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究竟输在了哪---------汉武帝伐大宛探析》
第2节作者:
意与白云间 汉朝的使者则“出其南,抵大宛、大月氏相属”,乌孙终于被触动,“乃恐,使使献马,原得尚汉女翁主为昆弟”。武帝抓住机会,从宗室中挑选了一位叫刘细君的公主远嫁乌孙。举办了一场气派的皇室婚礼,随嫁过去的各类人员就有数百人,并且“赠送甚盛”。然而,包括武帝在内的所有人都上了乌孙老王的当,这个狐狸其实另有一副算盘:自己年事已高,说蹬腿就蹬腿,而几个儿子他都不满意,只满意自己的宠孙。因此,刘细君嫁过去没多久,老王就逼细君改嫁其孙为妻。这对汉朝皇室的尊严是一种严重侮辱------连汉公主下嫁匈奴都倍感耻辱,乌孙怎敢如此无礼?!出人意料的是,武帝却对乌孙一副极好的脾气,真的令刘细君“从其国俗”。细君含愤受辱,终于郁郁而死,武帝又立马找了楚王之女解忧公主顶班,远嫁乌孙。然而,乌孙在与汉朝关系前进了一步之后,反倒更加谨慎。毕竟,汉朝远在天边,仅凭联姻-----这种裤裆里的关系,还不足以让乌孙豁出身家性命和匈奴干仗的。所以乌孙这边以汉公主为右夫人,那边又立马娶了匈奴公主为左夫人,左拥右抱不亦乐乎,还坚持了等距外交。
对此,心气甚高的武帝也无可奈何,只好将工作重点再次转向乌孙周边,先争取他们的臣服。而大宛,就成为攻略的重中之重。这,才是汉武帝没完没了的求取大宛天马的真正用意-------大宛不烦,武帝还不干呢!
日期:2012-10-30 15:03:35
大宛,地处今乌兹别克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乌孙西南方,康居(哈萨克南部)的东南面,西通安息(伊朗)、条支(叙利亚),南通大夏(阿富汗)、印度。恰好处在中国通往西方的十字路口上,因而工商业繁荣,且境内气候宜人、河道纵横、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文明国家。
汗血天马是大宛的国宝,具有着非同一般的像征意义。将宛人的国宝纳入汉王朝指定专用品,等于形式上承认了汉朝的宗主权地位,这对扩大汉朝在周边影响、争取乌孙非常有利。 何况大宛是个“善贾市”的国家,对物质利益锱珠必较,又“贵汉财物”。只要不惜重金,大宛必甘心就范。
起初也确实如此,然而,随着汉人对天马无休止的索取,事态开始变化,渐渐发展到不管汉人出多高的价,宛人“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原本颇为热情的大宛人,逐渐对汉朝冷淡下来。让人不解的是,整个西域世界对汉的态度,也都变得冷漠起来,甚至刁难、虐待汉使的事件开始层出不穷。尽管西域客人在汉朝备受优待,但汉使来到西域,却得不到做为客人应有的尊重与款待。衣食住行,样样都得自己掏腰包,日子久了,就不免闹出“拥强汉之节,馁山谷之间,乞食无所得”的惨事。后来发展到汉人使团去西域一个来回,常要饿死一半的人,甚至遭到一些国家明火执仗的袭击。反倒是与西域原本“不相亲附”的匈奴人,他们的使者来访,只需“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招待得非常周道。
为什么中国净碰上这种热脸贴上冷屁股的事儿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用今天一句话形容,就是-----真理在大炮射程以内。从地理方位上看,匈奴近,汉朝远。匈奴骑兵就像匈奴的拳头一样,强大、有力、迅速,且近在咫尺。汉朝的拳头也粗,却够不着他们。所以汉朝只能尽量向西域展示它的软实力,但西域国家却不怕汉朝。即便如此,在交往礼节上,汉朝却不肯放下它那***上国的架子。汉使一到,外国的国王、首领是被要求跪拜的,张骞在乌孙就是这么干的,两国初次交往,见面礼还没拿出来,就让人家的老王(即昆弥)拜在自己脚下。这就难免招人反感,大伙自动与汉疏远。
