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诺贝尔奖就是一个典型。除了西方人士之外,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些年的非自然科学类奖项都授给了那些人。基本上都是西方看着不顺眼的国家的反对人士。我给兄弟们介绍一个得诺贝尔奖的窍门,你要是得了就把奖金分给我一半。那就是,你写文章抡圆了大骂中国的政府。不管中国干什么,你都上纲上线地写文章论证其谬误,对坏事,你就论证必然性,对好事,你就论证这是政治工程,是损害多数人利益的,是损害环境的。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骂下去,如果运气好,你很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果你不幸是一个文盲或者像楼主一样的懒隋,不会或不想写文章,那也没有关系。你就坐飞机到欧美各国去,下了飞机到处走走,看到人多的地方,就坐在地上脱了鞋破口大骂中国。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骂下去,如果运气好,你很可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这两年,某个实行西式民主制度的穷国,出了一个所谓穷人银行家,给农村妇女放了几笔代款,就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仔细调阅了资料,我认为,他这个弄法基本上是流于面子的,实际上对于改变当地农村几乎令人绝望的贫困现实,作用是九牛一毛。相当于一个人痛得要死了,你去给他按按肚子,再说几句安慰的话。要说对农村的贡献,中国的农村改革才是真正惊天动地、触及根本的改革,中国这三十年的农民脱贫致富才是全世界扶贫最大的成绩。然而,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奖,在那些评委的意识形态的眼里,中国的成绩永远一文不值。
我常想,中国不需要这些奖项。因为我们的发展成绩不需要用这种已沦为无厘头的奖项来证明或者评定。他们有什么资格评价我们!
(待续)
日期:2011-09-09 05:47:16
(二十七)
感谢兄弟们的回贴,感到有必要回复几句话。
我不是现有秩序的维护者。我只是想对中国三十年的发展进行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解释。有兄弟指出我回避中国的社会问题,那倒不是。有关社会的负面问题,我的贴子里已涉及到,今后谈论经济问题时一定会涉及更多,有的观点会很尖锐。中国的问题是有的,成绩也是有的。我们不能否认发展成绩。中国崛起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福祉,这一点,身在海外的人会更加强烈地感受到。
至于中国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分析。我可以坦率地告诉兄弟们,我的思想曾经相当偏激过。因为工作原因,我对中国负面的东西看得太多,比一般人要多、要深。我就是下岗职工的儿子。参加工作以后,因为工作关系,我多次现场目睹下岗工人、失地农民的闹事。我专题调查过患职业病的农民工群体。我在吃不起饭的城市贫民家里听他们哭诉,和他们一起哭。我近距离了解过一些腐败案。我在农村的亲友因为没有病保,临死都在计算着医药花费。
所以,在2006年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思想相当悲观。例如,如何看待中国发展的问题上,章家敦认为中国即将崩溃,我比他还偏激,我当时认为不是“即将”的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讲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早已彻底失败。直到2006年以后,特别是2008年以后,我的思想才开始逐步转变,开始更平和、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原因有很多的,一言难尽。我认为,全面客观的看问题,不是向社会丑恶现象妥协,而是为了更有力的批判和解决问题。
也正是由于这个心路历程,我基本能够理解不同观点,对于本楼中回贴骂人的哥们也可以理解。我有个朋友,堪称精英中的精英,那是逢中必批,认为只有用西方先进思想撤底改造中国人,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俩很容易争论,就索性见面只谈论天气和相互推荐馆子。但是大家仍然维持朋友关系,我虽然不同意他的很多观点,但承认他是一个有公德心、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公民,至少他能不随地吐痰和经常献血,这令我很汗颜。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文G的问题。文G对于打破中国农村千年一贯的一潭死水、一盘散沙式的局面,应该说有一定作用,但是我们付出了太大的代价。所以,我没有为它翻案的意思。这个问题中央已有历史结论,应该说这个结论基本上符合事实。
