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商父》
第42节

作者: 不在此山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各营听我号令:第八营、第九营,‘伊敦号’;第十营,‘永清号’;十一、十二营,‘利运号’……”盛宣怀扫视了一眼众人,“速速登船,不得有误!违令者,军法从事!”
  “是!”众人答应一声,脸上均不同程度地现出喜色。随后便指挥各自的兵勇,依次登船。
  “杏荪,你……你可闯下大祸啦!”徐文达张大了嘴望着盛宣怀,“违抗中堂手令,你疯了不成?”
  “仁山兄⑶,中堂曾告诫我,凡事要学会变通。”盛宣怀指了一下泊于渡口处的轮船,“中堂欲削减成本,这固然无可厚非,但众将士们的话更是不无道理。兵贵神速,迟则生变呐!”

  “可是这……如何向中堂交待?”徐文达晃了一下手中的书信。
  盛宣怀把信从徐文达的手里接过来,意味深长地说:“仁山兄放心,这件事交给我。”
  徐文达还是颇有些放心不下,忙问:“杏荪,你欲何为呀?”
  盛宣怀露出一副轻松之态:“前令在先,待此手令到来之时,招商局的运兵船早已经开出了。”
  徐文达连连摇头说:“不成,不成,那中堂岂不是要唯我是问?”

  盛宣怀笑着安抚道:“中堂不是担心运费贵吗?”
  “是啊。”
  “我即刻便写信给幼帅,如实禀告。”盛宣怀沉吟道,“幼帅通情达理,此次招商轮船的运费自会由闽府支付。中堂张不开口提钱,咱们自是顾不了那许多。只要运费的事解决了,中堂又怎会怪你?”
  “好,就这么办!”徐文达不由喜出望外地夸道,“杏荪呐,我敢断言,以你的头脑要是经商的话,绝对不比走仕途差。”
  (3)徐文达,字仁山。
  ……
  日期:2012-10-11 08:46:11

  台湾。侵台日军西乡从道的营帐之中。
  “禀报将军阁下!”一个营官匆匆跑了进来。
  “说。”西乡正在看一幅台湾全岛的地图。
  “又发现大批清国的增援部队,正在乘趸船登岸。”
  西乡紧张地站起身:“来了多少人?”
  “具体人数不清,但从停泊在海口的三艘大船来看,不会少于二、三千人。”
  “再去打探。”西乡挥了挥手。

  “是。”
  西乡在屋里焦急地来回走了两圈,然后重又走回桌案前坐下。他沉思了一会儿,紧接着拿起笔写了起来。
  这段时间,西乡极不平静。自从唐定奎率兵抵达台湾之后,两军不仅形成实力相仿的对峙局面,而沈葆桢联合台湾当地番社,共同抵御日本的策略也取得到很好效果。日军在当地不仅孤立无援,军中流行的霍乱更让其士气低迷,人心惶惶。就连西乡自己不知道,在这样的局面下还能再坚持多久。
  西乡认为,一个人,不能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再去想退路。而要在自己还有赌注的时候,尽快做出决定。此时他想做的就是要把台湾的现状,还有自己的建议,准确地阐述给设在日本的“大本营”。
  西乡放下笔,高喝了一声:“来人!”

  一名士兵迅速出现在了营房的门口,西乡把信交给他说:“这是给柳原大人的信,马上派人送回京都。”
  “是!”亲兵躬身接过信,快速地消失在了西乡的视线里。
  日期:2012-10-12 09:12:07
  (六)
  接到西乡的来信,日本政府经过审慎分析,得出一个结论:以目前的国力还无法武力夺取台湾。于是,又开始使用外交手段以获取利益,并任命柳原前光为全权大臣克期访问中国。

