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
第7节

作者: 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妈的,怎么办呀。
  日期:2011-08-26 00:14:42
  楼主回来了……睡了一会儿,睡不着。头痛。还是继续写我的贴子吧。本潜水员难得有这个雅兴。
  继续说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的看法。我认为我看这些家伙还是看得比较透的。东亚和东南亚没有一个国家欢迎中国崛起为超级大国,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国际环境的变化无法预知的因素太多。不确定时,人心则求稳当。所以,他们齐齐地转向了美国。
  许多国家并不喜欢美国,甚至很讨厌美国,但是除了美国,还有谁能制衡中国呢。

  这几天李光耀访美,说要求美国介入亚洲平衡中国的影响,就是这个意思。这不光是老李在说,几乎所有的其它国家都在这样说,所以我们不必太在意老李的话。谁让我们这么有实力呢。
  说到这里,我想跟兄弟们多聊几句。其实,中国如果真的能够给大家勾勒一个美好蓝图,让小国们各自回家关起门来研究研究,中国这个蓝图、这个新环境靠不靠谱,如果还基本可行,也许有人会支持中国崛起,站在中国一边。但是,问题在于,中国自己也不知道未来自己如果成为超级大国以后造成的国际环境是什么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中国崛起造成的环境改变以及带来的后果,无论是对美国、对中国、对东南亚小国,其实潜在的危险都是一样的。中国并不比别人安全,甚至比别人风险更大,因为我们在旋涡的中心。

  这个困境,在改革之初就注定了。因为中国的改革,其价值导向就是猫论,或者说是实用主义,“三个有利于”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口号;其方法途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摸着走,走一步是一步,路在哪里?眼前本无路,勇敢向前趟,路永远在老子屁股后头,供越南同志免费参考学习。这个也不怪邓小平,他是世界少有的大战略家,眼光长远是他的突出特点,但是他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有史以来,英法德的崛起时1000万人口国家的规模,美苏日的崛起时有1亿人国家规模,这已经把世界两次打得稀烂,中国这种13亿人国家的整体崛起,无人可以预测会崛成个什么样子。

  所以,小平爷爷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价值观两只猫咪,方法论一河石头。
  这就是中国的不可预测性。美国则不然。没有人想到美国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金融危机。但是,如果在几年前,我们假设美国会出现一个这么严重的金融危机,大家基本上可以估计出来:美国社会大体会如何反应,大体会弄成一个什么样子。但中国不行。
  有个笑话,说世界上最恐怖的导弹是朝鲜导弹,因为美苏中的导弹再好,都可以算出弹道进行拦截,唯有朝鲜导弹,点了火会不会飞,朝哪飞,飞多远,连朝鲜人自己都不知道,别人往哪儿算去。有招必有解,无招则无解,面对中国迷踪拳式的崛起,全世界无可适从。
  新加坡选择了脚踩两只船。但身体的重心放在美国。
  日期:2011-08-26 00:49:45

  当年李光耀一哭,激发了小小岛国杀出一条血路来。只要有用的,都无所不用其极。据一个知情的朋友讲,当年与李并肩作战的老部长,有几个出身寒门,上学前没有穿过鞋,是典型的草根英雄。今天的新加坡,已经不复当年的锐气。他有钱,求稳怕变。虽然他在极力塑造“创新中心”的锐气形象。
  新加坡依然是实用主义。他把一只脚放在了中国这只船上。
  一是双方的贸易和合作不断加深。新加坡正在中国大搞水务。他利用自己的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势,在天津滨海新区搞了一个开发区,正在制造一个新城。新加坡人极力向中国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像台湾、香港式的地区,只能转移落后生产逼得员工连连跳,而是一个像德国、美国的主,有大把大把的先进技术可以转让给中国。
  二是到处打中国牌。在西方,李光耀是中国问题专家。李光耀跑到欧美,很多时候都在讲中国问题、中国人事、中国前景,因为他是华人背景,又是亲西方的老资格,所以西方相信他的判断。如果他讲新加坡的问题,倒可能没有几个听众。从维基解密文件来看,美国对中国以后的人事安排以及新人个人能力性格问题,都要请教老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无论在国内还是跑到海外,老李越来越向张召忠少将的方向发展,很多时候说话太着调,给小李总理制造了不少麻烦和被动,不得不澄清“我爸不代表我”。

  (待续)
  日期:2011-08-26 01:08:22
  上贴我讲的第一点,还要补充一句。我的意思并不是贬低新加坡,我想我对一个友好国家说话是不是太刻薄了。新加坡有一些技术是相当不错的。比如水务,比中国要强两三个档次。中国必须博天下之长,为我所用。任何国家哪怕有一丁点好的东西,都必须是我们的老师。我的意思是说,新加坡有一些好东西,但好东西不是太多。与德国、日本甚至韩国都是很难相比的。

  第三点,就是大力引进中国的人才。新加坡自身的人材十分匮乏。他们的教育是不错的,孩子也勤奋,但某些方面的人才,总需要一定基数的人口,才有概率有可能冒出来,400万的人口里能冒出多少人才呢?我去新加坡的工业园,发现这里几乎成了普通话的天下。至于贸易、旅游、服务业、会展、金融,越来越大的比例是围绕中国开展,所以“以华制华”,也引进了大量中国人才,占一半以上?我猜的,没有统计过。在教育上,大量中国博士硕士也都跑到新加坡来了。新加坡靠什么推动?基本上在靠外来流入的资金、外来流入的人才在推动,面向的是外部的市场和外部需求。

  今天,新加坡人均GDP已经达到2010年的43000美金,世界第十五,亚洲排第三,仅次于中东的两个卖油翁。这些产值越来越多地不是来自制造业,而是来自金融、服务、证券等行业。新加坡的孩子,是亚洲最幸福的孩子,无论是华人、印人、马来人,街上一走,看得出来生活富裕。昨天我在街上碰到了两个穿军装的士兵,军靴尖亮,个个身高180左右,挺帅气,还有扑鼻的香味(香水或者摩斯)。我不知道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新加坡人,能不能吃苦创业。

  高端的技术人才来自中国、印度,低端的劳务工人也来自亚洲邻国,新加坡人呢?他们正大发其火呢。今年5月的大选,执政党被批评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引进外来移民过多,影响了新加坡本地人的就业。一个离了“外”无法生存的国家,竟出现了排外倾向,这个脱变不得不让人思考。
  工作岗位是竞争得来的,不是关上门自己私分的,如果你把人才关到门外,他们会加盟香港、深圳的同行公司,把你在市场竞争中打垮。你不敢同他在人才岗位市场上竞争,你就必须同他在行业市场上竞争。
  日期:2011-08-26 01:31:52
  第四点,新加坡不断加强同美国的联系,其力度远远超过了中国。是到第四点了吧?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