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前的中国,被人诟病为一盘散沙,国家是碎片化的,到处是军阀;经济是小农经济为主,一家一户;在思想领域确实很活跃,但是没有主流,各执一词、盲人摸象,很难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所以思想领域的活跃并不能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国家竞争力。那个时期的中国,本来国力就弱,还无法全部动员出来,怪不得倭奴亡我之心不死。
**扎根农村,建立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把整个国家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真的能做到全国一盘棋。这种组织模式的特点就是集权集利,好处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了工业化、实现了国家的基础建设,历史性贡献不能抹杀。但是害处也在其中,官僚组织权利太大,整个社会缺乏活力,个人创造力和自由被过度压制。
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分权分利的过程,释放民间、个人、基层的活力,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实现了国家的市场化、跨越式成长。
在未来若干年内,民间组织和民间社团肯定会得到一个更大的发展,这是一个新阶段。但是不能否定前面两个阶段的价值。你不可能只盖第三层楼。
日期:2012-03-04 21:39:49
再来看近代军队的变迁也是如此。由湘军开始,淮军、北洋军、国军、共军、志愿军,越打越强最后打败美国,都是一代代在吸取前代军队的精华上发展壮大的!中国历代军人牺牲奋斗才最后建立强大的军队,才有民族的独立和崛起。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一支军队替代前面的一支军队,而是大家都在摸索建军、强军的道路,每个时期,走一段道路。前车之鉴教育后来者,后来者推陈出新,总体上来看,近代中国军队越战越强。前期的湘军、淮军,到后来的北洋军,私家军的色彩浓厚,建军几十年,腐朽得厉害。国民党试图建成黄埔党军,取得部分成功,打败了日本;红军倒是扎扎实实地建成了党军,把思想教育和军事斗争融为一体,非常符合那个时代人的特点,战斗力就强多了,抗美援朝就是巅峰之作。从私家军到党军,就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不能否定这种进步,将来肯定还会更进步,在现有的基础上改造,要扬弃、不要丢弃。
日期:2012-03-04 22:05:38
再来谈谈左派右派的问题。经历文丨革丨之后,很多人厌恶左派。左派确实惹了很大的祸,在某些方面甚至犯下了巨大的罪行。但是左派的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在近代史中也是为国家立下大功的,是国家进步不可缺少的力量。这也是左派能够得势的原因所在。
但是从左派走向极左,就是由于缺乏右派的制约。公有制再好,总不能连农民自留地种点菜都不行吧。计划经济再好,总不能修个电影院,都要由计委来批准吧。极左在造成危害的同时,也把右派推上台。颇有讽刺意味吧。
改革开放期间,左派也不是一无是处。在经历计划经济之后,国家的经济管理者缺乏宏观经济管理能力,摸着石头过河。当时的中国重病之后,身体疲弱,不改革是等死,改革太快、太猛是找死。左派的制衡,客观上使右派把改革侧重于经济,以更加谨慎的态度、控制住改革的速度和方向,如果急于求成、一味吃猛药,完全按照右翼自由派知识分子的观点——他们是真的“才疏学浅,站着说话不腰疼”——去改革,再加上国外敌对实力搞垮中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可能早就率先爆发颜色革命,那么现在的局面恐怕比解体后的俄罗斯、比现在的乌克兰还要惨很多倍。右派改革有功,左派对改革也有功,不能偏废。
日期:2012-03-05 07:08:30
最后说说中国文化。
五四的启蒙主义,全面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思想最活跃的国家,因为东西方各种思潮都在中国找到了粉墨登场的机会。每类思潮都有自己的“粉丝”,热闹的很。说的人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听的人充满热情。其实大家都不知道救国的道路是哪条,但是大家都在认真去探索。在朝在野,意见不一,有的是打口水仗,有的搞暗杀,有的干脆兵戎相见。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要想拨乱反正,走上正途,谈何容易。归根结底,救国的道路是走出来的,是“试错”试出来的,盲人摸象,没有人是先知。
否定儒家思想一直成为其后六十年间的主流意识形态,似乎中国近代失败的全部责任,归根结底都是儒家的错。儒家真有这么大本事吗?后来,更推而广之,要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80年代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呼声,一时颇有人气。最近二十年来,“全盘西化”早就没有市场了。但是回头看看,可笑吗?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思想水平和历史眼光,倒也不是某些阴谋家执意要搞垮国家。当初“深信”的是这群人,后来“反思”的也是这群人,现在“否定”的还是这群人。人在成长,思想也在成熟,这个过程就是进步、继承的过程,而不是清算的过程。清算谁呢?清算自己吗?
二十年代,基督将军冯玉祥要求手下的士兵都要信基督教,他用水龙头往士兵身上喷水,管这叫“洗礼”;国民党组织集体入党,填张表就是党员了,很多人连入的是什么党都没搞清楚,更不要提了解认同党的纲领路线,这种党怎么会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三十年代,政府要废除春节,只过西方的元旦,以适应“世界进步之潮流”。这些看来荒唐可笑的种种举动,其实一点也不可笑,这是一个古老民族转型进入现代社会,不断摸索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中国人的自信心迅速膨胀,同时西方文明的各种弊端也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出来。赤裸裸的弱肉强食的丛林主义、没有限制的享乐文化和消费主义、代议制产生的民粹主义、鼓励懒人的过度福利、最近席卷欧美的金融危机,都给人西方日落西山的感觉。很多人又觉得只有中国文化能救世界,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可怎么复兴呢?复兴什么呢?很多人认为复兴中华文化就是把儒教重新搬出来。于是,孔子像又被搬到天安门广场,《弟子规》又要登堂入室。这就是文化复兴吗?中华文化的精华就是这些东西吗?绝非如此!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之内涵确非其他任何一种文化可比。被西方人奉为神明的古希腊、古罗马,他们的文化底子,较之华文化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但是,中华文化的根性中也有一种很坏的奴性基因,这种基因从秦汉以后深入中国人骨髓,这种基因让中华民族总体稳定了两千多年,但却也给转型期间的中国烙下一个极其耻辱悲惨的烙印。
那么,怎么来改变这种根性?只有一个办法。思想的问题,要通过思想解决。文化的缺陷,要通过新文化来弥补。就是要解放思想,海纳百川,重新把我们文化中根本性的基因,包容一切的基因真正地发挥出来,通过新的更替把那个坏的文化基因逐渐替换掉。
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我国固有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世界上其它文化优秀的东西,比如近代西方文化中基础科学和科技进步的一方面,同时再结合我们文化统领全局的优点,更大程度地让思想解放,在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一轮新的文化性的突破。这个突破,将是中华新文化的起点,也必然催生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