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那些事儿》
第26节

作者: 沧海一粟11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8-09 10:04:31

  99.不走曾国藩的老路
  李鸿章能从一个典型儒生到领兵数十万的清王朝封建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除了他自己的奋斗以及曾国藩的栽培外,特定的时代环境为他的发迹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所谓“时势造英雄”,李鸿章踏着太平军、捻军等的尸体爬上了让人羡慕的权力巅峰,位极人臣,成为主持清政府内政、外交数十年的显赫人物。
  在一些人眼中,李鸿章是成功的。有名有利,有权有势。但自古都是高处不胜寒,成功感和危机感总是相伴而生的。
  以前,有曾国藩挡着,李鸿章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如今,曾国藩躲到了幕后,李鸿章被推到了前台。在享受荣耀的同时,他也感到了一种有形又无形的压力。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种悲哀如今也发生在了李鸿章的身上。历史在惊人地重复上演着。
  捻军被剿灭后,清廷对李鸿章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有了明显的冷落。清廷谕令李鸿章来京陛见,并催促因“剿捻”进入京畿的淮军撤回黄河以南。这些都说明随着捻军的溃败,淮军成为了清廷的眼中钉,与清廷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当李鸿章手中的淮军让清廷猜忌万分时,他才体会到当初曾国藩裁撤湘军的感受。
  我会成为下一个曾国藩吗?

  淮军也会步湘军的后尘吗?
  不会的,我不允许自己走曾国藩的老路。
日期:2012-08-09 10:50:31

  100.
  虽然李鸿章也开始效仿曾国藩裁撤淮军。但不同的是,他不会像曾国藩那样解散湘军,而是保留淮军的精锐,虽然淮军在人数上不再占优势,但战斗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要加强。

  于是,李鸿章摆出了这样的姿态:一面奏请陆续裁撤淮军;一面向同僚表露放弃军权、退隐山林的意图。实际上,这是他采取的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既要保留淮军精锐,又要巩固已有的权势。
  不管清廷如何猜忌,李鸿章是剿捻的功臣,这一点不容抹灭。
  1868年10月5日,李鸿章抵京入觐。在时隔15年后,他又一次到了京城。
  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15年的时光便悄然而去。当年意气风发的李鸿章变得越来越成熟,他不由得开始思考:
  这15年来,我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为了拯救民众于水火,还是为了眼前这座京城?我觉得自己乱了方寸,好像被架在了空中,一下子没了依靠。
日期:2012-09-04 14:40:34

  当李鸿章再次踏上京城的土地时,不觉心头一热,北京还在,紫禁城还在,自己苦心保护的大清政权还在,可是,大清的腐败已经深入骨髓。再看看百姓,更是缺衣少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内有不断的农民起义,外有列强的虎视眈眈,让这个腐朽不堪的大清王朝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局面。自己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无法改变大清的现状,李鸿章突然有了一种有心无力的感觉。但他的富贵和权势是大清王朝给的,不管怎样,他都会站在大清朝这一边,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不管别人说自己死心眼子也好,还是说自己一条道走到黑也罢,这就我李鸿章的选择。
  李鸿章在北京首次拜谒慈禧和同治,被赐予紫禁城内骑马如仪。
  赏紫禁城骑马是一种极高的礼遇,只有德高望重的大臣才能有这样的殊荣,这种赏赐把李鸿章15年来所受的辛苦委屈都化解得无影无踪了,一度让他彻夜不眠。总的来说,大清待他还是不薄啊。
  李鸿章在京城逗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除了访亲问友外,还会见了军机大臣奕䜣、文祥等权贵。进一步了解清廷核心人物的心态及对淮军的意向。
  最后,李鸿章终于摸清了清廷的态度:淮军肯定要裁撤,但要保留部分精锐。因为大清的西北还不太平,左宗棠正在那里征战。
  这样一来,事情就好办多了。
  11月1日,李鸿章出京南下,沿途照料各营,12月9日到达南京,曾国藩亲自出城迎接,这让李鸿章感到莫大的荣幸。
  最后,李鸿章与曾国藩、马新贻商讨淮军撤留的事情,决定裁遣马步50营,从而缓解清廷的猜忌,奏请保留75营约3万精锐,以备不时之用。所以,这个裁撤过程,让淮军不再臃肿,变得越来越强悍了。
  背后有了这精锐之师,李鸿章的仕途肯定会一帆风顺。
  南京会商之后,曾国藩启程北上,就任直隶总督;李鸿章在返乡省亲后,在1869年2月抵达武昌,接任湖广总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