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11-26 12:32:28
%20
经济学家郎咸平之所以受到广泛大众欢迎,关键是他的观察和大众切身体验符合。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确富了,中国人荷包也的确鼓了。中国在短短三十年时间里,获得了GDP全球第二、高速铁路里程全球第一、高速公路里程全球第二、全球最大出口贸易国等辉煌成就,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另一个程度上,中国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全球20个最不适应人居的城市,16个在中国,中国的贫富分化,也达到了历史罕见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留给普通人的上升渠道,越来越少。
虽然全世界范围内,青年人上升道路窄、收入起点低已经成了不争之社会问题。但是,在中国,这一问题却又有着“中国特色”的复杂性。
众所周知,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政治、社会乃至文化,无一处不显露着“二元化”特征:市场,或者说私营的一元,已经占据了就业的主体,也正成为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真正发挥影响力的所在。而青年人,特别是2001年即取消毕业分配(1992年便以名存实亡)后毕业的大学生,其就业乃至利益的主要渠道都已集中在市场、民间的一元了。
另一方面,权力的、国家的一元同样存在,这是由于思想观念,更是由于利益的惯性。自1950年代建立“国家资本主义”乃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后,国家企业赚钱(资源)、行政单位管资源分配、事业单位管理教、科、文、卫、体等社会杂项,成为了国家包干一切,个人只需做好“螺丝钉”的福利社会。只不过这种福利是建立在大多数人均贫和极少数人因为权力的特殊待遇而拥有各种各样难以计价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上。到了改革开放时代后,虽然经济的发展令民间、市场的一元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行政的、国家的一元分配资源乃至财富的功能只是在一定时间内弱化,却没有真正丧失,如果我们对照几个关键年份的财政收入占GDP之比值就不难发现,1978年,财政收入占GDP27.8%,1988年,20.2%,1998年,17.4%,2010年,25.5%……可以说,权力在社会资源中的地位,在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几乎走了个圆圈,又回到了原点。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1990年代青年人爱去外企、2000年代公务员考试却日益火爆了。
只不过,由于大量中老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干部”群体都处于行政、国家的一元,他们的观点无疑将和习惯于也不得不在市场、民间一元获取资源的青年人发生极大的碰撞。这种碰撞,由于政治、生活理念的不同,而在我家里特别明显。
因为被Manking连哄带骗地请回了家,涎皮涎脸的我虽然刻意换上了刚刚从洗衣店拿出的西装,带着印有新职务的名片笑嘻嘻敲响了家门,可父母亲接连不断的责备和数落仍然让我难受不已。是的,我不该在离家出走后连电话都屏蔽,可他们总把我当棋子,让我也走他们的道路,却是更令在大学期间体验过自由滋味的我难以适应。
是的,长期以来,“正规”的中国家庭常常把加入某个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个人道德及前途(或者说,社会分层的最终目标)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而接受、发送信息也是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CCTV》等“钦定”途径为“思想纯洁”的标志。可我看到的却是,先锋队成员往往和那个阶级平均生活水平差之甚远,在那个阶级的成员纷纷下岗、或者拿着几百块工资奔忙于城市里最危险最劳累的岗位时,先锋队人士们却在享受着各种各样的美食、较高的工资和较为闲适的生活。另一方面,众多贪污、腐败者,也出自那个先锋队,不知道这是不是那个阶级,还是他们先锋队的常态?反正我听说,那个阶级就是“工人阶级”,至于先锋队,你懂的。
可重要的是,我不觉得一个社会划那么多形形色色的“阶级”有啥必要性,更不觉得更出个“先进阶级”会很好玩:大家都是人,没有谁一开始就对,一开始就错,先进/落后,都是每个人的一己之见。即便如此,还得看与之对比的参照物,对吧?把一个社会里占人口比例较大,文化水平暂时较低,且拥有一定暴力潜力的群体封做救世主、选民,再给他们扣上一顶“先进”的帽子,最后告诉他们,“因为你们先进,所以你们可以过更好的日子,而如何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是紧跟我走,我有办法。”这种做法是什么?忽悠?拉炮灰?招奴隶?至少在我读《列宁选集》时,这种“大逆不道”的想法总是挥之不去。
也许是我不能理解 “伟大导师”的这等雄心壮志吧,我来来去去就知道:做了事,交了费,可不能花钱买气受,就如我进了酒吧,付了钱,买了酒,端上来的可别是醋。可就是我这样简单,这样卑微关于人民和国家的见解却总是不能为父母所同意,以致每次回家总要争吵一番。另外,那些什么国家啊、民族啊之类东西,我也是从小就将信将疑,虽然在香港回归、使馆被炸之类的大场合,也不得不跟随大流摆摆姿态,可事后总是心理忐忑,这些事好像都离自己太远了吧?直到我真正决定做回自己后,不但在网上和以“攻台、灭日、扫美”为己任的“爱国青年”吵了好几年,以致成了某著名军事、文学论坛的首任国际政治版主,这亦成了我不愿意回有“受祖国教育多年”的父母家之直接原因。
其实,觉醒后的自己就喜欢走在日落前的下午,任穿过小巷的微风吹拂披肩的长发,欣赏水池里的倒影,顺便再将那些不想忘记的美景摄于手机里,传去电脑中,放在blog上。大概正是金融业需要将头发剪短到板寸的地步,母上大人却对我在这些职位上“锻炼”十分放心,其中就包括了这个“主任分析师”,她说:“你好好去磨练一下,看你以后还留不留长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