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降曹以后,道教虽然传播很广,但长期隐而不显。道士们在山沟里搞了不少科研项目。仙丹吃死了不少名人,炼丹过程中还多次出现炉膛爆炸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后来认真总结教训,发现除了有一次是孙悟空的人为破坏,其余的事故都是配方问题,结果中国人意外发明了火药。终于挨到了唐朝,李皇帝与老子认了亲,道教迎来了发展机遇,涌现出陈抟老祖、吕洞宾等著名道士。你不要以为吕洞宾只是个四肢发达的海上漂流选手,他理论水平高得很,还有著作传世。宋代道教进一步发展,著名的茅山派兴起,极大地带动了后来的香港鬼片电影创作。到了宋末,王重阳创建了全真道,他的徒弟丘处机当上了成吉思汗的国师,百忙之中还抽空去教给郭靖武功。
总之,到了宋代,儒道佛经过千年碰撞,像三块尖石头碰成了三块鹅卵石,终于和睦相处了。其实质,是三教在长期博弈中,逐步找准了自己的社会位置,这个自我定位又得到了社会认同,因此得以共同发展繁荣。儒学成为正统文化主流,但它不是一个宗教,而是国家教育内容,儒生通过“读圣贤书、做帝王师”来影响政治。佛道两教则基本上放弃了以教干政甚至控制政权的想法,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和睦,不仅仅是在社会中和睦,更主要的是在中国人心中的和睦。宋代的许多文人名士都兼敬三教,比如东坡先生。中国的文人把儒和道作为一进一退的两个思想根据,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混成个什么样都能想的通,都不至于去跳楼。再加上佛教的轮回观,使人们的心灵对未来有了永久不灭的寄托,摆脱了对自身灭失的恐惧。这样三教合流共同构筑起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伦理型社会这个内容,是我们从新中国经济的话题上拐出来的,为了不偏题太远,我对伦理型社会形成的原因就不展开探讨了,点到为止吧。一,刚才有个兄弟回贴从“大一统”强势政权的角度做了分析,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二,儒学的存在以及自身不断完善,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三,佛教和道教也有其自身问题,特别是在传教行为方面,相比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积极传播的态度,和尚们认为有缘跑不掉、无缘莫空忙;道士们则清静无为,对信众不去积极争取,还说什么“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原因。
待续
日期:2011-09-28 10:33:52
(八十二)
综合前面四个贴子的结论是,在新中国建立之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已经开始走出传统、但主体部分仍然处于传统之中的伦理型的农民社会。这就是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的“起点”。我认为这才是我们的根本国情。至于当时具体的经济社会数据,比如工农业产值、人均GDP、平均寿命、城市化率、钢铁产量等,只是重要国情,而算不上根本国情。
其实从明代开始,中国儒教就越来越僵化,到清代后期时已经完全从思想方法沦为教条。佛教和道教也逐步没落,整个思想意识领域暮气沉沉。民国时期,虽然西风东渐,但新风气新思想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大中城市。占人口九成的广大农村,除了剪掉头上的辫子,实质上改变不多。所以,当时中国是个没落的伦理型社会,而不再是历史上曾经的充满活力的伦理型社会。
