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期货生涯——兼谈中国金融业乱象》
第12节

作者: 水仙长在咖啡杯里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1998年代高等教育大跃进后的中国,大学生的“产量”一下子提高了数倍。本来很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是用来适应服务业、信息产业、创意事业、技术研发的需求,可实际上,这类产业在依靠人口红利和血汗经济的中国却是连发展的土壤都很不具备。加之1998年后,“抓大放小”的国企体制改革,实际上加剧了权力对上游领域,对高利润行业的垄断,尽管接连不断地推出“非公多少多少条”来鼓励解决中国80%人就业、70%专利、60%产值、50%财政收入的广大中小企业发展,可在日渐固化的利益结构下,上游行业的“玻璃板”自然是越加越厚。

  另一方面,随着二战后人口红利在全球范围的退潮,国际市场的地理大发现已至尽头,企业利润空间自然是日渐窄逼,同行之间只能靠“竞次”,“看谁先垮”来获得竞争优势。而营销作为实现产品到资本“惊险一跃”的桥梁,也自然成为了市场的宠儿。
  于是,大量毕业才发现对口领域这样难找的青年学生们只能拿着微薄的薪酬,陪着笑脸,走街窜巷,在拒绝和白眼中,体会“社会人”的滋味。而城市里居之不易的高昂居住、交友、安全成本亦令贫民窟成了“蚁族”们的青春安置点。于是,很多“聪明”的人总算明白了,在这种生活面前,没有一点麻木,或者说激励机制是很难支撑的,因此,很多各式各样的“励志”书、“营销”宝典随处可见,甚至成了仅次于“教辅”图书的出版物大类。而在这种有意无意培育的疯狂加世故的“狼性”环境里,当初的理想和直率又去了哪呢?人不是用来异化成疯子的吧?有趣的时代,总是有有趣的事,这不,我的期货生涯刚刚开始就遇上了这样一件。

  那是在富二代还犹豫着是否应该把亏后余生的账户转去我公司的最后时期,由于底部放空加频繁交易,他又亏了好几百。而通过我的行情分析博客与下班后在K记、M记的“公关工作”,公司里的人终于稳了下来。新同事也渐渐熟识了。只可惜这批人里,就记得Julia,那个穿风衣的女生,她是Manking的女友。他们都来自XX期货。XX期货也是中国最早几批期货公司,曾经一度是中国四大经纪商之一。还是城里唯一的郑州商品交易所培训基地。可是,听Julia说,公司早就“不行”了,她2007年入行时就换了一次血。而到了2008年,他们更是被变幻莫测的行情打得措手不及。

  年初,就在人人都看跌燃料油和豆类时,突如其来的中国雪灾除了将国际油价推上了三位数关口外,便是让一群群空头“残手损足”(想起我那次指导富二代的空翻多,不禁深感幸运);年中,当大家都认为期货价格将一飞冲天时,7月15日开始的拐点式暴跌又让很多人穿了仓(即亏损金额超过总投资额)。客户吓跑了不说,要求打官司的律师信更是接二连三发到公司里。年底大家都很迷茫时,听Manking讲,他们公司来了一个既会做股票,又懂期货的分析师,而且底薪还固定给,前3个月不考核时,他们就过来了。

  听到这里,我对Manking的感觉倒是好了很多。其实,人后多言人善也总是会有好结果的。这不,我也开始勤奋起来了:首先,我将目标锁定在股市开户人群上。因为,企业客户虽然资金大、有现货,但是在我住的城里,企业多半是一些服装加工业、商贸企业,对期货交易的产品需求量都不大(甚至连深加工能力都没有),重工业企业要去城市远郊找,而且多是国企,他们早就被城里几家老牌国有期货公司垄断了。

  所以,要快出成绩,还得打股市客户的主意。因为,在牛市顶峰的2007年底,中登公司的报告即显示,中国股市开户数达1.1亿户,基金开户数也有1.3亿户。就是说,直接和间接参与股市的账户已有2.4亿个。以中国13亿人算,就是差不多6个人即有一个账户在股市上。再以网上流传的中国0.6%人口占据40%社会财富来算,那么这0.6%的人口可以说,是参与股市的重要力量。加之我住的城市是大量“南漂”的集散地,又是人们在后来几年里“逃离”又“逃回”的地方,是“体制外财富”的集中地之一,故“缺乏的不是客户,缺乏的是发掘”。