另一方面,汉朝雄厚的物质实力带给西域的好处有限。西域原本“贵汉财物”,但汉、西交往未久,就出现了各国“益厌汉币,不贵其物” 的怪现像;大宛也因国内“饶汉物”,不稀罕汉朝的重金。这主要是西域各国尚未享受到丝路贸易的好处。毕竟,在中东与西亚还陷于混战状态,安息、罗马尚未形成统一疆域之时,欧亚也就形不成稳定的需求市场。没有贸易带来的物质流通,也就严重限制了西域各国的受益空间,无从消化汉朝的财物,因此才会出现人家嫌我们送钱送多了的怪事。直到公元一世纪,罗马与安息有了稳定的势力范围之后,丝路才繁荣起来,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盛况发生在东汉而不是西汉的缘故。
第三,汉武帝忽视了使者的素质。古代中国是内向型的农业国家,有身份、地位的人对出使外域没有兴趣。愿意出使的,多是无赖、市贾、喜欢浮夸奇谈之辈。而且出国可以合法的携带大量财物,又远离本土,自然方便他们私吞、贱卖。这就决定了泱泱大国的使者,素质低下。在手法上,他们学着张仪苏秦那帮人的一套,对西域各国“言轻重”,威逼利诱的让他们倒向汉朝。而且一批走了,一批又来,一年十几拔,整得跟传销员似的,换了谁也会烦。大汉的国际形像自然大打折扣。
何况西域国小物贫,甚至连铁制农具都不会制造,粮食不足。所以汉使越多越招人烦,没个好脸色也就在所难免。其中楼兰、姑师两国最不堪其扰,仗着匈奴撑腰,“攻劫汉使尤甚”。可惜这两国离汉朝最近,遭到了武帝的报复,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军以700骑兵就逮捕了楼兰国王,姑师也被迫投降。两盘小菜下了肚,汉武帝认为大宛应该害怕了,趁热打铁,令人用黄金铸造了一座金马。这匹金马可能出自上林苑皇家工匠之手,制形精美,体现了中原精湛的工艺。汉武帝也许想以此表达泱泱大国的诚意,打动大宛人。
值得玩味的是,武帝特意选派了一位名叫车令的壮士担任特使。
万里去求人家的马,首先讲的是和气与诚意,就算人家不乐意,也应该好言相劝、以诚动人。可是,此番偏偏派了喜欢意气用事、重义轻死的壮士出马,看来用意已非同寻常。或许在武帝看来,金马即便买不来大宛的天马,但买一个出师的由头却足够了。
日期:2012-10-30 16:35:04
战争前奏------汉朝的希腊化敌人大宛
大宛,距长安一万二千五百汉里之遥。
对于大宛的过去,国外一直语焉不详,记载模糊不清,正如美国著名中亚史专家麦高文所说:“古代的波斯记载和希腊史家都忽略了他们”。如果不是一位叫张骞的中国人从亚洲的另一端找到这里,今天的世界甚至不知道这个古国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与游牧民族不同,大宛具有成熟的城市文明,是张骞出国之后见到的第一个文明世界。大宛“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颇与中国同业”,令张骞倍感亲切。不算大的盆地中,密布着七十多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生活着30万以上的居民,并保持着一支6万士兵的军队。这在国小民稀的西域世界,简直是一个超级大国。人口的数量和稠密度,就是西汉国内许多大的郡国也比不上的。想必武帝远征前的大宛人口数量还会更多。
有趣的是,斯塔里夫斯在《全球通史》中就曾说过,大宛是一个希腊化国家,这一点,在格鲁塞的《草原帝国》中得到了证实,即当时的大宛,确实被大夏的希腊人统治着。这不禁让人回忆起电视剧《汉武大帝》里的情景,以及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里边,大宛的士兵们都是一副希腊或罗马士兵的装束。于是更加引起连翩浮想,这个大宛是否真的是希腊文明留在东方的乐园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