏则“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君长,往往城邑置小长”
大宛西边的安息,也是“城邑如大宛。其属大小数百城”
大宛人口众多,“其众可数十万”,
大夏“民多,可百余万”。
安息“人民相属甚多”
相似的民俗与物产、众多的城市与繁盛的人口、重商的习俗以及对葡萄酒的酷爱。。。。。。无不集中现着鲜明的古希腊文明特征,若说这些都只是巧合的话。那为什么大宛附近的花剌子模因很少被希腊人涉足,就完全是一幅另类的样子呢?从史书上看,还能发现即使大夏被月氏人征服后,大宛与大夏之间仍像是被一种特殊的感情纽带在联结着。不然,汉武帝何以认为“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轻汉”呢?
值得注意的是,大宛下属的城市享有类于希腊、罗马那样的城市自治权。像东边的郁成,从它与汉朝的一系列交恶来看,它虽听命于大宛中央政府,但拥有自己独立的领土与军队。这与大夏“无大君长,往往城邑置小长”的特点颇为类似。而且大宛的政治结构与汉不同,他们搞的是虚君制。这与西方颇为相像,贵族们拥有比国王更大的发言权。此次汉宛战争是如此,重大决策、战争、谈判、甚至国王废立都由贵人们主谋,只有希腊城邦的元老院才有这样的左右力。难怪有学者提出,连大宛国王“毋寡”之名,都是源自于希腊钱币铭文中对国王的赞词“МЕГАΣ”(Megas,伟大的)的音译。这也符合亚洲希腊化国家的特征,在国中,希腊人凌驾于一切本地人民之上。他们做为国家的支柱,享有最优良的土地和资源,垄断着上层权力,就连普通的希腊平民也享有各种特权。而东方上层虽拥有全权公民的待遇,但只能担任中下级官吏。大宛有可能是这样一个国家结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