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狰狞面孔》
第44节

作者: 王维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过,只要大名士的金字招牌不倒,王戎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司马氏要为晋室统治合法性涂脂抹粉,必然离不开名士们的认同。司马炎本着“大事化小”的原则,对王戎“诏以赎论”。王戎花钱消灾,向朝廷付了一些赔偿金后,就潇洒地易地做官去了:迁任豫州刺史。
  日期:2012-03-31 21:37:06
  70、崛起
  晋咸宁六年(280年),王戎露脸的机会来了:

  这位四十七岁的豫州刺史被加封为建威将军,独自统率一路大军南下伐吴!
  王戎在政坛上擅于审时度势,在战场上亦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他指挥的中路晋军进展顺利,先是攻克重镇武昌后,继而又迫降吴江夏太守刘朗。
  东吴被平定后,王戎因军功晋爵安丰县侯,故被人敬称为王安丰。
  王戎南下打到荆州时,积极笼络当地吴士,对其中一人尤为留意:
  吴国南郡人石伟,年少时好学不倦、脩节不怠,性格上介然独立,有不可夺之志。他曾被举为茂才、贤良方正,皆推辞不就。孙休即位后,特意征石伟为官,将其累迁至光禄勋(九卿之一;光者,明也;禄者,爵也;勋者,功也)。孙皓即位后,石伟见朝政昏乱遂以老耄痼疾为由辞职,虽被拜为光禄大夫(光禄勋属官中的一种)仍隐居不出。

  对德高望重的名士,王戎惺惺相惜。他不但亲自前望拜诣石伟,更大力向朝廷推荐其为官。于是,平定东吴的次年,司马炎诏书就下达了:
  “吴故光禄大夫石伟,秉志清白,皓首不渝,难处危乱,廉节可纪。年已过迈,不堪远涉,其以石伟为议郎(光禄勋所属郎官之一,掌顾问应对,无常事;秩比六百石,多征贤良方正之士任之),加二千石秩,以终厥世。”
  石伟不愿为孙皓效力,更无意为司马氏执鞭。他佯装眼盲,拒不接受晋爵,只在乡间安享晚年,于九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王戎鼎力推荐吴士,为自己博取了“举贤任能”的美誉。
  不久,王戎被加衔为侍中,调回京师成为皇帝身边近臣。对一般官僚来说,在月下弹琴吟诗,或有红袖在旁填酒畅饮,才是风流快活的逍遥生活。对以赚钱为乐的王戎而言,见证个人财富的快速增长,才是人生最大的愉悦。

  凭借天子宠臣的显赫地位,王戎在洛阳敛财如鱼得水,家中宅院、奴仆、田地与日俱增。作为一个极具商业头脑的精明人,他为此分门别类建了很多帐簿。一到晚上,王戎就和妻子在烛光下摆开帐本,用自制的牙筹(一种计算工具)在灯下算来算去,挖空心思琢磨着如何才能挣到更多的钱。看着钱财一天天多起来,王戎夫人越算越高兴,忍不住对王戎叫起“卿”来。按礼,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乃夫对妻的称呼。王戎觉得夫人这样叫有失自己身份,略有些不悦。于是,他一本正经地对夫人说:

  “女人称自己丈夫为‘卿’不合乎礼节,是对我不尊重,以后不要这样叫了!”
  那知,王戎夫人振振有词地回敬道:
  “我亲卿爱卿,所以才称卿为卿。我不对卿称卿,谁该对卿称卿!”
  王戎听得目瞪口呆,但又对此无可奈何,从此只好听任妻子叫“卿”了。此事流传开来,“卿卿我我”也载入史册,成为男欢女爱的象征。
  喜悦之余,一件家庭小事却让王戎平添了几分不快。
  能让王戎不开心的当事人,居然是王戎女儿及女婿裴頠。

