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明白!-不被忽悠的“经济学”-写给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
第48节

作者: 士兵突击2011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近几日,许多人被“各大银行开始对刚需实行利率八五折优惠”的新闻所扰,又开始犯“疑心病”,各种杂音不绝于耳,担心此一动向是否预示了调控要出反复,政府的决心是否又开始动摇。于是天涯财经的朋友约我写一篇稿,谈谈这个问题。
  虽然盛情难却,但对此话题我却实在是兴趣寥寥。道理很简单,因为“首套房利率八五折”这事儿,其本质实在是万分单纯,简直就是一层窗户纸的事儿,一捅就破,根本用不着拿出一个长篇大论去“分析”,去“解剖”,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
  鉴于此,姑且以《炮灰》一文的“后记”形式,简单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有朋友说,“利率八五折”针对的群体是“刚需”(即所谓“首次置业者”),不涉及玩投资和投机的主儿,因此,和调控的大方针无甚瓜葛,完全是两码事儿。
  对此,我却不敢苟同。理由有二。

  其一,即便是刚需入市,也会带来成交的反弹。而成交反弹(即所谓的“小阳春”现象)势必会阻止楼价进一步下跌的速度(如果不是带来楼价报复性反弹的话),从而为楼市调控大业出现“反复”的迹象创造了危险的契机。
  或者换一个说法,如果“成交反弹”现象是出现在“楼价已经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很明显,现在的楼价从整体上来看,虽然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实在是“毛毛雨”的程度(许多地方甚至只不过是零点几个百分点的跌幅)而已。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刚需入市”,明显犯了“时机不对”的弊病,令处在最最关键时刻的“调控”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说得再简单点儿,这种做法是一个典型的把“痛苦”拉长的招儿,使本来可以成为“短痛”的过程变成“长痛”,本来是“长痛”的过程变得“更长痛”,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那位说了,你说得不对。银行也是没辙儿,现如今中国经济这么疲软,再不给地产业输点血,对整体经济而言岂不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我们这么做,正是为中国经济“雪中送炭”的举动,轮不到你到这儿来大发厥词!
  诚然此言。中国经济现在确实比较疲软,需要一个“雪中送炭”的氛围。但不好意思,这种事儿绝不应该发生在地产界,发生在楼市里,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超关键,超敏感的时期。
  道理,《炮灰》一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楼市现在的困境,不是因为“房价跌得太多,所以地产商的日子不好过”,而是因为“完全没有成交,所以地产商的日子不好过”。就是说,地产业的不景气,是地产商自己一手造成的,正是因为他们和中央的调控政策死磕,宁可借高利贷维持也咬着牙就是不降价,才造成了成交量的空前下降,带来了地产业“极端不景气”的局面。所以,救地产商,救中国地产业的招儿其实很简单,地球人都知道 --- “降价”不就得了?!把价格降下来,买的自然会多,买的多了,资金就会重新汇聚到地产业,地产业不就又可以重回新生了吗?

  这么简单的事儿,还有什么可矫情的呢?
  其实,中央现在玩了命地打压地产行业,不就是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吗?全国人民之所以持币待购,不也正是因为等着这个结果出现吗?
  所以,造成现在这种局面,真的怪不了别人,牌其实就在地产商(当然,也包括为他们撑腰的地方政府)自己手里,是他们自己不好好玩。
  也所以,在现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期里,银行居然出手救市,实在是荒天下之大谬的愚蠢行径。
  说银行愚蠢,还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明摆着,银行的这招儿,其实解决不了房地产的根本问题,相反只能延长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周期,把“短痛”人为地变成了“长痛”,而房地产泡沫问题拖得时间越久,解决问题的周期拉得越长,其实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 --- 是银行,是地产商,是地方政府,当然,也是中国经济。

  这就好像一个人得了重病,马上就要死了。一个庸医走了过来,问这个病人:你哪儿不舒服啊?
  病人答:我浑身都疼,疼得要命!
  于是庸医点了一下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但见他拿出了一瓶止痛片,给这个病人强行灌了下去,然后对他说:放心吧,吃了这个药,包你明天就不疼了!
  第二天,病人果真不疼了,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死了。
  呵呵,这个故事里的那个庸医是谁,相信就不用我多说了。
  其二,即便是“刚需”,这个时候也不应该入市。
  理由很简单。尽管一直以来我本人也赞成一个观点,即“刚需不用管价格变化,有需要直接入市就得了”。但有个前提,那就是这种价格变化一定要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简单点说,就是市场价格走势长期处于一种牛皮糖状态,完全看不清未来趋势的时候,我认为刚需是没必要过分在意价格动向的。但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很明显,“房价必跌”是一个全国性的高度共识,也是中央一再强调的东西。在这种几乎可以百分之百预见价格走势趋向的背景下,还楞要忽悠刚需入市,那就只能说办这事儿的主儿“良心大大地坏了”。

  道理很简单 --- 刚需,这一群体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买房的钱也是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血汗钱,所以,明明市场价格会降,他们是绝不应该在这种情况下入市的。好歹有点良知的人,都可以简单地想象一下:即便你再“刚需”,好不容易掏光了家底儿买的房子,没住两天就跌价,让广大刚需情何以堪啊!
  最后,还是用一段简单的文字来结束这篇文章。
  现如今,好歹有点常识的人恐怕都知道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国的楼市一定要“软着陆”。这是上上下下的共识,是一件“必须”要办的事儿。
  那么,何谓“软着陆”呢?

  恐怕听过的人多,真过脑子想过的人少。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过过脑子分析一下这个词儿。
  很显然,“着陆”就是“降价”的意思,“软”就是“不能降得太猛,得一点儿一点儿来”的意思。
  连成一句完整的话,楼市里的“软着陆”就意味着“楼价必降,但不能降得太猛,得一点一点地降”。

  这里就有个问题,我敢打赌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从来没有意识到过。那就是,如何实现这个“软”字?
  答案很简单:“软”字的实现,需要大量炮灰。广大炮灰们就是这个“软着陆”的弹簧垫儿,缓冲阀。
  而且,尤其吊诡的事情是,其实人家早就针对炮灰的事儿征求过你的意见,而且不止一次地征求过 --- 您是否愿意当炮灰呢?
  而您的回答回回都是特麻利,特干脆的两个字:愿意!
  那就别怪人家对你不客气了。呵呵,自找的,怪谁呢?
  结束本文之前,顺便再说一段小插曲:2012年4月13日,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当前的经济形势。温总又一次明确表态:坚定楼市调控不动摇,绝不能让调控出现反复。

  如何理解这个新闻,就看你自己了。
  作于2012-4-14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