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明星大腕儿们》
第20节

作者: 闲云逸鹤1990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敢,不敢。”王安石把郑侠迎到小屋里,让坐倒茶,心里想:你有什么牢骚就快发吧!果然,郑侠开口了:“老荆公,还记得我那幅《流民图》么?”
  王安石连忙回答:“记得,记得。害得你……”心里想:你就巷子里扛木头,直来直去吧!
  郑侠笑道:“我就为这幅《流民图》来向先生赔罪的!”
  “赔罪?”王安石一愣,疑惑自己耳朵不听使唤,又问了一句:“赔什么罪?”

  郑侠就竹筒倒豆子,一五一十把话说了个痛快。原来,郑侠丢了官,在金陵跟老百姓早晚相处,亲如一家,百姓的甘苦,他比以往明白多了。日子一长,他亲眼看到王安石的新法果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让不少百姓能安居乐业,国家也有了一点兴旺景象,才晓得他当年“为民伸张”的好心,正好替那些权贵富豪当了攻击王安石的炮子儿!为此,郑侠不但对王安石消了怨气,反而一肚子的不过意,总想找个机会来向王安石表白心意。此刻,郑侠诚心诚意他说:“荆公,你的新法好啊!可恨的是,有些为官的不好好执行……”

  “你……”王安石望着郑侠,愣了大半天。——他没想到郑侠是这样以民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一时高兴得说不出一句话。
  “快拿酒!”王安石含着泪,转身对老家人吩咐道。老家人拿来酒,又端来几碟小菜,两个人就像几生几世未会的知心朋友,谈不了的话,越谈越兴浓,喝不完的酒,干了一杯又一杯……
  王安石虽说酒量不小,这时也有些醉了,便也乘着酒兴,又满斟了一杯,举到郑侠面前道:“请干此杯,酒逢知己千杯少嘛!”于是一饮而尽。郑侠看到王安石把他当成知己朋友,十分高兴。但他想到刚进门时自己的尴尬相,也端起酒杯满饮一杯,笑对道:“荆公方才相见,正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啊!”两人大笑。
  后来,“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两句话就成了一副对联。
  可以看出,当时很多人是对王安石抱有成见和误解的.可是在真正看到变法的成效时.或许才会了解到他的伟大之处.

  随着近代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历史。我们发现王安石变法的伟大和他超前的意识是那么值得敬仰和佩服。
  王安石,这位伟大甚至超越时代的改革家。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不是他一生的写照。
  日期:2011-6-10 10:30:00
  7.司马光----原来不只会砸缸
  说到司马光,你的条件放射就是,是不是那个砸缸的那个.可以说,砸缸的司马光成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记忆中的一部分.
  而历史上的司马光只有如此简单么?显然不是,他历经毕生心血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地历史名著之一。

  而司马光为什么放着好好地官不去做,去编写《资治通鉴》呢?难道他无心官场。如果看了前面,他是保守派的领袖。显然在大宋政坛是很有分量的。那又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二十四史》中没有《资治通鉴》。难道是不够好么?
  已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和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之间争论的核心是什么呢?
  有很多的疑问困扰着我们。真实的司马光是什么样的。让我们慢慢说来。
  如果仔细想想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司马姓氏的任务。估计首先想到的不是司马懿就是司马迁。和司马迁有没有关系这个到不清楚。因为司马迁受了宫刑。如果他在受宫刑前有子女的话,估计还有点可能。可以确定的就是他的元祖和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有关系,就像苏轼的远祖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挂六国相印的苏秦一样。因为中国人历代重视家谱。所以哪怕现在还有人可以凭此找出自己的远祖是几百乃至上千年前地一样。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姓氏观,简直就是活化石呀。

  司马光出生于官员家庭,这起点比前面几位都要高。他的老爸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特制,还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官至四品。这五一对他日后的发展又不晓得影响。毕竟不管在哪个时代,有关系总比没关系强。有个牛叉的爸爸自然比普普通通的老爸来的给力些。
  而他老爸在藏书阁呆过的经历,你在想一想.历史上和这个相同的背景是在什么时候?是谁?
  是不是司马迁和他老爸呀?
  没错,是的.这一家族传统让他们都有了编史的责任感.最近看了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才知道写史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对历史大都没什么兴趣了。就算有兴趣的也不愿意去看基本晦涩难懂的古代史书。更别提想投入数十年或者毕生的精力去编写史书了。
  加之普遍崇拜西方的价值体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屑一顾。了解自己国家历史的人越来越少了。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了解历史是种责任,是对自身和国家民族的认同。
  编写史书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是因为,历史大多是很久远的故事。难以考证,需要花大力气去寻找事实。不像文学家或者诗人,靠自己的灵感来。难怕几年的时间考证出来的只能是几个字而已。比较近的历史事件,又有过各种关系和矛盾。一方面要忠于史实,一方面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只有一个有着文学家的笔触,诗人的想象,还有历史学家的建议和责任感才能写出伟大的史书来。

  当年明月说过,哪怕我的《明朝那些事儿》再火,也只可能是一时,那些放在墙角无人观看的史书才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粹。可惜,我们总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在这里没有贬低他的意思,甚至很钦佩他。把那些我们不愿意看的历史在基本忠于历史本貌的情况下让我们爱看。起到历史普及的作用。
  日期:2011-6-10 12:59:00
  好了,还是不发太多议论,继续那个砸缸小孩的故事吧。
  小的时候,司马光的童年还是无忧无虑的。可是一个在历史上这么有影响力的人物,小时候不干两件让人刮目相看的事情,是没人愿意相信的。就像,你哪天成了高考状元,你说你和同学一样,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谁相信呀?司马光就刚好留下了一件趣事,这才让我们的小学课本不再那么单调。只是不知道,现在这个课文有没有因为种种原因从课本上消失。

  那年他7岁,估计也就刚大班毕业,迈入一年级,如果那是有少先队,估计也能混个少先队长干干,这孩子,有出息,有当官的料。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出名要趁早,这个可太早了。七岁,比现在的“五道杠少年”可早多了。可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个骄傲,脚踏实地,努力学习。我想应该属于老师们心中的好孩子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