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0-16 16:18:32
两位大诗人喝了几通酒,便一起去打猎。他们策马前行,向东,再向东,经过现在的杞县、睢县、宁陵,然后奔向商丘,那哒哒的马蹄声是世间最美的音符。
他们非同寻常的出游消息不径而走,刚刚四十四岁的高适闻讯后激动地难以抑制,整个人就象风里的藤蔓再也难以平静下来。他一直仰慕这两位大诗人,如今竟然来到自己的家门口,怎不让人激动万分?
李白见了高适,也很惊讶。因为他们之间有太多的共同之处,同是心高志大,自负自信,寄希望于君臣遇合,一飞冲天,而不愿走一般人走的科举入仕的常道。于是他们“成千古文章知己”,相谈甚欢,情同手足,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那是一段让高适终生难忘的日子,他忙着迎接;忙着诉仰慕之情;忙着尽地主之谊;忙着同他们登临怀古,把酒论文;忙着加入打猎的队伍……于是,打猎的队伍得到了壮大。三个诗人并肩前行,从商丘一直往北走,直到今天的山东地界才停下来,准备在这一片大泽湿地上纵马打猎。
这时候,二十六岁的贾至也急匆匆地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尽管他也是个诗人,但在这三位大诗人面前,诗文就显得不值一提了。热情的他不仅是本地人,还是这片大泽湿地北边也就是今天山东单县的县尉,为了让这次行动变得更加热闹,他还邀来了几位本地诗人助兴。
于是,一支马队形成了。走在最前面的是负责带路的高适,其后是马队的主角李白,贾至一直陪伴在他的左右,稍稍靠后的是杜甫,他经常跨前两步与李白并驾齐驱,而贾至带来的那些人则紧紧跟随其后。
在欢笑声中,一路人马很快就来到了大泽湿地。大家纷纷挽弓抽箭,扬鞭跃 马,奔驰呼啸起来。高适和贾至带来的几只猎鹰也像闪电般蹿入草丛,时上时下。举目之下,只见箭声响处,猎物倒地,欢呼声起。在这里,用马蹄写诗的诗人们只是追逐嬉戏的顽童,围绕着他们的只有单纯的快乐,只有游戏的勇敢,你看,那喊得最响的总是李白,骑术最好的则是高适。
终于还是累了饿了,那就就地烤点野味吧?可东道主贾至非说早已在城里备好了酒席,回去吃更好。盛情难却,大家又飞驰入城,在酒席上推杯换盏,即席吟诗。
面对同桌的李白和杜甫,高适不得不惊叹,不得不沉思,原来世间竟有如此才气逼人的人物,向来自视甚高的他第一次变得谦虚起来,头一次知道膜拜两字该怎样写。在这次活动中,他长时间地与他们在一起,不断受到他们的鼓舞,对未来再次充满了希望。
有相逢就有离别。宴会后,他告别了才子们,再次踏上了自己的征程,重新开始了流浪的生活。而李白和杜甫则从秋天一直玩到冬天,分手后,又于第二年春天在山东见面,高适也匆匆赶了过来。三人相从赋诗,又到汴州漫游。感情至深,甚至到了“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程度,情意之真挚由此可见一斑。
半年后,当秋色尽染丛林的时候,高适再次与两位大诗人依依惜别,李白和杜甫则在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才永久地别离了。
其实,世间最珍贵的友情都是这样,看起来亲密得天老地荒海枯石烂了,细细一问却很少见面。在网络普及的今天,那些通过网线倾心相谈、言无不尽的情意又何尝不是出自于从未谋面的人们中间?而相反的是,那些半辈子都在同一个办公室里面对面的,很多都没能踏进友谊的最外层门槛。如此差别,让人情何以堪?
---待续---
日期:2012-10-20 17:16:25
世界是一片辽阔的战场,人生就是到处安营扎寨。
以流浪为生的高适过着极度困苦的生活,却从不气馁,也不踌躇,只是昂首阔步走在大路上,好象整个世界都已展开在自己的面前,漫长的黄土道路便是通往幸福之路,总能引领着自己走向想要去的地方,见想要见的人。
你看,他才离开了李白和杜甫,又遇上了琴师董庭兰,欣喜中又是拱手又是致意,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董庭兰,这个擅弹七弦琴的琴师虽然身怀绝艺,却由于七弦琴的古老和时下西域音乐的流行,始终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当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走出琴室,来到楼馆茶座吹奏的时候,那高山流水一般的音符虽然赢得了阵阵掌声,却始终没有遇到真正的知音。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高适与他偶然相逢,一如子期遇伯牙,成了心灵上的知音,成了彼此最尊贵的朋友。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尽管同样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同样囊中羞涩,但他们内心高贵,他们心中有诗情画意,他们的精神食粮丰足,始终相信自己将是生活的战胜者,心中永远没有庸庸碌碌的格调,只是情满怀呀意满胸,无酒助兴也能相谈甚欢,贫贱相交中自有深沉的感慨和道不尽的情意,一如阴霾的云缝泄下一缕柔和的又是生机勃勃的阳光悄然抵去严冬的雪雨风霜。
只是,有相逢就会有别离,一向辗转在市井街市的董庭兰又要奔赴在艰难的人生路上了。
古道西风,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彩都变成了黄色,就连璀璨耀眼的阳光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高适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草根音乐家,心里便又多了一份凄凉。董庭兰又何尝不是呢?他背着自己那把古旧的琴,忍不住回头叹道:“高兄呀高兄,以后的路还长着,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遇到你这样难得的好兄弟。”
“不要担心,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就算走到天涯海角也还是会有人赏识你的!”
闻言,董庭兰的眼角便湿了,再也说不出任何话来,只是紧紧地握了握高适的手,然后毅然转身,扬鞭策马,只留下一声“后会有期”,久久回荡在原野上……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这个豪放健美的男人在风里不停地挥着手,那翻飞的衣襟让千古离情从此多了一份悲壮与豪情。
如果没有开朗的胸襟,如果不是内心郁积的情感喷薄而出,他怎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又怎能将临别赠言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这样朴素无华的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就这样,一场深厚的友谊让高适送琴师,送出了一首千古悲歌。虽然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高适这首发自肺腑的慷慨悲歌却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尽管这首送别之作很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意味,但它于慰藉中寄希望,给人们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十分难得。
高适之所以能够写出如此动人的诗篇,不仅出于对董庭兰的深情厚意,更因为他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他的小屋,当灰烬的余烟飘荡着贫困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用双脚丈量土地,在荒凉的原野上写下:相信未来。
---待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