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更深一步的层次来分析,这种选择则是一种保守心理和超越心理的神奇对接。十九世纪封建王朝没落之后,集权式的社会和经济管理模式似乎已经宣告无路可走。但是,废旧立新永远是人类社会最难最难的功课。不管是传统思维的惯性也罢,不管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抵触也罢,反正变革阻力是很大的,阵痛是难免的。然而你想不落伍,你想活下去,就必须这样做。正在进退维谷之间,突然发现,原来集权模式同样可以打造世界强国,而且还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打造世界强国。这就像一个生性酷爱喝酒的人,正在为了健康原因被迫戒酒时,突然被告知,根据专家最新研究结果,喝酒不仅不用戒而且还有利于身体健康。
不光是中国。上面的两个深层次分析也适用于伊斯兰和印度文化区。许多国家也选择了计划经济的发展思路。比如印度,尼赫鲁提倡的所谓印度式的社会主义,就是欧美式的选举民主加上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当然他的计划经济在实施中没有苏联那么绝对化)。埃及的纳赛尔也有一套经济政策,大同小异。利比亚、阿尔及利亚、也门、伊拉克等等众多伊斯兰国家,在国家经济管理中也使用了计划经济的手段。(我了解的不多,其实在六七十年代世界上这种国家很多)。
其实,自由主义和集权主义两种经济发展思路,如果合在一起构建一个模式,就是政府管理和干预下的市场经济。传统的计划经济和绝对自由的市场经济,处在这个模型的左右两个端点上,实际上这两个极端情况都是不可能百分之百达到的。大家的分歧所在,就是政府对市场如何干预、干预哪些、干预多少的问题。到1990年代以后,这个问题逐步清晰,人们去探讨是尺度问题,而不会再有人就两个端点孰优孰劣的问题开展争吵了。然而,在当年,我们的曾祖父和祖父那辈人,在经过了民国乱世的长期求索之后最终做出决策时,恰逢冷战两大阵营对立,两种思路非此即彼,我们选择了计划经济,或者说,历史选择了计划经济。
胡适是极力鼓吹自由主义的思想家,也可以说是民国时期传播、翻介、阐发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他把这个主义像一棵心爱的兰花草一样种在中国,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注定了在那个年代里,这个主义不可能真正被中国人理解和采纳。胡适也不得不发出了深深的喟叹: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
待续
日期:2011-09-26 01:18:49
(七十六)
随着话题进入新中国经济,这个贴子也应该进入收官阶段了哈。但是不用急着说再见,因为这一部分内容可能会比较长。由于经济涉及面广,所以也可能会掺加大量社会发展的非经济内容。仍然没有框架,我继续信马由缰地胡吹吧。
兄弟们知道澳大利亚去年人均GDP是多少吗?54000美元。高居世界第六,比老美还高了7000美元。澳大利亚国内市场狭小,由于国内工资太高造成产品国际竞争力也不算强,在欧美国家经济一片哀鸿之时,他凭什么一枝独秀?靠的就是中国采购,尤其是价格飞涨的矿石等原料类产品的采购合同。至于中国采购对澳大利亚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的具体数据,比重很大,我见过,没记住。哪个兄弟有兴趣自己查吧。
经济关系密切到这个地步,中国打个喷嚏,澳大利亚经济就会发高烧。按说,澳大利亚应该对中国好感多多。偏巧前两年陆克文上台,这哥们又能甩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于是许多中国人认为,澳大利亚应该是个亲华的国家了。然而事实是残酷的。该国政府几次干预(或明的或暗的)搞黄了中国的跨国收购,这就不说了。维机解密还暴出了一篇陆克文与希拉里的早餐谈话,建议老美考虑在必要时对华动武。为了解除美国对于中澳经济关系密切的疑虑,陆克文又自称为“无情的现实主义者”。换句话说,挣的是中国的钱,对中国没有任何感情,必要时还打算要中国的命。
其实这种现象是个普遍现象。我说过,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不会有真正的朋友。算计中国的人倒是乌乌央央,一抓一大把。今晚央视二套播了一个关于欧债的对话节目,嘉宾是意大利前总理。与欧美政客一样,这位仁兄对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避而不谈。身为欧猪五国之一员,他开篇先去指责希腊政府不诚实,隐瞒债务,听他那意思,就好像意大利自己没事似的。被观众直接问到下一个倒掉是不是意大利,他一口否定,还指出,中国应该出于经济或政治原因购买意大利国债。他还暗示,意大利如果出问题欧洲就不能幸免,欧洲出问题中国也难以完身。至于欧洲将会用什么方式让中国受损,人家没说,让中国人自己去琢磨吧。我看欧洲政客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快跟二胖有得一比了。
中国与西方的隔阂是天然的。有一次跟几个兄弟去美国一家有名的油画馆去参观。里面的油画主要是反应西方文化内容,许多来自圣经之类。展馆很大,我感觉,那天我的主要收获是连续走路一个小时,脑门和后背都出汗了,比较到位地煅练了一下。由于旁边挂着些画,所以不像在跑步机上那么枯燥,我很希望有机会再去煅练。究其原因,不是那画不好,也不是本人没有文化,而是因为本人不是在西方社会出生和长大的,对这些油画的内容基本没概念(虽然我的西方社会文化知识量还略高于中国同胞的平均量)。
同理,我们假定在中国杨柳青的年画展馆。展品都是反映中国的社会文化常识性内容,比如三打白骨精、桃园三结义、武松打虎和包公刀铡陈世美之类。那么,中国文盲都会一眼便懂而且有滋有味,而美国大学教授来了,只要他不是专门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都会云里雾里——估计他也把主要精力放在煅炼上去了。
实际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经五个世纪的西方文化区,各国之间虽然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教义上有分歧,但大家的社会文化基础是一样的。即使有差别,这个差别相比于东西方的差别,是很小的。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互信程度,要远远高于同中国、伊斯兰和印度文化区的国家的程度。陆克文跟希拉里吃早餐,那个感觉与跟中国人吃早餐是不一样的,不经意的一取刀、一放叉之间,那种默契就在里面了。
在聊当代中国经济之前,我之所以讲这么多话,是想表明这样一个意思,就是当代中国经济的困局。由于中国不同于外国,东方不同于西方,所以在西方国家的话语体系和认识层面,对于中国的不信任、误读、歪曲、歧视、打压是相当严重的。这是一个“他视”的问题。而更麻烦的是“自视”问题。由于中国是后发国家,所以我们一直在引进和学习西方。(当然这是正确的和必须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中国在研究和理解自己的经济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自己,用别人的话语来解释自己,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的自我审视既算不上主观,也算不上客观,我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去概括这么别扭的状态。
记得我以前读过几篇关于中国的资料,这些资料据说是清末官方文件,被英国人译成英语文件保存在海外。很久以后,中国国内的原文件已经不存,有中国学者在海外发现了这些英文文件,又把他们译回中文出版。由于这么译了两道,再加上两道的译者的理解水平有些偏差,这个资料虽然是中文的,但看起来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极其的别扭。当代中国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用西方眼睛去看中国经济问题,所造成的别扭感觉,比较像我看文件的那种感觉。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自视”真正问题能解决,“他视”问题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爱咋咋地就行了。我想,虽然自己的水平很低,但能不能自我要求一下,在这个胡乱聊天的贴子里,尽可能地去克服这种问题。
灵山虽远,心路更长。
待续
日期:2011-09-26 16:33:59
(七十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