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宅——晚唐遗事》
第38节

作者: 玉搔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8-21 20:13:51

  伤不重,可意外的羽箭使刘克明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他听到了射手的抱怨。这个声音他太熟悉了。是当今天子呀!刘克明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云收雨散后,误打误撞被李湛射中。这是有意捉奸,还是无意遭遇?是警告,还是处死前狸猫戏鼠式的恶作剧?
  应该是巧合,但是我不承认。我拒绝巧合,巧合削弱了叙事的力量。
  刘克明也不敢承认巧合。偷情者在本质上是懦弱的。他无法评估李湛对这段宫闱秽事到底了解多少,所以倾向于将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当刘克明带着入骨入髓的疼痛,跌跌撞撞着遁入夜色时,就已经下决心主动去了断这件事情。
  现在你知道了吧。李湛的生命将在一个三角形的艳情故事中结束。三角之一竟然还是一个宦官。绝顶荒唐的故事是真的么?天晓得。它不过说明了,如果生活就是荒诞戏,那也是一场致命的荒诞戏。
  此时,长安城外、灞桥西畔的古槐老柳下,旋风卷着滚滚红尘,从销魂桥边吹过,好象多少岁月都在风中打转。没等人回过神来,就感觉一阵冷彻骨髓的阴风忽地从不远处千万棵柳树中扑来,风中黑惨惨的,透出人吼马嘶的声音来——阴间的迎驾队伍又来了。
  这一回,我没有在长安的街道两旁看见白衣布帻的少丨妇丨、发髻上插着胁骨的老妇和红眼的驼背老头,也没有手拿布囊的神秘客,和卖鬼花的女子……飘荡在长安城街市里坊间的孤魂野鬼一个也不见。同样的情节演了一遍又一遍,连鬼魅的烦了,在烟火缭绕的神龛里,在废园古宅的断壁残垣后,在雕花的木床下继续忙碌他们自己的事。只有我孤零零地站在阴冷风中,想找寻一张熟悉的面孔,并再一次失望了。

  没有什么新意,阴兵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走进了那座叫大明宫的凶宅。也许他们也觉得烦了,这次没有五百阴兵。二十八个人为李湛安排了一场华丽的死亡。他们全都是陪他角斗、蹴鞠和饮酒的游戏伙伴。让我们在灯光、质感及色彩上竭力雕琢,发挥自己的想象,为少年天子的死亡打造一场极尽欢愉的视觉盛宴吧。一场夜宴足以让阴谋在浮光掠影、觥筹交错的狂欢中充分展开。李湛摇摇晃晃地褰衣起身,走进香气缭绕的厕所。

  一定要用颠簸的跟进镜头和略带朦胧感的布光来表现这个最后时刻。低垂的帷帐瞬间将外面的歌吹隔得飘飘渺渺,仿佛画外音。害怕有人窥视到那一幕似的。缟夜的龙涎巨烛曾经将宫殿的琐碎细部一一点明,可不知什么时候已暗了下来。朦胧的火焰变成了一片暧昧不清的雾色,弥漫在一重又一重帷帐之间。谁放下了帷帐,又是谁捻熄了灯烛,谁让余烬残光寂然沉沦在无底暗夜里?四下里忽然人声寂灭,仿佛所有人都偃声摒息,等待着那个时刻,除了我们年轻的主人公。他懵懵懂懂地听到异样的衣裳窸窣声。他想回头。酒精的作用下,头颅实在是太沉重了。如果能回头,他看到的,应该与祖父六年前在中和殿委地的帷幕中所看到的,没有什么不同。

  什么都熄灭了,只有我们以为熄灭了的烛火还亮着。
  李湛大约不无轻松地呼出了胸腔中的最后一口气,摆摆手,与尘俗的欢场作别。我想,直到这一刻,他也没有得到他渴求的欢乐。正如加缪的一句台词:“人终有一死,却并不幸福。”
  一阵杂乱的脚步远去了,就好象成群的寒鸦紧贴着宫殿的砖地在飞翔。
  放下那支一尺多长的金匕首,刘克明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们要抓住这点时间,矫诏将翰林学士路隋召入大内,起草诏书,将他们选定的绛王李悟推上那个宝座。他们要在内廷四贵和外朝宰相知道事情原委前,定下大局……总之,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在帷幕上揩了揩满手的血污,刘克明头也不回地走了。没有了呼吸的李湛被游戏伙伴们遗弃在空宫里。没有风能吹进那让人窒息的空间,华丽的帷幕纹丝不动,垂在渐渐冰凉的身体旁边。当我们把目光从李湛的面庞上移开,沿着帷幕一直向上移动,一朵朵殷红的菊花触目惊心