我认为文G是中国的一个悲剧。什么叫悲剧呢?我念大学时突然对文艺产生了兴趣,就突击研究了一顿,还整了篇论文,结果论文被校刊编辑很英明地枪毙掉了。记得在这篇论文里,我给悲喜剧下过一个定义:“好人办了坏事,就是悲剧。坏人办了好事,就是喜剧。至于好人办好事、坏人办坏事,无论结果多么好或者多么坏,都算不上喜剧或者悲剧,都只能算是正剧。”文G就是这样一场悲剧。从上到下,绝大部分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最后办了一件大坏事。究其原因,他们是想破旧立新。但是,他们认为的“新”实际上根本不算新,或者说没有什么可立性,立不起来。结果就是,大家用封建的方式去反封建,用孔子的思维去反思孔子,用孔子的语言去批判孔子,旧的东西打着稀烂,而新立起来的东西基本上属于老黄瓜刷绿漆,最后造成了短时期的文化困境。
(待续)
日期:2011-09-09 07:09:20
(二十八)
既然说到文G,顺便就聊聊文化的延续性的问题。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化有没有出现断裂的问题,有许多评论和文章。有论者认为建国前后出现了文化断裂,有论者认为文丨革丨前后出现了文化断裂。
我的看法是,中国文化没有那么容易就断裂。
从中国文化两千年发展的大脉络来看,它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一路走来,比文G更大的风雨有的是,如果真的那么容易断裂,早就断裂一百回了。无论是建国也罢,文G也罢,对中国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正面或者负面),但是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大的原发性文化之一,它深植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不是你想灭就能灭的。只要13亿中国人在,中国文化定会生生不息,顽强地适应环境向前演进。
要具体来说,我还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举个例子吧。文物古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迹的兴废,也可以通过一个侧面看看文化发展脉络。许多人指责,文G破坏了大量古迹和文物,这个指责不错。事实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把中国古迹损失全算在文G头上,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喜欢收集网上的老照片。从老照片来看,实际上在清末,中国各地的古迹已经是破败不堪了,一些古迹已经完全毁掉。我再结合一些历史材料分析,总的判断是:中国古迹在明末清初战争中遭到严重损毁,在康、雍、乾三朝时期得到了大量恢复和新建,达到鼎盛。道光年间是清朝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文物走向衰败的转折点。从1840年至1911年,经六十多年的内战外战的破坏,再加上政府无力维护,到民国初年中国古迹文物已经是破烂不堪。接下来,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和日本入侵,进一步加剧了文物古迹的破坏。例如,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掩映在湖光山色之中”(鲁迅语),最后倒掉了。又例如,梁思成以及中国营造学社,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民国时期的古迹照片,可以生动地看到当年的破败情况。有兴趣的兄弟可以读读梁思成写的《中国建筑史》,专业性不算强,很容易懂,有趣。同时,中国文物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大量外流,现在欧美博物馆里汗牛充栋的中国文物,大都是那个时期流失的。我一参观就郁闷。比如唐太宗墓前的浮雕昭陵六骏,我巨喜欢,那它当电脑桌面。可惜其中有两组浮雕在民国初年被盗卖给美国人了,现在在美国宾州博物馆藏着呢。有台湾人说,大陆政府把古迹破坏光了,这不符合事实,我们是有责任,但当年中华民国时期的责任也不小。
总体来说,中国古迹文物的全面灾难期是1840年至1949年的一百年间。建国以后,国内古迹特别是著名古迹得到了保护和修复。文物珍品一百多年的大量外流的局面得到了有力的扼制。中间也出现了反复:一是建国以后的建设当中,由于重视不够,部分古迹被拆除,例如北京城墙。二是文丨革丨破四旧运动破坏了大量文物古迹,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总体来说,建国以后中国的文物古迹在逐步向好。特别是1979年之后局面的改变是带有根本性的。
(待续)
日期:2011-09-09 07:10:31
(二十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