  裴頠,山西人,晋泰始三年(267年)出生。当年王戎女儿嫁给裴頠时,曾向父亲借了几万钱,一直都没有归还。这次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王戎一想起几万钱有去无回,脸就拉得比驴脸还长,脸色要难看有多难看。
  在外人看来,几万钱对富甲一方的王戎,只能算是九牛一毛。但俗话说“知父莫如女”,王戎女儿自然知道父亲肚子里的肠子怎么转弯。于是,她赶紧想办法把钱给还了。王戎这才神色释然,态度转忧为喜。日后,裴頠也在岳父大人提携下,先后担任了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尚书左仆射之高官显职。
  王戎生于官宦之家,自小耳濡目染了诸多官场规则。竹林七贤的迥异遭遇、自己的仕途经历,也让他切身体验了官场冷暖。做为名望极高的士林领袖兼朝廷重臣,王戎逐渐感受到“高处不胜寒”。在浮浮沉沉的宦海中、在暗流汹涌的官场上,如何趋吉避祸?王戎无时不刻都在思考这个重要问题。
  答案,早在脑海中涌现: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仅有韬光养晦、名哲保身是不够的,还应当让自己和周围环境相协调,才能更好的掩护和保障自己。当同僚们都以贪污受贿为天职之时,不妨适当露个小破绽,让自己被泼一点污水,不失为与“蠹”同乐的好办法。
  很快,王戎就被司隶校尉刘毅大张旗鼓地告了一状:
  南郡太守刘肇为了贿赂王戎,将五十端细布藏于筒中送给王戎。王戎虽然知情,却没有将布取出退回。
  这件事经过几番调查,结论为刘肇虽然送礼,王戎却未收礼,只给刘肇回了封信。由于调查结果公信力不足,朝野为此一时议论纷纷。最终,司马炎亲自出马,才结束了大家茶余饭后的闲谈:
  “王戎乃当代名士,哪里会贪利谋私呢?他不过是不愿显得与众不同罢了!”
  日期:2012-04-01 20:13:36

  71、死孝
  在皇帝关照下,王戎几年内从侍中升迁为光禄勋,继而又当上了吏部尚书。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靠着寒门子弟跟随自己出生入死打天下。司马氏依赖世家豪门支持而上位,用人上当然要与曹家背道而驰了。王戎本是大族出身,又深谙为官窍门,必然坚定不移的以“四不基本原则”,作为吏部工作的指导方针:
  不推荐提拔寒门子弟;不罢黜徒具虚名官吏;不清理冤案;不摘杀瘟官!
  既然晋王朝由豪门大族把持朝纲,王戎对官吏的选拔,只在豪门子弟中拨来调去。他本着为士族提供一流服务的宗旨,对朝中各大势力头面人物伺候得极为周到,得到朝中大佬们的广泛认可。

  作为具有商人基因的官僚。王戎在为士族子弟铺平锦绣前程之时,亦不忘夹带点私货。不管官员任期是否已满,更不理其政绩如何,只要在自己权限之内,王戎说升就升、说调就调。如此一来,许多官员的任职就完全乱了套,弄得地方官吏送故迎新、相望道路、巧诈由生、伤农害政。通过频繁调动,王戎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中捞了多少好处,只有他本人和鬼神知道了。

  由于王戎败坏官风民俗过了头,司隶傅咸在弹劾他时,用了八个字来形容:
  “宜免戎官,以敦风俗”
  不过,王戎早已编好密不透风的关系网,上面有太多保护伞为他撑腰。
  弹劾如风吹,能奈我几何?
  琅邪王氏最早发迹于大孝子王祥,王戎祖辈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还作为《二十四孝》之一,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加以歌颂:

  王祥为了给虐待自己的继母找鲤鱼吃,在天寒地冻的冬天里脱去自己衣服,躺在三尺多厚的湖面上,想用体温融化冰层之后钓鱼。
  王祥版“孝心”故事固然破绽百出,但琅邪王氏既然将它编了出来,而且得到统治集团认同,依照“谎话说一千遍就成为真话”的基本原理,王祥就成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孝子典范了。
  王祥因“孝”而出名,继而被举荐为官。琅邪王氏也凭“孝”而发迹,挤身中等贵族行列。对如此光耀门庭的长辈,王戎从来就不吝惜赞美之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