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强大的时候,儒家这样搞,中国还经受得起,还能应对内外危机。到了近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如果还坚持儒家这一套,那国家是真的要完了。
终于,儒家几千年积累下来的那些怨气爆发了,人神共愤、同仇敌忾,一场轰轰烈烈“打倒孔家店”的运动爆发了。
现在说说儒家的起源,以及儒家为什么会变成“凡是派”。
儒家的起源有三个重要人物:3个痴人
鲁国的开国君主:伯禽。
在加上后世的孔子和孟子。
三个人都是鲁国人。最后儒家起源于鲁国,不是偶然的。
历史中充满了阴差阳错,但是也不无必然性。
日期:2012-04-14 16:55:27
鲁国的精神: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混吃等死
先讲一个小故事。
《史记?鲁周公世家》:“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而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
周公在世时被封为鲁公。因为周公要辅助成王,所以只能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去鲁国。伯禽到任三年后向周公述职。周公问:“为是么这么晚才来汇报?”伯禽回答说:“我要改变鲁国的习俗,推行新的礼仪制度。把这些事情办完了,已经三年了,所以来得迟了。”
太公姜尚被封为齐公,五个月后就向周公汇报治理齐国的工作。周公问他:“为是么这么快就来了?”他回答说:“我简化了君臣的礼仪,仍按照齐地的习俗治国。”
到了后来,听到伯禽汇报工作这么晚时,齐太公(即姜太公)感慨良久。他说:“鲁国的后代大概就要向齐国称臣了!治理国家的方略举措如果不能简便易行,民众就不会接受;只要简便易行贴近民众,民众就一定会服从拥护它。”
这最后一句话,究竟是谁说的,司马迁没交代清楚,目前尚有分歧。有人认为是周公,有的干脆不提。我认为是姜太公说的。
“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这正是太公的思想。也只有他具有这样的政治远见,能说出这样的话!
这段记载说明齐、鲁这两个诸侯国的立国方针是截然不同的,基本反映了周公与太公治国方针的重大分歧,齐强鲁弱的历史实践是周公与太公不同治国方针的pk。
日期:2012-04-14 18:00:32
年轻的伯禽,在不知不觉中,给鲁国定下了基调,也给儒家定下了基调
刚当上鲁公的伯禽还很年轻,政治阅历少。伯禽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他很好地贯彻了爸爸的政治纲领,全国一盘棋,在远离伟大祖国首都的鲁国,也要一切按照周礼来办。
但是伯禽在政治上太嫩,远远没有姜太公老奸巨猾。所以伯禽的做法,对周王室来说是“好学生”,对鲁国来说就是削足适履。鲁国在整部历史上都循规蹈矩,如果周礼有生命力,那么鲁国就有生命力;如果大家都不认周礼了,鲁国就要走下坡路。
实际的历史正好是悲剧性的:后来大家都不认周礼了,只认霸权,于是鲁国就在没落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从不回头,一直到亡国。
这和儒家治国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很像!
日期:2012-04-14 19:29:57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鲁国的自然条件要优于齐国。鲁国地处中原,地理优越,比齐国要强得多。这很好理解,按照周礼“亲亲”的原则,周公的地盘肯定要比异性的姜太公的地盘好。伯禽上任之前,周公就告诫伯禽要低调:“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鲁国还得到王室的很多格外优待,周成王为褒奖周公,破例“命鲁得郊祭文王,”允许“鲁有天子礼乐”。这在诸侯国中是独一无二的,使鲁国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然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政治条件,却并没有使鲁国强大。鲁自周公立国到顷公灭绝,共计传三十四代,总是内乱不止,国运日渐衰弱,屡遭大国凌辱,很让其他诸侯看不起。
鲁国从来不会使用外来人才,而同期的齐国、晋国、楚国、秦国都或多或少地使用外来精英,特别是秦国,人才引进政策非常成功。秦国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多数都是关东六国的,从百里奚开始,后来的商鞅、张仪、范睢、司马错、李斯、吕不韦等等,秦国依靠这些外来的大政治家,再辅以本土盛产的军事家,军政结合,打败了六国。没有外来人才入秦,秦国的帝业恐怕就是水中花了。
不能用好外来人才,那鲁国能否用好本国人呢?也不行。在鲁国,一个人如果不是公室贵族,几乎不可能当高官。鲁国的卿,基本都是近支亲贵。像曹刿论战那样的事情,是鲁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特例。
鲁国不仅在人才问题上任人唯亲,而且在其他国策上也是因循守旧。鲁国长期积弱,从来没有振作。
鲁国就像一个古老博物馆,是周礼的博物馆,鲁国完整地保留周礼,表演给别人看,显示鲁国的“文化昌盛”而已。后来传为佳话的“季扎观礼”就发生在鲁国。
日期:2012-04-14 20:14:57
有意思的一个对比是:法家的起源在齐国,而儒家的起源在鲁国。
姜太公可谓管仲的前驱,管仲又是法家开天辟地的人物。
伯禽可谓孔子的前驱,孔子孟子都是鲁国人,然后在鲁国这样的“传统古国”开创儒家。
从这两个国家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长期表现不难看出,儒家法家分别能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什么。
日期:2012-04-15 09:13:58
孔子开创儒家,儒家一开始就是“凡是派”
孔子就是在鲁国这样的国家中成长,孔子的价值观肯定也要受这个国家的影响,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呢?
当这个国家的贵族都从来无视国际局势的变化,孔子能看清楚吗?
如果整个国家的贵族都不思振作,孔子能不墨守陈规吗?
如果整个国家都是坚持“周礼的原教旨主义”,孔子能不成为“凡是派”吗?
生长环境对人的影响力和束缚是很大的,一个人脱离自己的环境,形成完全不同的思想,很难。
如果一个人能够一定程度的超越环境,就已经是很伟大了。孔子继承了鲁国好的和坏的东西,并有所突破,自成一家。这已经很伟大了。再对孔子、对儒家提出更高的要求,可能有点强人所难。但是赋予儒家治国安天下的重任,这不是儒家的错,是统治者的错。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统治阶段也没有错,他们本来就是别有用心的。汉宣帝与太子的一番问答,非常好地表达历代统治者的内心世界。
皇太子(就是后来的汉元帝)柔仁好儒,见汉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绳下,有一次对宣帝进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汉宣帝作色,然后给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回答:"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然后叹息道:"乱我家者,太子也!"后来的历史,还真让汉宣帝说着了,太子即位后就是汉元帝,元成哀平,四帝一个不如一个,汉朝走上了衰败的不归之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