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写一写秦汉之际的那些故事》
第16节

作者: 九丰山之兔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戟:长柄兵器,在戈的基础上再加装一个矛头,这样既可以刺杀,也可以勾杀。
  这些古兵器,大多数人在电视剧中都看到过,也知道他们的作用。关键的问题是:它们是如何搭配的呢?
  答案是:不知道。历史又把这样一个重要的技术细节忽略过去了。唯一留给我们的推断依据是兵书《司马法》上说的“长以卫短,短以救长”原则。
  就让我们一上述八字为原则,想象一下两军格斗时的情景:
  当农民军的战士手持农具冲到跟前时,最先迎击的是秦军的剑士。这些士兵都是百里挑一的武艺高强的士兵,很肯能是每一队的伍长,他们负责抵挡敌军的排头兵,不让敌人威胁到身后手执长兵器的战友。
  但他们不是一个人在作战,在他们和农民军格斗的同时,身后的铍、戈、戟等兵器便一齐伸出助战,或是刺敌人的两肋,或是勾刺敌人的双脚和后背。而最后面手执七米长矛的士兵,则可以把矛头伸向敌人的第二排士兵,干扰阻滞他们对排头兵的支援,为前面的战友杀敌,争取到时间……也就是说,当农民军的排头兵接触到秦军时,他不是一对一地和眼前的秦军作战,而是在一对五,甚至更多。剑、铍、戈、戟、矛,分别可以从不同方向对他同时发起打击。在这么强悍的攻击下,若想活着退回去只有一种可能——他是哪吒。

  当然,农民军应该也懂得这种作战的基本道理,所以他们也一定有独特的配合方式。不过草创的战法外加简陋的兵器,使他们的战斗力远远弱于秦军。要知道,秦军的武器和战术是经过长久的战火检验,被证明是当时最有效的。
  于是农民军的士兵像收麦子一样,一排接着一排倒下,阵线再慢慢向后退去。不过好在他们的人数依旧庞大,所以不至于马上就会崩溃。
  可秦军还有杀招!史书在记录秦军先前的战斗时,都会提到两支特殊的部队,轻兵和陷队之士。他们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那么,在于农民军的对战中,他们会如何表现呢?
  有些学者认为,所谓轻兵,是指装备了弓弩的车兵和骑兵,他们可以快速运动到敌人后方进行攻击。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在战斗进行到白热化的阶段,一定有两支秦军轻骑悄悄绕道周章军阵后放箭。他们的作用不在于射杀多少敌军,而在于摧毁敌人的士气。试想,当所有人都朝前奋力拼杀时,突然有人被身后射来的箭杀死,哪怕只有一个,必导致恐慌在人群中蔓延,人人都担心背后射来的暗箭,不断朝后张望,阵脚就必然松动。

  阵脚松动之时,陷队之士就冲了上来。这是一支冲锋陷阵的敢死队,在秦陵兵马俑中,那些手握近战兵器却无片甲遮身的战士,便是这些敢死队员的写照。《商君书》记载,这些陷队之士,只要能砍下五个敌人的首级,就可赐爵一级,摆脱贫贱的命运,即便战死,爵位也可由家人继承。在这样的政策刺激下,秦军每战之前,总有出身穷苦的人赌上性命参加这支队伍,他们的任务,是在战局发展到最关键的时候突入敌军阵中,彻底把敌人的阵型打乱,一举扭转战局。

  在农民军阵脚松动之后,这支敢死队一定像尖刀一样插入敌阵,把农民军的阵营搅得天翻地覆。
  周章的军队终于崩溃了!他们像山崩一样朝后方退去。秦军他们身后拼命追赶,无数人死在战车的马蹄和车轮之下。
  面对失败,农民军将领周章并不甘心,他想再来一次。退到曹阳之后,他再次发挥了忽悠的本事,把本已溃散的队伍重新集合,再与秦军交战。但奇迹并没有发生,这一战只是第一仗的复制粘贴,农民军依旧溃散。唯一不同的是,周章没有逃跑,他自刭而死,勇敢地承担了战败的罪责。
  平心而论,周章之死,罪责并不全在他。他能让一路为数不多的农民军,变成一个几十万人的集团军群,已经很不容易了。陈胜让他这一路人马千里奔袭咸阳,本来就是一场冒险的赌博,只是周章这一次运气不好,赌输了。他带着一支人员庞杂,装备简陋的队伍,遇上了数量相当,装备和补给都好于他的秦军,虽然失败,却并不丢人。倘若假以时日,周章未必不能成为一员称职的将领。
  也有人说,历史并非没有给周章任何机会,倘若他在戏亭时坚持驱兵向前,先围住咸阳城,再收集物资补给,秦军就没有反攻的机会。这样说或许对,却是事后诸葛亮。因为现代的读者面对着书本,是无法理解周章在进入函谷关后,两眼一抹黑的状况的。他不知道秦军主力在哪,不知道敌人兵力是多少,不知道他们的主将是谁,不知道敌军士气如何……这样叫他如何进攻?更何况他营中可能缺粮,再前进士兵就会有哗变的可能,所以他只能停下来,边收集情报,边补充给养。

  很多事情的成败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其中人力所能主导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所以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盖棺定论:周章,他是一个想创造奇迹的人,却是一个没有创造奇迹的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