  ——那是少年人的血液洇成,枯萎在帷幕上。
  按照惯例,我们应该对这个已经被淘汰出局的少年品评一番,盖棺定论。可似乎又没什么可说的。我说他淘汰出局,是就大明宫的游戏来说。从政治角度看,终其一生李湛都只是一个局外人。朝廷,还有以它为中心的天下对于李湛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他对这个荒诞的天下无能为力,也不抱任何希望。
  士大夫们发现劝谏、上书、进讲……自己所擅长的一切对李湛来说都是对牛弹琴。这个少年天子完全沉迷在自己感官享受的天地里。伦理、政治、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原则、规则、目标……构成公共空间的一切对李湛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李湛和加缪笔下的局外人莫尔索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莫尔索还曾试图要理解这个公共空间,李湛根本没有作出过同样的努力。估计没有,他还没有象莫尔索那样,沧桑到对世事洞若观火,并因此自绝于世界。

  但是,这个公共空间,或者说,天下,是容不下他们这样冷漠地对待普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局外人。葬礼上拒绝哭泣所反映出来的,是局外人对社会的蔑视。《局外人》中的法官不可能以冷漠、不哭泣的罪名来处决莫尔索,李湛的荒唐也不是弑君的理由。社会需要一个借口,来惩罚这些局外人。就在这个时候,莫尔索杀人了。虽然,莫尔索只不过是“因为太阳”判断失误而杀死了那个阿拉伯人。但是,承办案件的辩护律师“才华大大不如检察官”。在法庭上,道貌岸然的检察官代表同样道貌岸然的社会,指控莫尔索 “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因此他就是杀人犯。这似是而非的指控再清楚不过地表明,这是一次道德审判,一次对局外人的谋杀。莫尔索杀了阿拉伯人,不过是给社会谋杀他提供了理由而已。

  宝历朝的大臣们比莫尔索身边的人更加幸运。他们苦于李湛的荒唐,却缺少“杀死阿拉伯人”这样正当的罪名,来对李湛进行一次审判。这时候,刘克明杀死了李湛。这次谋杀把士大夫们从困境中彻底地解救出来了。不用自己动手,他们就顺利地摆脱了一个自居局外人的帝王,转身又可以以正义的的名义为他复仇,使自己在道义上居高临下——这是精心策划都无法实现的完美结局。
  亢奋的大臣们立刻和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还有神策军中尉魏从简、梁守谦取得了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刘克明帮助了他们,避免他们的手在元和宫变后又一次因为弑君而沾染鲜血。带着非常复杂的感觉,大臣目送神策军和飞龙兵杀进大明宫,去为李湛报仇。
  一阵波澜后,宫廷又如死水般安静下来了。
  刘克明被诛杀。士大夫以太皇太后郭氏的名义,选择了李湛的弟弟江王李涵(唐文宗)。这是一个内向、早熟的少年。从自己兄长的凄惨经历中,他看到了一个局外人的可悲。所以,他不愿重蹈覆辙。李涵决心融入晚唐的迷局中,用阴谋来对付阴谋,用阴谋来解开这无解之局。
  “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杀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这是《局外人》的最后一句话。可是,谁也不会满足一个局外人最后的要求。他们懒得提起那个曾经在大明宫胡闹的少年,更不用说什么“仇恨的喊叫声”了。我将手边的史籍翻了又翻,试图寻找一些前人关于李湛的评论,却没有多少收获。书写历史和阅读历史的人,需要一个人,来承担所有的恶名。这样,他们就能变身旁观者,对这选定的那个对象大肆批评,就好象所有事情都与自己无关。他们已经找到了。曾有多少大臣满脸肃穆,在少年天子面前高谈阔论。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了,他们又吝啬一句象样的评论。就连李湛的本纪也没有说什么:

  “彼狡童兮,夫何足议”
  ——商朝遗民箕子经过故国的废墟时,“欲哭则不能,欲泣则近妇人”,只好留下“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的咏叹。《诗经》的郑风里又有“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的句子。没有想到,《旧唐书》也有一句“彼狡童兮”。
  只是,箕子的哀伤,郑风的狎昵,都化为一句苍白无力的解释,解释了书写者不置一词的原因。只剩下我呆呆地望着不开开花的荼蘼枝头,静静地思索:莫尔索谋杀了阿拉伯人;可又是谁谋杀了李湛,谋杀了一个局外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