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舵——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政商圈子》
第37节

作者: 龙在宇2013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5-24 07:42:44
  第三章 闷声发财
  第二节 杜林祥的生意经:亏二十万不如亏一百万(4)
  见林正亮还没明白过来,杜林祥继续说:“这破生意,咱们已经注定要亏钱了。可亏了钱,咱们总要赚点什么东西回来!依我看,咱们就赚信誉、赚口碑,让所有人看看,咱家兄弟不是吃干饭的,人家玩不转的活,我们不仅能玩,还能玩得漂亮。如果还按过去的做法,20万是铁定亏了,什么信誉、口碑咱们也赚不回来。不如砸100万进去,钱是亏了,总还能赚点名声。这本账,算的过来!”
  亏20万不如亏100万,这或许是只有杜林祥才能理解的独特逻辑。林正亮尽管依旧一头雾水,但这么多年他认准一条,按三哥说的去干。
  从那以后,大剧院的工地不仅白天人声鼎沸,晚上也是灯火通明。几支队伍二十四小时日夜不停赶工,硬是让工程提前半月完工。建设局组织来验收的专家,根本不相信会出现这种奇迹,担心是不是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可经过认真鉴定,发现大剧院的工程质量,远高于市内其它建筑。
  建设局的汇报材料送到吕有顺办公桌上时,吕有顺高兴地连声叫好。他立刻拨通杜林祥的手机,说:“林祥,干得漂亮!”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吕有顺不再称呼杜林祥为“杜总”,而是改为听上去更亲密的“林祥”。

  一周后,吕有顺陪着省委常委、河州市委书记陶定国亲自到大剧院视察。对于这座音乐节的主会馆,身为河州一把手的陶定国,看来也十分满意。他对陪同视察的人说:“当初有顺同志立下军令状,说要保证大剧院按时完工,不少人还捏一把汗。现在看到拔地而起的建筑,大家都放心了。同志们,不服气不行啊,有顺不愧是在中央部委工作多年,又去香港这样的国际大都会历练了一番,抓起工作来一点不手软。”

  受到一把手肯定的吕有顺,又把杜林祥唤到身边,并向陶定国介绍说:“陶书记,这位就是杜林祥杜总,是建设局给我推荐的一位河州本地民营建筑商。这一次,他们不仅提前完工,而且建筑质量受到专家一致好评。”
  陶定国一边点头,一边主动握住了杜林祥的手:“林强啊,感谢你为大剧院工程做出的贡献。咱们河州,就得多一些像你这种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家。”陶定国当然从不认识杜林祥这样的小角色,刚才听吕有顺介绍时估计也不太用心,因此一开口,就把林祥错叫成“林强”。
  一般人出现这种错误,可以说他缺乏礼貌,省委常委出现这种错误,杜林祥却毫不在意。他只是一个劲地点头:“谢谢书记的关心。”
  陶定国前脚刚走,杜林祥就忙不迭地给远在文康老家的父母打电话,让他们注意收看今晚的新闻。父母听了后自然激动异常,整晚一步不离地守在电视机旁。杜林祥的父母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一辈子也是靠着勤俭持家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可说来奇怪,他们对于杜林祥平时孝敬的几万块钱,并没有什么感觉,反倒今天看见儿子同领导握手了,却高兴得跟过年一样。当然,他们也永远弄不清楚,这位八竿子打不着的陶定国,究竟是个什么官。在他们眼中,只要能上电视的,都是大官。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整个河州都进入音乐节时段。各路音乐家纷至沓来,在新完工的大剧院中引吭高歌。身为音乐节组委会负责人的吕有顺,自然成为大忙人,每天忙得脚不沾地。隆重的开幕式更是冠盖云集,主席台上,不仅有省委书记、市委书记,还有专程从北京赶来的领导。在这种场合,甚至连吕有顺都只能规规矩矩地站在台下,跟着众人一起拍巴掌而已。
  不过,北京来的领导在视察场馆时,还是不忘把吕有顺唤到身边询问几句,并向陪同的省委书记叮嘱说,小吕人年轻,有才气,像这种人就得多压些担子,不能让他闲着。
  音乐节大获成功,作为此次活动组委会负责人的吕有顺,也在洪西官场得到了更多认可。人们评价说,像吕有顺这种既有学历又有能力,还有高层关系的人,简直就是辉耀洪西政坛的希望之星。
  日期:2014-05-24 19:39:58