  李鸿章在天津的直隶总督行馆会见了柳原。
  柳原深深地鞠了一躬说:“中堂阁下。”
  “坐。”李鸿章面无表情地指了一下对面的椅子。
  柳原彬彬有礼地又鞠了一躬,然后恭敬地坐下来。
  李鸿章淡淡地问道:“你们派到台湾的兵,如今怎么样了?”
  柳原回答:“兵士水土不服,病倒众多,正在休养之中。”
  李鸿章说:“已经休养了这么久,你们究竟打算什么时侯撤兵?”
  柳原说:“这次发兵是我国政府通过的,什么时候撤兵也需他们决定,柳原不能做主。”

  李鸿章故意奚落对方:“你既是全权大臣,自然可以做得了主,不然还称什么‘全权’大臣?”
  柳原不动声色地说:“柳原的‘全权’是奉大日本天皇之命,指这次与贵国通好,而不是指兵事。”
  “通好?有你们这么通好的吗?”李鸿章冷哼了一声,“一面发兵到我境内,一面又叫人前来通好。口说和好之话,不做和好之事。除非有两个日本,一个发兵,一个通好。”
  柳原强辞夺理地说:“台湾生番杀害我国属民,贵国政府既然不惩办杀人凶手,我国派兵查办,也属合情合理。”
  李鸿章声色俱厉地说:“查办凶手有难易、迟早,你怎么知道我不办?更何况,生番所杀是琉球人,不是日本人,何须你们多事?”
  “阁下误会了。是琉球国王先派人到我国诉冤,然后我国才出兵的。”
  李鸿章闷哼了一声:“笑话。琉球是我大清属国,不到我国申冤,怎么反而去你日本?”

  柳原一时语塞,李鸿章继续说:“大丈夫做事总要光明正大,虽说兵行诡道,但两国用兵,题目总要先说明白。所谓师直为壮。像你们这般宵小所为,别说我文武百官不服,即便妇孺老弱也全都不服。中国有十八个省,人多势众,拼着命打起来,你日本地小人寡,能吃得住吗?”
  柳原的额头渗出了细微的汗珠,他稳稳了心神,字斟句酌地说:“中堂阁下,贵国的《春秋左氏传》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楚国,楚王派大夫屈完来到桓公的军中。桓公为显示自己的实力与屈完共乘兵车检阅军队,并对屈完说:‘我若是用这么多的军队去作战,有谁能抵挡?用这么多的军队去攻城,什么城攻不下。’屈完回答,‘您若是以德来安抚诸侯,则谁敢不服,您若凭借武力,则楚国将以方城山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您的军队再多,恐怕也用不上。’”

  李鸿章怒极而笑:“你既然也知道以德服人,方城为城的故事,就自然知道孔子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你我两国刚刚立约,便兵临我境。要是各国都与你们一样,出尔反尔,阳奉阴违,这天下岂非要大乱了。”
  说到气愤之处,李鸿章唯恐在一旁担任翻译的郑永宁不能深解其意,特意取过书案上的纸笔写道:“你既知《春秋》,就更该知道你们的所作所为正是《春秋》所谓的‘侵之袭之’者。而非和好换约之国所应为……”
  柳原悄悄地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阁下说得话我都领会了,柳原定会把阁下所言,转达给我国政府。”说完,把李鸿章写过字的纸收了起来。
  李鸿章见火候已经差不多了,语气为之一宽说:“柳原先生,贵国未与我国立约之前,二百余年却并无一兵入我国境。而甫一立约,便反其道而行之,你扪心自问,这么做是对得起我中国,还是对得起我皇上和数万万百姓?”
  柳原站起身,躬身说:“柳原这次携带我国国书,就是准备进京觐见贵国大皇帝,以求两国永结同好的。”

  “我们还没有议出个结果,你进京也是徒劳无功。”李鸿章稍作思忖,暗示柳原,“若是不进京,有些事办得反而要快些。”
  柳原自知李鸿章难缠,他宁愿与总理衙门那些智小谋大的满族权贵周旋,也不愿在天津多停留一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