我认为,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的这个“起点”,既是相当棘手的,具有很顽固、很保守的一面;与同时代的印度、伊斯兰文化区国家相比,又具有相对通融灵活的一面。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伦理社会的没落,突出表现在社会伦理的没落,而社会伦理的没落不是指伦理关系混乱,而是指伦理观念僵化、教条化。我举个例子:孟子强调伦常,同时也强调权变。虽然男女授受不亲,但孟子认为,如果有女孩落水你就该伸手去救,这就是权变。(我琢磨,如果她呛晕了,救上来后该不该再来点人工呼吸?这个孟先生没有谈到。)后来,到了宋代的朱熹就不同了。朱先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宋代社会远没有他说的那么僵化,市井生活丰富开放,还发展出一段“西门大官人和金莲儿很真挚的爱情”。朱先生自己喊的挺凶,在实际执行中倒比较灵活。所以他的反对者们很乐意揭他的短,举例路边社新闻来证明对朱先生的评价:禽兽也。不幸的是,中国人的权变能力越来越差。到了明清,儒家伦理格言越来越有约束力,对违反者越来越有杀伤力。有牌坊专家研究指出,中国明代之前的牌坊中,科名、军功、慈善、忠孝等占了很大的比重;而清代以后的牌坊,绝大部分都是贞节牌坊。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谓的“礼教吃人”。这些条条和框框,是严重约束中国社会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的桎梏,农村尤甚。
佛教和道教也没落了。明代以后,禅宗基本上沦为念经打坐,能对宇宙天地和社会人生进行深度思辨的高僧少之又少。更多的人把出家当和尚当成了谋生的职业和谋财的事业。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以我们仍能看到下班开车接孩子的和尚、“副处级和尚”之类的人物。
道教也是越来越“俗”。按说,道教宣扬的是宇宙中唯一的“大道”,把道视为超自然力量,相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跟上帝七天创造世界有点神似。我个人觉得,按照这个思路,道教似乎应该发展成类似于基督教的一神教。然而它偏偏相信“神多力量大”,发展成了多神教。我曾经专门查过资料,最后也没有搞清楚道教究竟有多少个神。道教除了三清、四御、老君、关公之类的大神外,小神仙不计其数。山有山神,土有土地,河有河伯,海有龙王,星有星官,气候有风神雷公,灾害有火神瘟神之类。总之,道教众神体系,实质上就是中国传统官僚体系的翻版。众神尊卑有序,等级分明,条块分割,各管一摊。比如土地爷管农业用地,而城隍爷管非农业用地。老君、关公是中央干部,能管全国;而土地山神只管巴掌大的一隅。中国的古人,可以行走千里随处拜关庙,但一般不会随地去拜土地爷。除非你想在该土地爷的地皮上经营或者置业,才有必要去拜个码头,就像你想开家砖厂先得请书记乡长吃顿饭一样。
待续
日期:2011-09-28 12:19:00
(八十三)
我认为,1949年,在占人口九成的中国农村,虽然村村有庙,人人拜神,但实质上是有迷信而无宗教。人们事神如事官,把三教众神当成了另外一套官僚体系来敬奉。表面上是敬奉,实质上是奉而不敬。这个奉,则是因为有求有畏而奉。
我姥姥一辈子都生活在北方农村,每年她都要把灶王爷贴在灶台边的墙上。按照民间信仰,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来的督查专员,来了解你一家的善恶,年底要上天去汇报,由玉帝决定奖罚,就是所谓的“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平安”。每到年底送灶王爷上天,我姥姥总要拿几颗水果糖上供。用她的话说,把灶王爷的嘴给抹成甜的,上天就光会说好话了。
呵呵,我们中国人把神仙也当成了干部。通过行贿基层干部来蒙上级领导,通过行贿基层神仙来蒙天上的神仙。玉皇大帝耗费了大量神力物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组织上亿名灶王爷深入基层,进家入户,建立了纵向到底的神仙工作体系,努力实现了工作重心下移、监督关口前移。可怜这片苦心,被我姥姥用几颗水果糖就给轻松摆平了。难怪“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问题屡禁不止,病根子很深啊。
我姥姥是个慈祥善良的老太太,一辈子从没做过亏心事。按说,她应该可以不行贿。可问题在于,一,这个做法在北方是一种民俗。人家都上供你不上供,灶王爷不高兴怎么办。二,你没有做坏事,但是嘴长在灶王爷身上,他上天胡说怎么办。所以,还是上供吧。在我老姥姥眼里,灶王爷的道德水准其实跟本村生产队长差不多,都是比较可畏但不太可信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