  第三章 闷声发财
  第三节 土地储备就是一座金矿(1)
  音乐节成功收官的半个月后,杜林祥接到了吕有顺的电话。吕有顺问他有空没有,周末一起去钓鱼?
  吕有顺主动相约,没空也得有空,杜林祥一口答应下来。放下电话,杜林祥却有些犯难,自己一个大老粗,小时候在河沟里捉过鱼,长大后在酒楼吃过鱼,说到钓鱼,还真没这方面爱好。
  吕有顺赶紧去商场买了一套日本进口的高级鱼竿,而后连着礼拜四、礼拜五两天,找了一处鱼塘练习垂钓。杜林祥的目的很明确,他不奢望立刻成为垂钓高手,但起码得学会基本的动作,到时别太出洋相就行。
  忙活了几天,在垂钓方面也算略有小成。此时的杜林祥,不禁自嘲起来,跟着卓伯均和袁琳,学习了集邮,为了陪吕有顺,又得练习垂钓。妈的,跟这些当官的相处久了,别把老子也弄成精通琴棋书画的风雅之辈。
  星期六一大早,杜林祥便开着自己的奥迪A6来到吕有顺的住处,吕有顺下楼一看却说:“你这车哪行?幸好我昨天另外借了一辆。”吕有顺下到车库,开出来一台三菱越野。杜林祥只好把自己的车停在路边,取出渔具上了吕有顺的车。

  原来,吕有顺是位资深的垂钓迷,对于所谓的农家乐、鱼塘根本嗤之以鼻,他最喜欢去野外的小溪边上大展拳脚。因此,昨天才特意去借了一台越野车。
  下车后,杜林祥取出自己的鱼竿,准备一试身手。他斜眼瞟了一下吕有顺,只见吕有顺拿出的鱼竿,竟是用竹子做的。现在哪怕普通人钓鱼,都是用玻璃纤维渔竿,经济条件好点的,便像杜林祥那样,去买套进口的碳纤维鱼竿。没想到吕有顺贵为常务副市长,垂钓装备还仿佛是个乡下老农。杜林祥恭维道:“吕市长真是低调,连鱼竿都这么简朴。”
  吕有顺听后笑了笑却没有吱声。两人将鱼饵投进河里后,吕有顺瞟了瞟杜林祥的鱼竿,说:“林祥,你这鱼竿不错啊,日本的达瓦,也算世界知名品牌了,怎么也得好几千吧。”
  杜林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也不懂这些,去商场听售货员介绍,就掏钱买了。”
  吕有顺又说:“达瓦是日本牌子不假,但全世界所有的达瓦都不是在日本生产,而是在达瓦设在印度尼西亚与泰国的工厂生产的。”
  杜林祥说:“这方面,吕市长是行家。”
  吕有顺继续说:“鱼竿最早是使用竹木材质,历史长达数千年。20世纪诞生了玻璃纤维鱼竿,随后又出现了更先进的碳纤维鱼竿。碳纤维鱼竿分为全碳和半碳两种,由于碳纤维价格昂贵,所以生产全碳鱼竿时尽量将竿的直径做得很细,以减少碳纤维的用量。你手里这鱼竿,一看就知道是全碳的。”
  杜林祥十分佩服吕有顺对于鱼竿的研究,他说:“吕市长要是喜欢,我明儿就送你一套。以你的垂钓水平,早就应该搞一只好鱼竿,免得老是用简易的竹质鱼竿。”
  吕有顺闻言哈哈大笑:“林祥,看来你过去对垂钓并不感兴趣啊。”
  杜林祥不解地望着吕有顺,不知他什么意思。
  吕有顺说:“你真以为我这鱼竿,就是在农村随便削根柱子做成的?我告诉你,它叫做纪州手竿。”
  杜林祥实在弄不明白什么是纪州手竿?只听吕有顺缓缓讲道:“中国自古就有‘一竿风月’的说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鱼竿都消失了,鱼竿的科技成分越来越多,但却少了风月味。唯独这纪州手竿,一直流传到现在。纪州手竿产自日本桥本市,以真竹、高野竹、矢竹三种不同竹子组合配制,每只鱼竿都是纯手工制作。这小小鱼竿,可倾注着日本几代制竿艺匠一丝不苟、一竿入魂的心血,因此才被称做竿中极品。”

  “开眼界了!”杜林祥叹道,“想不到这小小鱼竿,还有如此多学问。这纪州手竿,价格不便宜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