  而我知道的是,竞争对手(证券公司)虽然配备了“强大”的“分析师”班子,可是他们就是温室里的花朵,且现在正在被熊市打得晕头转向中。因此,只要稍微给炒股客户一点准确的投资建议,自然趋之若鹜,而拿出千把块、万把块做农产品期货,当然不难。况且,我这里有严格限仓机制呢。
  其次,据地图显示,公司附近5KM(一小时步行圈)内有竞争对手(证券公司)营业部4家(现在有几家搞不太清了),可惜竞争对手“固定哨”、“游动哨”(摆摊业务员、游动派单业务员)情况不明,可供摆摊的社区关系未建立,城+市+管+理人员巡视规律不清,因此,如果大家贸然出外宣传很可能将遭遇尴尬。于是,我除了把员工派出察看街景外,自己也出去逐步排查,逐个社区交涉。
  就这样,我又忙了三天,每个人的“驻点”位置已经大致确定了。此时是十二月初,天黑得越来越早了。就在暮色初露,奔走了一天的我带着笔记本回公司时,只见交易室里几位早归的同事正围坐在一位大叔身边听他声情并茂地讲着什么。
  推门进去,我才明白,是大叔站在那里向员工讲解“没有任何借口”。其实大叔正面看去年纪不大,也就二十多岁的模样,可他那副将军肚很容易让人往四十岁以上的年龄联想。此时,他正说到动情处,居然把右手举起来,握成拳,顶向自己脑袋,然后望向Manking,就像宣誓一样:“SWB,你听着,这个月,你的目标是多少?!”然后他自问自答道:“50万!没有任何借口!开户没有50万,我工资都不要!”这时我都快露出笑的表情了,倒是同事涵养比我好,漠无神采地看着他。

  坐在一旁的Manking此时立刻打断了他,在我们之间介绍道:“这是我们公司的小R,分析师。”“这是新来的人力资源经理,我朋友,SWB。”(由于一直未知该人英文名,故用名字首英文字母代替。)
  “小R,你好。”
  “S哥,你也不错。”
  握完手,我搬了一张椅子,又给自己倒了杯水,边喝边听。SWB讲完“没有任何借口”后,又开始讲自己在某位列“世界500强”的保险公司中的经历。我知道,这家公司起源于19世纪的上海,1992年重返中国后,即第一个在中国保险业里推广开“无底薪业务员制”来。也许是“报应”的缘故吧,此时那家公司正像乞丐一样求美国财政部用纳税人的钱救助他们。而城里该公司的分支机构则刚刚依据中国《保险法》被另一家国内保险公司兼并了。

  SWB说自己父亲是北京军区的上校,毕业于华中某家“科大”,几年前他南下到此,身上只剩450块钱,刚好是一个月房租,由于不肯向父母要钱,就去了保险公司。结果“打了一个月电话,身上没了一分钱。”由于他烟瘾大,买不到烟,就在写字楼里拣人家的烟蒂抽……说到这里,我不禁翘起二郎腿、弓下腰并用右拳托住下巴,柔情似水地看着他,轻声说道:“SWB啊,是不是你抽了万宝路牌的烟蒂,男性魅力倍增,然后富婆都找你做保险了?”

  顿时间,场上笑成一片,不笑的,就是Manking和SWB。SWB看了看Manking,径直又说了下去:……他后来打电话,又一次性让客户交齐了多少万的险资,以致“光交税就交了几万”(中国税高,也不至于如此吧)。为了增加说服力,他还拿出一张“2003年XX保险年度精英大合影”给我们看。
  看到我们没异议,他又继续讲了下去,说自己2005年转了内勤,专门训人,训出了多少多少精英,保险界的XXX、XX就是他的弟子……于是,我又插嘴了:“你怎样能打电话,一个电话可以交税好几万,怎么做内勤,拿固定工资,太可惜了吧?你应该去参加人民币汇率谈判,让人民币不升值,外贸企业少死一点才对啊!”
  于是,场上笑成一片。不过我最佩服的是,SWB居然还能在一句“请让我说完”后又讲了20分钟,才放大家下班。可惜的是,第二天,再也看不到SWB了。如果这位萌大叔还在,我的期货生涯可能会快乐很多,我一直这样认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